科学发展观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作用*
2010-03-21李艳红陈灿华龙怀中彭超群王海东
李艳红,陈灿华,龙怀中,彭超群,王海东
(中南大学出版社,湖南长沙 410083)
科学发展观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作用*
李艳红,陈灿华,龙怀中,彭超群,王海东
(中南大学出版社,湖南长沙 410083)
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的形成与影响,对构建和谐团队以及正确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的作用。科技期刊管理者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期刊发展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指引期刊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科技期刊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技期刊的发展是科技期刊管理者所关注的话题。科技期刊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期刊的发展质量。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期刊的管理机制、办刊理念和模式的变化,科技期刊的管理者必须认真仔细运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科技期刊的发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树立特色的办刊理念
科技期刊的特色就是期刊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风格与个性特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办刊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立的、优良的刊物特征。科技期刊发展的核心就是增强科技期刊的自主创新能力,创办具有自身特色期刊。每一种科技期刊都有特定的办刊宗旨、办刊方针及刊物的属性,并由此确定的特定作者群和读者群。
期刊只有富有特色,才能更好地体现办刊宗旨,才能显出独家优势。与众不同的内容、风格特色,是形成期刊品牌的必备条件。科技期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期刊内容上,在内容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栏目是科技期刊的基本框架,是体现期刊特色的关键。创建特色栏目,树立期刊品牌[1]。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科技期刊管理者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紧跟时代变化,跟踪科技发展,随时把握读者的需求,并及时推出具有时代与科技发展特色的栏目,才能使期刊不断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创造期刊品牌的和谐团队
期刊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实现期刊的价值,体现期刊在社会中的地位,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期刊的服务功能,强化期刊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意识。
期刊的团队由作者、编辑和读者构成。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为编者提供选择加工的对象。任何期刊都离不开作者,没有作者的期刊好比无水之源,没有稿源的编辑好比“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2]。期刊的发展要充分尊重作者主体性和创造性,始终相信作者、依靠作者,充分发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读者的需要是编辑活动的发展动力,它决定文化产品的内容和风格。期刊的发展要把有利于提高读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成果的推广作为期刊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根本标准,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一个促进交流和提高学术水平的平台[3]。
科技期刊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所登载论文的质量,更取决于编辑的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必须重视、培养和提升编辑的素质。编辑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纽带,正是因为编辑的工作,作者的思想才能与读者进行交流。编辑在工作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解放思想,更新管理观念,以实现期刊的发展为目标,始终把作者和读者的利益作为期刊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从作者和读者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期刊的发展。编辑人员应具有敢为人先的魄力、不断创新的思想、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办刊过程中存疑求新、敢于竞争、不断进取、追求卓越[4]。科技期刊只有培养、依靠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才能办出精品期刊。
构建创造期刊品牌的和谐团队,需要统筹协调期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期刊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和谐科技期刊体现在期刊内部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作者、编者和读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作者、编辑和读者缺一不可,要以作者、编者、读者为本,了解读者的需求,尊重作者的劳动,提高编者的素质。且作者与编辑、读者与编辑、作者与读者应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从而使得三者间实现良性互动。
三、统筹兼顾正确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社会效益是科技期刊安身立命之本,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而经济效益是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物质保障和经正面的宣传和教育,不少学生存在“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看心理医生”的错误认识,一些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愿主动咨询,导致人格缺陷的形成。其三,高校对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又将意识形态教育等同于道德人格教育,使青年大学生弄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审美意识与能力教育被严重忽视。其四,由于受观念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在高校的广大教师中,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能真正深入到学生装中去,以自身的专业威望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教师并不多,尚未形成一种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良好氛围。本应对青少年学生装人格的培养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重要原因。总的来看,学校环境因素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以强有力的宏观作用。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社会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文化是传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工具,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培养和造就人格,是对人格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风气是社会风尚和习气。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社会风气好,则乐观进取、精神振奋、道德高尚;社会风气不好,则消极悲观、道德败坏。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民族的盛衰。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极不相同。他们不是在社会关系稳定、价值标准单一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成长发展的,而是在社会关系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形势下,在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格和薄弱的内在素质矛盾中萌动、碰撞及振荡中发展起来的,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分享不同的文化,又处在不同文化的冲突旋涡中,被迫在传统文化中呼吸,在落后于时代的教育理论熏陶下成长,同时,也经受全球现代化意识的冲击。面对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大学生对如何塑造及塑造什么样的人格是迷惘、困惑的。这种人格的特定环境,加之中小学忽视学生人格成熟的教育与培养,决定了大学生自我机能得不到迅速成熟,导致大学生自我分化力量增大,自我综合力量薄弱,主体的自我与客观的自我不能统一起来,自身的统一被自身分离,从而显现出双重人格。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为志远才疏、眼高手低、自立与依赖等矛盾;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开放与封闭、追奇求异与抵制教育的逆反心理矛盾。在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上,则表现出深刻与肤浅、客观与偏激、积极与消极等矛盾。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10-03-18
李艳红(1975-),女,湖南邵阳人,编辑,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