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优质教学资源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用
——以社会学类专业课程为例
2010-03-20孙钦荣苗贵松
孙钦荣,苗贵松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从1987年开始,原国家教委每四年进行一次高等学校国家级教材奖励。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1997年国家级教材奖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轨”,2003年教育部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特别是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推动了本科教学工作上水平、上层次。有识之士对高校教学资源展开探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真正自觉从资讯整合着眼,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与大学课程教学需求紧密结合,对高校具体学科优质教学内容资源进行系统研究,还未受到教学管理部门和许多一线教师的足够重视。本文以社会学学科专业优质教学资源为切入点,探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在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一、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的界定和分类
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人类从学会利用材料资源到能量资源再到信息资源,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再向信息时代的不断迈进。资源在教育领域衍生出多个概念,如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学习资源、教育资源等。这几个概念角度不同,互有交叉: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各种资源,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学习的条件,课程资源是课程发展过程中要利用的条件,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的条件。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设备、场所、资金、材料、信息等[1]。一般来说,教学资源建设有四个层次,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试题库、试卷、媒体、文献、课件、案例、常见问题素材和教育资源索引),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第三个层次是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
信息时代海量的教学资源使人迷失,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教学资源界定十分复杂,这里不展开讨论,只是从容易获得与方便利用的实际出发,将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教学类奖励和部分项目作为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代表。
(1)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充分展现了高等学校重视教学建设、重视教学改革、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
(2)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课程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与基础教育课程相比,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前沿性和更注重方法论的特点[2]。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现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3)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精品教材是充分反映当代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经教学改革实践检验效果显著的教材。国家精品教材既是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的体现,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4)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获奖教学名师是高校教师的优秀代表。国家级教学团队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5)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育部针对每个设置频次较高的专业,在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一般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中分别遴选一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对设置频次较低或性质特殊的专业,根据专业点的布局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建设。建设特色专业,目的是为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6)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项目重点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特色专业和创新实验区还处于建设阶段,还未形成最终成果,但二者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国家级项目,其阶段成果仍具整体借鉴价值,因此,这里列为优质教学资源;虽然优秀科研成果奖对于教学建设能够发挥多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吸收最新前沿科学研究成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教学需求并非本文论述之重点,本着一事一议的原则,暂不列入本文讨论范围,将另文论之。
二、社会学学科专业优质教学资源考察
高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离开了学科,不可能有人才培养,不可能有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有社会服务。优质教学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从学科专业入手,可作为捷径。
学科有两个含义。第一种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有西方学者将学科分为纯硬科学(如物理学)、纯软科学(如人类学)、应用硬科学(如临床医学)、应用软科学(如教育学)四个领域[3],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3735—92则分成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第二种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划分为11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本文“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高等学校的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人和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它是法学门类的分支学科之一,20世纪初引入中国,三四十年代经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等老一辈学者的积极建设,已初显中国社会学特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断近30年后,于1979年在费孝通先生的积极筹备下得以恢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中,社会学一级学科包括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4个二级学科,目前二级学科社会学有博士点16个、硕士点86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社会学类包括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后又增设家政学、人类学2种目录外专业和女性学1种试点目录外专业。近五年来,社会学类本科专业点快速增加(见表1)。
表1 社会学类本科专业点分布统计(2005—2009)
社会学学科专业快速发展并完善起来,所以其教学资源也非常丰富。下面就从国家级教学成果、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教材、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团队、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方面,进行社会学类专业课程优质教学资源考察。
(一)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
自1989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每四年评奖一次。1994年3月,国务院第151号令颁布了《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标志着教学成果奖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唯一的一项国家级奖励。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共评出2 970项,其中有6项社会学教学成果(见表2)。
表2 社会学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1997—2009)
国家级教学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已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取得明显实效。要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和应用《面向社会建设实践需要的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获奖成果,为专业课程建设服务。
(二)国家精品课程
教育部通过在已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评选国家精品教材,推动高校教材整体质量的提高。国家精品课程至今已评审七届,教育部共批准3 147门(2003年151门、2004年300门、2005年314门、2006年374门、2007年660门、2008年669门、2009年679门),其中11门社会学类本科课程榜上有名(见表3)。
表3 社会学类本科国家精品课程(2004—2009)
国家精品课程较好地处理了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学团队水平的提高。要保证面向全国高校开放和共享,充分发挥《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国家精品课程在社会学类专业课程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三)国家精品教材
为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推动教材质量整体提高,教育部自2007年起开展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选工作,在已出版的“十一五”国家级教材中,根据教材质量和教学效果,评出精品教材716种(2007年度218种、2008年度289种、2009年度209种),社会学类有8种教材入选(见表4)。
表4 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社会学类书目(2007—2009)
国家精品教材注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化精品教材共享的网络平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等理应成为社会学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首选教学参考书。
(四)国家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教育部自2003年至2009年,已评选出五届共500名国家教学名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周晓虹教授便是第五届百名获奖教学名师之一。从2007年到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共批准立项建设70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其中4个社会学类教学团队榜上有名(见表5)。
表5 社会学类国家级教学团队(2007—2009)
国家教学名师奖,奖励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和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从而带动高校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提供了可推广、借鉴的示范性经验。
(五)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自2007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已公布五批2 570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社会学类10个(见表6)。
表6 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2009)
例如,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特色专业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在发挥专业优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除了以上五类优质教学资源以外,还要提到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两本重要教学参考书。
2007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共批准50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都师范大学司法矫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名列其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为社会学类专业建设提供典型案例。
2008年出版的《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学30年》两本社会学综合研究文献,都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经验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之辩证发展的关系的阐述,强调了中国经验。二者所不同的是:第一,前者内容详尽,近120万字,后者内容涵盖量大而精悍,60余万字;第二,前者是一部社会学基础理论与中国经验研究相结合的专业教材[4],所以在内容结构安排上是以学科基础理论为起点,从“个人与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到“社会建设”5个方面26个专题,体现了微观至宏观,静态社会学到动态社会学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同时体现了中国经验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社区与公民社会、社会分层、代际关系、教育公平、社会资本、大众传媒、移民与社会流动、城市化、全球化、医疗改革、老龄化、资源与生态环境、风险社会与社会建设等),为中国社会学近三十年来的集大成之作,后者是一部权威性学术工具书和社会学发展的史书,详细记述了1978—2008年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情况、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研究领域(29个专题)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进展,凸显本土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中国社会学特色[5]。
从教学资源信息获取的途径而言,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网站、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以及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中国数字大学城等网站应成为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常用收藏。优质教学资源获取则非一日之功,需积极访求、有效整合、实地调研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学教育国家优质教学资源应用的三个层面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1998 年以来,全国各地都新建了一批本科院校。它们当中有的是由老专科学校发展升格而成,有的是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也有一批完全是新建的本科院校,还有一批是从老高校中独立出来的二级学院,这些我们统统称之为新建本科院校[6]。这些学校多建在地级城市,外部管理体制上多是省、市共建,内部管理体制上更加注重控制与管理;办学形式是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并存,并逐步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办学方向上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办学类型上定位于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特色建设尚处于探索之中。截止到2010年3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共有529所(其中独立学院342所),占普通本科高校的47.6%。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办学历史,基础较为薄弱。而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又难以照顾到新建本科院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在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城市发展、人力资源、人口生育、大众媒体、社会调查、教育培训、家庭婚姻咨询、社会安全等各个领域,社会学专业都肩负着培养职业人员和专门人才的重大责任。作为基础学科的社会学,已渗透到其他学科如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体系中去。尤其是《社会学原理》与《社会学研究方法》课程,已成为新闻学、管理学、民族学、社会保障学、政治学、社会工作、老年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有些高校亦作为公共选修核心课程之一,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有利于拓展思维方式,丰富自身的知识构成,也更有利于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创新。
具体而言,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学类专业课程建设可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充分应用国家优质教学资源。
就学校层面而言,成立教学资源建设应用领导小组,完善校级优质教学资源学科内容库,对各种(不仅仅是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收集和整合,同时设计一个交互平台,是服务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捷径。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主力部队是工作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他们了解教育中最迫切的需要,因而应由他们来完成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任务。为节约研究经费和避免低水平重复以及造成教师任务负担过重的现象,领导小组应统筹规划,将教学资源整合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分学科建设教学资源库,需要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专业教研室、高教研究部门和一线教师的通力合作,还要定期组织教学院长、专业系主任、教学科研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学习交流,掌握最新动态。
就专业教师而言,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以这些精品课程与教材为基础,以优质教学成果为导向,以教学名师为指引,根据所教专业特点建构讲授内容与革新教学方法。如《社会学概论》课程虽已被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国家精品课程,被华中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林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高校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有的高校将其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但所有这些建设针对的对象都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而且学时为56、64、72不等。如果服务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社会学原理》课程教学,就要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管理实际,将对现象的社会学解读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来选择教学内容并针对48学时的要求。如果开设为通识教育课,一般是30学时,2个学分,对象为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其要求就是简洁化与普及化。教师的角色变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引导者,不仅不会削弱老师的教学能力,反而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推动探究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发展。
就学生主体而言,专业学习指导至关重要,要考虑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接受水平,做好优质资源转化工作。教学资源平台将有力地促进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笔者在讲授《社会学原理》课程时,选择了精品教材《社会学概论新修》,同时要求学生查阅类似名称教材进行比较,懂得精品教材之特点,培养学生的精品意识与独立思考鉴别能力。在讲授越轨行为及社会理论应用时,推荐学生阅读精品教材《犯罪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学分支学科及其实际应用领域与方法。因此,将优质教学资源呈现于学生,使学生认识知识与现实的关联、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及时吸纳社会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其高起点的自我社会判断与现象鉴别能力。
总之,我们不仅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学术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更要研究这些建设成果的运用传播与推广,充分发挥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效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包括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本文仅以社会学类(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可举一反三)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为例,还未涉及港台、省级、校级和国外一流高校的可用教学资源。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重要发展阶段,应更加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传播。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3.
[2]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94-195.
[3](英)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8-39.
[4]郑杭生.中国社会学三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9-32.
[5]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02-904.
[6]葛锁网.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