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水平测试题的分析及思考

2010-03-20陕西省三原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713800周安哲

地理教学 2010年23期
关键词:区域学生

陕西省三原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713800 ) 周安哲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水平测试题的分析及思考

陕西省三原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713800 ) 周安哲

在义务教育段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是教育测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通过测评环节,客观上会对教育、教学有导向和促进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强调课程功能的基础性,课程内容要与生活和时代紧密联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地理素养等,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落实。如何在义务教育段地理学科水平测试命题中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如“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科所赋予的特殊使命等,这都是命题者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以下是笔者对自己多年命题中的几则试题的分析及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重视基础知识,地理问题情境化

例1 读中国地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位于116°E、39°N附近的城市是 。

2.图中城市中,有太阳直射机会的城市是_____和_____。

3.在图中找出上海市,判断其大致的经纬度位置:经度约为 、纬度约为 。

4.乌鲁木齐位于昆明的 方向,昆明位于北京的 方向。

这是对经度、纬度、经纬网以及地图上方向判断等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这道题的最大特点是在考查经纬度等基础知识时,把经度、纬度等知识和具体的地理情境相联系。在以往的很多试题中,往往是单纯地画出经纬网,脱离地理情境,失去了学科特色。其次,这道题也体现了“基础性”、“有用”的基本理念。

二、活学活用,重视技能

例2 在一幅比例尺为1:1000000的公路交通图上,连接三原、延安两地之间的公路非常弯曲,有几位同学想测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他们几个同学的量算中,比较接近实际距离的做法是:

A、甲同学用直尺在图上测量两地的图上距离然后计算

B、乙同学用角规在图上测量两地的图上距离然后计算

C、丙同学用线绳一端固定在三原处,然后把线绳沿公路线托移至延安处,然后把线绳拉直用直尺测量得到图上距离,然后计算

D、丁同学用眼睛估测图上距离然后计算

例3 龙桥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16℃、14℃、4℃。龙桥中学该日的最高气温最有可能是:

A、14℃ B、17℃ C、8℃ D、10℃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是地理教学的能力目标。这两道试题,都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图上距离的计算、每天气温的变化特点,更重要的是,面对实际地理问题、现象,要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规律去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地域性”的特点

例4 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下列关于我国长江沿江地带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描述,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做出准确判断。(正确打√,错误打×)

1.( )长江沿江地带地形从西部第一阶梯东缘,经第二、三阶梯到沿海,地势总体比较低平,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2.( )长江沿江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河网稠密,湖泊众多,地表水资源丰富。

3.( )长江下游河段,水流湍急,落差大,可以大力发展水电业。如已基本建成并发挥作用的世界著名水电工程——三峡水电站。

4.( )东西向的长江“黄金水道”和经南京的京沪铁路、经九江的京广铁路、经武汉的京九铁路等干线,构成了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水运、铁路运输网,进一步增强了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

5.( )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6.( )上海作为沿江带的龙头,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教中心,最大的商贸中心,还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7.(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长江乃至中国重要的钢铁、汽车、轻纺基地。

8.( )沿江地带的上海、南京、武汉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9. ( )长江沿江流域,气候条件好,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发展迅速,人为破坏较小,生态环境状态良好。

10.( )长江沿江带中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盛产稻米、油菜籽、棉花,适宜养殖淡水鱼、虾、等,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地理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在地理命题中如果只是孤立地考查某个知识点或问题,就难以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很难在“区域”地理问题“综合”的背景下分析问题,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死记硬背的误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学科素养。同时,新课程改革后,人教版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以案例为载体,教会学生地理的思维和方法,实现三维目标。试题中如果能够体现这些思想,既能考查学生方法掌握情况、分析能力,也会对教学、学习有导向作用。本试题以“跨省区域”长江沿江带为蓝本设计,每道小题体现了区域问题整体性的思想。同时,题中很多内容涉及地理事物空间布局,也是无图考图的一种方式。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特点,降低难度,采用了判断分析的题型。

四、渗透地理学科特殊使命,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例5 阅读新闻报道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地下水越来越深,水源地越来越远,远距离取水的城市越来越多,用水成本越来越高”。这是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真实写照。不仅水资源短缺,而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周边,已经没有可以直接饮用的地表水。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以直接饮用的地表水也逐渐减少。

我国南方地区水量充沛,北方水少但也可以维持某种平衡。但现在南方的江、河、湖泊基本污染了,形成了水质型缺水;北方由于乱采地下水、过度使用,水已经成了稀缺资源。北方虽然严重缺水,却在采用农业漫灌,浪费了本来就少的水资源;修建造纸厂等污染严重的企业,污染了珍贵的地表水甚至地下水,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南方的水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遏制,黄浦江最能说明问题,由于水体严重污染,整条江的水都不能饮用。珠江的问题也很严重。

——摘自《科技日报》

1.简要分析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2.造成南方水质型缺水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在生产、生活中,你认为文中过度、乱采地下水、农业漫灌、污染水资源分别违背了什么原则?请连线:

过渡、乱采地下水 保护水资源

农业漫灌 科学用水

污染水资源 合理开发

地理学科赋予特殊的德育功能,如“全球视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区域差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等,虽然情感目标难以量化考察,但在命题中,可以通过叙述性的文字、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设题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焦点地理问题,适时渗透地理教育德育内涵,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结合,以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

例6 我们以东南亚、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地区为案例,学习了认识区域地理的一些基本方法。读中亚地区图,从中提取地理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中亚地区和中国相邻、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_。

2.中亚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根据世界气候有关知识, 中亚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___。

3.中亚是十分干旱的地区。从图中的信息中已经有所反映。请你举出两例。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运用自己相关的地理知识储备分析问题,是考查学生地理技能的重要手段。本题的第3问,没有直接提问气候特征,而是考察学生从地图中提取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理事物的表现,更侧重于从读图提取隐藏的信息、分析能力的考查。

六、 关注乡土,热爱家乡

例7 我们以北京、港澳、台湾、新疆为案例,学习了认识省级区域地理的思路和方法。知道通过地图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知道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征,也学会了如何描绘区域地理突出特征。

下面,根据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体验以及所见所闻,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回答更小尺度的县级行政区域——我们的家乡三原县的一些地理问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 )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素有八百里秦川“白菜心”之美誉。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南距西安、西距咸阳、北距铜川、东距闫良等省内大中城市均很近,位置得天独厚。

2.(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塬地,南部为平原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多雨。

3.(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水利发达,历史悠久,为陕西省重要的粮、菜、果产区之一,盛产小麦、玉米、苹果和各种蔬菜(过去也是重要的棉花产区)。

4.( )县域经济以重工业为主,规模较大,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发达。

5.( )饮食文化特色鲜明。泡油糕、千层油饼、疙瘩面、蓼花糖、水晶饼、绿豆糕等远近闻名。拥有驰名老店“老黄家”、“明德亭”等。

6.( )区域突出优势:农业生产条件好;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发达等。

7.( )区域劣势:资源贫乏;丘陵山地为主,崎岖不平;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干旱。

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重视乡土地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规律、方法等运用于社会实践,使学生感悟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学到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本题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同学们学习了“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不同尺度区域地理认识方法之后,设计一更小尺度区域考查学生掌握状况;二是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关注家乡。地理课程标准设计有乡土地理课程,但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不够重视。所以,考察乡土,可以引导教学活动,促使地理新课程标准得到有效落实。

试题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多样,在选择的素材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精神,同时又能对教育教学有导向作用,笔者在不断地探索。以上几则题例是对课程标准不同方式的体现,还有不完善的方面,希望能与学界同仁共同探索,实践中完善。

猜你喜欢

区域学生
分割区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