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现状及改革*
2010-03-21肖世国
肖世国
(澧县王家厂镇中学,湖南澧县 415506)
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现状及改革*
肖世国
(澧县王家厂镇中学,湖南澧县 415506)
一、中学语文应试教学的现状及危害
从目前的状况看,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各科教学,包括语文教学,目前仍主要看测评成绩。尤其主要看高考成绩。因此,就语文教学而言,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甚至惟一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教学和考评的方式方法,政策制定者们制定的一些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
教育部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是另一回事。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其所教的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而且学生的高考还往往直接与教师的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等一系列因素挂钩。
为了应付高考,在各个学校,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其他考试:什么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考分成了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成了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
在高考的指挥棒以及各类相应的考评制度下,语文老师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们的口号是:“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象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这些年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与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干系不大的内容就只有束之高阁;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除了学习到了一系列的应考技巧以外,课文的整体蕴涵,诸如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对思想的启发,创作技巧和智慧的学习等等更高层面的因素,却烟消云散了。
近些年来,为了对付考试,绝大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其出发点本来用以指导阅读、写作的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考试教学;本来应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
高考的影响还不仅限于课堂,它也自然影响到教师的课外研究和准备,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阅读面、见识面却变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
这种应试教育,不仅影响到教学,还影响到教育的平等观念。在高考的标准之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高分生自然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可给开小灶,给加餐;低分生一时半时难以提高,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自然要受到冷遇,并美其名曰:集中精力保证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真的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教学大纲》很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育家、也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学好、用好其他学科,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
用这个大标准衡量,目前的语文教学,显然是不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的,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呢?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又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现状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二、目前淡化应试教育的方法
应试教育的危害其实是有目共睹的,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改变这种教育;要改变,又有根本的改变与短期的治标的改变的区别。就目前而言,在仍需以高考作为选拔人才方式的前提下,中学教学、包括语文教学只能通过“淡化应试教学”的方式进行改革,而这种“淡化”的方式,我们通过对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的研究,可以窥探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方法和新动向。
首先,新高考语文试卷不从课本中出题的原则和方法,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这种不从课本中出题的考卷的。
其次,这一类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基础,更重视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题,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而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阅读理解的对策”就能解决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
特别是近些年来试行的分类考察方式,更能明确地体现出重视整体能力和具体运用能力的方向。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贴,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这是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思想内涵方面的。这些方面的分类检测,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十几篇“基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难怪,去年一位高考落榜的复读生不无感慨地说:“1995年高考,语文考了300多分(标准分),结果名落孙山;1996年全力学语文,做了几大本习题,结果高考语文还是不及格。”
以上仅是就高考论学习,如果从就业的角度看,就更会觉得有必要淡化目前的应试教育。就我们县级高中来看,每年能够进入高校的学生至多也不过40%,60%的学生则走向了社会。这部分学生又能凭什么在社会上自立起来呢?凭他们所学的那几十篇基本篇目?凭他们死记的那些条条?靠他们所掌握的做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这显然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良好的基本素质,包括语言运用、阅读、写作的基本技能,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否则,一旦踏入社会,一个高中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小学毕业生、甚至于文盲又有多少区别呢?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不论是从语文的教学目的、任务,还是从语文科的工具性特点看,不论是从“3+2”高考语文命题实际所蕴含的指导趋向,还是从高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看,目前过度的应试教学都是危害极大的,都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所言:“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单纯学科分数为标准,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上高一级学校为目的,应试教育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
2010-03-29
肖世国(1954-),男,湖南澧县人,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