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奏鸣曲在钢琴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0-03-20叶波
叶波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引言
奏鸣曲(Sonata)意大利文是声响的意思,早期指专为某种乐器而写的音乐,用以区别声乐曲(Cantata),今指用奏鸣曲式写作的器乐套曲。奏鸣曲式是乐曲的一种结构形式,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小奏鸣曲(Sonatine)是相对奏鸣曲而言的,指曲式结构规模较小,音乐形象较为简洁,音乐内容较为浅显的奏鸣曲,一般有2~3个乐章。钢琴小奏鸣曲是钢琴学习的必修内容。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赵晓生先生在编写的《钢琴小奏鸣曲选》序中指出:“18世纪以后300年来,小奏鸣曲伴随着奏鸣曲同步走过自身的发展道路……它与奏鸣曲同来共存,构成钢琴艺术发展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论对演奏技术的锻炼还是对音乐感觉的培养,这批小奏鸣曲与复调曲练习曲一起,构成钢琴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①不难看出,小奏鸣曲在钢琴教学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它在训练学生弹奏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掌握曲式结构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以克列门第小奏鸣曲作品36之3(以下简称36之3)为例,谈一些教学体会,与同仁商榷。
一、有利于全面训练弹奏技巧
钢琴演奏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艺术。学习钢琴弹奏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内容,只有掌握了精湛的技巧,才能全身心地弹奏出精彩的音乐,细腻地刻画出音乐形象。奥地利作曲家、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有一句名言:“如果你问我,怎样才能成为好的钢琴家,那么你告诉我,你练了多少音阶?”②著名钢琴演奏家霍夫曼也曾说过:“演奏必须取得操纵钢琴的主权,这个操纵权就是技巧。”③可见,他们都一针见血地高度概括了钢琴弹奏技巧的重要性。弹奏技巧是音乐表现的前提条件,是取得良好音乐表现的有效手段,在钢琴弹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奏鸣曲是在固定手型,巩固手掌的支撑,完善非连音、连音、跳音三种奏法的同时,着重运用了音阶、琶音、双音、和弦、重复音、装饰音等技巧,它与同程度的练习曲和乐曲相比,弹奏技巧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同程度的练习曲一般指车尔尼作品599的后半部分和车尔尼作品849的前半部分,这些属于“纯练习曲”,每首练习曲只训练某种弹奏技巧或某种节奏,如599的87条就是一首琶音练习曲,而849的第4条又是一首带有保持音的16分音符的练习,这类练习曲音乐性不强,音乐形象单一,练习较为枯燥。同程度的乐曲如复调作品,主要特点是左右手不同声部,不同旋律同时进行,训练大脑的多维思维和左右手的独立性。而小奏鸣曲的篇幅较长,技巧涵盖全面,不仅能在音阶、琶音弹奏技巧中训练指法的规范和手指的独立、灵活;还能在双音、和弦的弹奏技巧中训练手掌的支撑和手指动作的平衡以及领略古典作品中装饰音的魅力;更能通过人性化和语言化的动机,正确细致的分句、呼吸,平衡左右手,充分体现小奏鸣曲弹奏技巧的综合性与全面性。因此,在钢琴基础教学阶段,小奏鸣曲的学习能有效地全面训练学生的弹奏技巧,提高综合演奏技术。
(一)音阶
谱例1是36之3第一乐章的片断,右手全部运用了音阶弹奏技巧,全曲除了这三小节,还有许多地方同样运用了大量的音阶。这些音阶的训练,一般可以分三步完成。第一步看清乐谱慢练,指法正确、固定;第二步帮助学生确立“支撑、移动”的理念,即加强手指的独立支撑和灵活跑动,体会手指在快速跑动中重心的转移;第三步熟练后尽量低指贴键弹奏,感受重量由肩、肘、腕贯穿到指尖的推动,配合气息的运用增强音阶的流动性和音乐感。
谱例1
(二)双音与和弦
谱例2是第一乐章中由双音与和弦构成的旋律。这部分主要训练掌关节的支撑、手指动作的平衡以及手位的把握。在基础阶段,由于学生的技巧还不够全面、成熟,容易造成动作失衡,双音与和弦弹奏不整齐。练习时,可以将双音与和弦分解成单音弹奏,使需弹奏的每个手指找到感觉,再几个音同时下键。在弹奏连续的双音与和弦时,一定要找到把位,手指离键不易过高,手要在放松的同时有一定支撑力,手指的每一个关节不能塌陷,手腕平而松弛。谱例2中的后两行是本曲的难点和高潮部分,采用模进音型。弹奏时要注意手架牢固,音整齐而均匀,有弹性,力量集中到指尖,并且肩、肘、腕放松;重心由内而外、由下而上层层推进,随着力度的加强,手臂逐渐打开,一鼓作气冲到底,这样“ff”的紧张度和一气呵成之感随即而来。
谱例2
(三)装饰音
装饰音,顾名思义用来装饰旋律的音叫装饰音。被装饰的音是“本音”。在小奏鸣曲中,装饰音被大量使用,常见的装饰音有倚音、波音、回音、颤音等,这也是小奏鸣曲与相同程度的练习曲、乐曲的不同之处,装饰音的练习成为小奏鸣曲弹奏技巧的一大亮点。装饰音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音乐表现手段,在钢琴弹奏中有自己特殊的技术要求。因此,准确地了解装饰音的弹法并施以正确的训练方法,是每个钢琴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此曲主要运用了倚音和颤音两种装饰音。谱例3用了前倚音,谱例4是颤音加后倚音。弹奏前倚音要快而轻,练习时,可以先去掉倚音(即小音符)弹准节奏,然后加上倚音弹,节奏不变,并且前倚音必须和左手的c同时下键。小奏鸣曲中的颤音是由上方二度音与本音交替,两音交替要均匀,练习时可先以左手一个对右手两个的方式弹奏,即右手为16分音符的节奏,熟练后再一对四弹奏,最后是自由的节奏,但左手的节拍一定要稳。
谱例3
谱例4
小奏鸣曲除了能训练音阶、双音与和弦、装饰音等弹奏技巧外,对于训练重复音、琶音、八度等技巧也同样有很大价值,为全面、综合训练学生的弹奏技巧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是钢琴基础教学阶段不可或缺的好教材。
二、有利于逐步提高音乐表现力
小奏鸣曲除了全面训练学生的弹奏技巧外,对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起到直接的作用。虽说它是无标题音乐,但它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内容,主要通过速度、力度、触键的对比来体现。
(一)速度的对比
速度表现着作品的情绪和情感,决定着作品的性质,一定的速度表现一定的情绪,即速度表现情绪,情绪决定速度。不同的速度情绪各不相同,一般慢速表现宁静或沉重的音乐形象;中速表现平稳、从容、舒适的音乐形象;快速则表现活泼或紧张的音乐形象。在每首乐曲的左上方会标有速度或表情术语,如果速度掌握了,那么音乐的基调、基本形象也就正确了。而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正是三种速度,三种情绪,表达了三种音乐形象。
36之3第一乐章为Spirito(有精神的、热情的),中庸的快板,每分钟大约88拍;第二乐章为Adagio(从容的、慢慢的),每分钟大约60拍,旋律抒情柔美;第三乐章为Auegro(快板),每分钟大约100拍,旋律活泼轻快。三个乐章的速度及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音乐”在此得到验证,在教学中只要提醒学生在心理上予以重视,把握相应的速度,三个乐章的基本音乐形象就能表现出来。因此,小奏鸣曲中速度的对比,为培养学生初步的音乐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二)力度的对比
力度是指音的强弱程度。力度的对比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各种力度记号便成为表现音乐的重要媒介。力度记号一般包括pp、p、mp、mf、f、ff、fff及渐强(cresc)、渐弱(dim.)等。
小奏鸣曲的力度对比非常大,变化较多。在36之3第一乐章中,既有展开部结束小节的pp,也有再现部高潮处的ff,仅渐强(cresc)就有9处之多,还有渐弱(dim.)及其它力度记号。可见,小奏鸣曲的力度变化是多么丰富,能帮助学生较好地表现音乐。如果忽略了力度的变化来弹奏这首乐曲,那得到的结果肯定是音色单调、干涩,内容苍白,缺乏生动的音乐表现力和富于变化的声音,就会从根本上歪曲作品的风格和表达意图。
当然,在根据乐谱上的力度记号弹奏时,一定要与作品的速度及主题形象结合起来,要看到隐藏在力度记号中的情绪变化。同样的力度记号(f或p或crcse)在小奏鸣曲的不同乐章中,弹奏力度是不同的,渐强的梯度和顶点的饱和度也要靠弹奏者的能力来控制。36之3第二乐章第三小节中的“sf”(突强)记号就不能弹得过重,因为第二乐章是柔板,像摇篮曲,非常亲切。如果看到“sf”就响,会显得失衡、突兀,与音乐形象格格不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启发学生关注乐谱上的各种记号,体会弹奏中力度变化所产生的不同声音效果;还要帮助学生弄清楚每个力度记号指示的真正意义,通过内心歌唱感受旋律的起伏,逐步提高学生钢琴弹奏的音乐表现力。
(三)触键的对比
触键是表达钢琴音乐极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它要求弹奏时根据不同的情绪用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音色(即用手指的什么部位弹,用多大的力,以什么样的速度下键等)。小奏鸣曲中各乐章、各乐段的情绪对比明显,不同的触键方法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它除了体现在速度不同的三个乐章之间,还体现在速度统一的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中。
36之3第一乐章开始主部主题的动机以跳音为主,当然不是全由跳音构成,还是有连有跳,但整体感觉是精神饱满、生机勃勃的,音响效果像乐队,很丰满、充实,主要的技术难点集中在跳音离键要近。因此,这部分的触键是肯定的,干脆的,以发力之结实、直接、迅捷、有力为根本。弹奏时触键点在指尖,下键速度快,声音明亮、透明、颗粒性强。当副部主题出现时表情术语提示为柔美的(dolce),与主部主题相比,似乎连的成分多了;左手的伴奏以三音一组的形式出现,很好地突出了这部分优美典雅的音乐形象。因此,这部分的触键与主部主题是不同的,以触键之轻滑、推摸、水平、柔美为要领。弹奏时用肉垫较厚的部位去弹,下键的瞬间是缓冲的,慢慢地把力量送到键底。
在小奏鸣曲的弹奏中,通过不同的触键,能充分感受到音色变化所造成的情绪对比,各乐章、各乐段的音乐形象准确明朗,弹奏者的音乐表现力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有利于初步掌握奏鸣曲式的演奏要领
奏鸣曲式是西方器乐曲最早确立而又被不断完善、广泛使用的一种曲式,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在音乐结构方面最杰出的贡献。它是一种特殊、复杂的大型再现三部结构。它的复杂性除了特殊的调性布局外,还具有乐思的贯通性陈述特征。奏鸣曲式的基本原则是:并置对比或矛盾冲突的两个或两组主题,在不同的调性上呈示、展开,在相同的调性上再现。充分体现矛盾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性思维,是主调音乐中最高级的结构形式。而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正是由奏鸣曲式写成,因此,在钢琴基础教学中,小奏鸣曲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在体会表现较为丰富的音乐特性和较深刻的思想内容的同时,获得逻辑思维,初步掌握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提高自己的理性组织能力,培养宏观调控能力,从感性弹奏提高到理性弹奏,这样的弹奏既有感染力,而且更有说服力。
36之6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呈示部包括主部主题(1-12小节)和副部主题(13-26小节)。主部主题为C大调,也是全曲的主调,性格为动力性主题,音乐形象饱满有精神;副部主题为G大调(主调的属调),性格为歌唱性主题,音乐形象柔美如歌。展开部(27-35小节)选取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第一句素材加以发展,运用倒置、模进的手法展开,调性自由多变,但最后回归到主调属功能上,并伴随着属持续音,准备再现。再现部(36小节—结束)的两个主题音乐形象同呈示部,只是调性不同,副部主题结束在C大调上,调性回归主调。从这里不难看出,奏鸣曲式这种结构逻辑本身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不仅能使学生宏观把握作品的三个部分,还能微观透视每个主题的调性对比、情绪变化,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
综上所述,小奏鸣曲在钢琴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技术、艺术、结构上起着学习古典音乐“敲门砖”的作用,还能培养严谨的读谱习惯和弹奏耐力,为日后学生弹奏中高级钢琴作品做好铺垫。因此,我们要重视小奏鸣曲的教与学,充分领略和感受古典音乐的神韵、风格魅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师、学生的“良师益友”。
注释:
①赵晓生:《钢琴小奏鸣曲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序。
②王大立:《钢琴技巧教程》,花城出版社,2009年,摘要。
③曹静:《钢琴弹奏技巧与音乐表现间的关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第232页。
[参考文献]
[1]张铭.关于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音乐探索,2003(3):72-77.
[2]赵梅枝.钢琴基本功训练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74-75.
[3]张连葵.论表演艺术中的音乐表现力[J].青海社会科学,2005(5):85-87.
[4]袁丹丹,刘兆平.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9-70.
[5]刘成英.关于《小奏鸣曲集》中节奏问题的探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