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意识差异角度分析汉英中介语*
2010-03-20梁颖萍赵安源卢绍刚梁慧萍
梁颖萍,赵安源,卢绍刚,梁慧萍
(1.太原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汾阳市贾家庄中学 语文教研室,山西 汾阳 032200)
一、引言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Selinker)参照“interlingual”提出并撰书对 “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中国语言学家们称之为“中介语”)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非连续性的语言体系,也是学习者尚未完全掌握所学外语之前的过渡性语言状态,也被称之为“过渡语”。
各种不同的中介语有一定的共性,比如都有可作为中介语起点的“普遍语法”(UG),以及差异性、动态性、可变性等特点。鉴于其特点,中介语不可避免地带有学习者母语的痕迹,如搭配习惯、言语思路等。诚然,中介语不是地道的目的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表达错误,不确切、不恰当的言语现象。为此,语言学家们在揭示中介语体系的特点时,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法(CA)与错误分析法(EA)。[1]汉英中介语是以汉语为起点,英语为目的语的过渡语,其特点尤其明显,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世界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是两种用词造句规则相去甚远的语言。但人类认知体系基本上一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需改变其认知体系,只需学习、认知英语中存在而汉语中没有的概念,并将之同化、内化为自我认知体系的一部分,克服本族语文化的干扰及语言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实现由本族语到目的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从而建立一种新的语言文化体系,在整个过程中,汉英中介语充当了纽带的作用。[2]
有关中介语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外语研究与教学,并弥补了传统比较分析假设理论的不足,其意义深远。本文以汉英中介语中的语言意识差异现象为立足点,辅以一定的语言材料,对中国学生使用汉英中介语时经常出现的一些艰涩现象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学习者更好地实现中介语的顺利过渡,成功掌握并熟练应用英语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从语言意识差异角度分析汉英中介语[3]
德国语言学家William Von Humboldt在分析了人类语言差异的基础上曾指出,所谓的语言意识是指“与语言的构造和使用等有关的全部精神能力,亦即一种倾向”。语言意识也就是语言思想,是语言构建时带有定势的、规律性的、僵化的思路及想法,或者说是某种语言表达主客观世界的思维方法与表达手段等,表明了一种语言民族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其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结构也不同,因此形成了彼此差异的语言意识。[4]这些差异往往成为汉英中介语不地道、出现汉语式英语(Chinglish)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拟从语言意识差异角度分析汉英中介语。
(一)整分意识差异
在同一表意单位中,当表整体和表部分概念的词语同时出现时,不同语言的侧重点不同:英语突出表现整体概念,而汉语则相反。这种差异可能会引起汉英中介语中表达不一致的现象。例如:
(1)The gunmanpulled meout from the carby the hair.持枪歹徒揪着我的头发把我从车里拉出来。
(2)He tightenedhis grip on her arm.他紧抓她的手臂。
中国学生经常将上述汉语句子翻译为“The gunman pulled my hair”,“He gripped her arm tightly”等。这正是受汉语语言意识的影响,将“揪着我的头发”“紧抓她的手臂”直接翻译成了英语。也有部分学生在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时,面对诸如上述句中画线部分的介词结构不知所措。这种现象主要是在类似上述句子结构中,当表整体与表部分概念的词语同时出现时,汉英强调侧重点不同的结果。[5]倘若把汉语习惯直接移入英语,虽也可以听/看懂,但难免显得生涩。同样:
(3)The stone struckhim in the eye.石头打中了他的眼睛。
句(3)中的整体表达“him”是宾语,部分概念“the eye”是以介词结构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中国学生习惯将中介语中的介词结构直接译为宾语“struck his eye”,表达效果的差别明显可见。
(4)The woman cashiergot stabbedin her stomachfor eleven times while fighting with the robber.与劫匪搏斗时,女出纳的腹部被刺11刀。
句(4)画线部分的整体“the woman cashier”为英语的主语,部分概念“her stomach”以介词结构形式引出,作为主语受动行为意义的补充。但在这种情况下,汉语习惯上把部分概念视为主语,而整体概念表达视作定语,因而有可能产生诸如“The woman cashier’s stomach was stabbed...”的中介语,此句虽能表意,但仍显晦涩,属语言负迁移现象。另外,英汉表达整分意识差异的特点还表现在对身体某个部分的疾病的表达中。例如:
(5)My dadused to have a sharp painin his back,for whenever in the field he would work hard for several hours on ends.我父亲的背过去经常剧烈的疼,是他在田里一劳动就是连续好几个小时不休息造成的。
(6)If one has got H1N1,hewill havea sore throattogether with a fever.有人若患上了H1N1,他的嗓子会疼并伴随有发烧症状。
汉语习惯上常把“my dad”与“he”作定语,表述为“父亲的(背)”,“他的(嗓子)”等。尽管英语中也有诸如“My back/throat hurts”的表述,但“My dad’s back had a pain”,“His throat is sore”与原句相比较,表达效果大不相同。
(二)动态(dynamic)与静态(stative)意识差异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汉英对应的表达有很大差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语言动静态的差异。汉语动态概念词语即动词或词组使用较频繁,不仅有大量的动宾结构,还有连动式、兼语式等两个以上动词连用的现象。而英语则不然,静态现象较多;若要用动词,语法规则要求一个独立小句中除并列结构外,只能用一个谓语动词,其他动词则只能为非谓语动词形式。根据这个特点,英语学习者在汉英中介语中不妨有意识地运用一些静态词来表示汉语某些动态概念,或替代汉语中与英语无完全对等的语言表达。这样的中介语更接近英语表达的习惯。例如:
(7)Noviolationof this principle can be tolerated.绝对不许违反这个规则。
(8)My wife likes using monosodium glutamate(MSG)in almost every dish,a ‘poison’for me though.我妻子不管什么菜中都要用味精,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种“毒药”。
(9)He sank downwith his face in his hands.他两手捂着脸,一屁股坐了下去。
(10)Aftereatingcorn-on-the-cob,I have to pick my teeth.啃完玉米棒子之后,我总得剔牙。
(11)The two boys said good-bye to each other,oneto go home,the otherto go to his friend’s.两个男孩彼此道了别,一个回了家,另一个去了他朋友家。
上述例句中,英语常用含动词意义的名词(7)、介词+名词的结构(9)、动名词(10)、不定式(11),非谓语动词结构及名词结构(8),而中国学生受汉语语言意识的影响,常习惯表达为“Don’t violate the principle”,“It’s a poison for me”,“I ate the corn-on-cob”,“One went home,the other went to his friend’s”等,和原句相比较,显得累赘,尤其是在英语写作当中不可取。此外,句(9)中由于汉语“捂着脸”在英语中没有很好的相对应的动词表达方式,与英语介词结构“with his face in his hands”差异较大,因而这种表达可能会成为中国学生使用时的一大难题。再如:
(12) They do not know anything aboutfactory work,nor aboutfarm work,nor aboutmilitary affairs.他们一不会做工,二不会种地,三不会用兵打仗。
英语常用静词性质的言语,简洁对称,易于表达。若将上述句子改为“They are unable to work,neither cultivate land nor fighting”,句子结构就不平衡,读起来不易上口,缺乏节奏感及韵律美。[6]
总之,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人们在使用时不妨动静结合,合理互换,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三)介词意识差异
介词是英语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种词类。“没有介词就没有英语”,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大,但是足见介词在英语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一些英语介词本身就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具有动词的特征,所以英语的介词结构常用来表达汉语中的一些动态概念。如上面提到的“整分意识差异”和“静态与动态意识差异”中,一些言语现象正是通过介词辅助表达了动态意义。除与某些英语表状语的介词结构一致以外,汉语没有英语介词结构的其他功能。
(13)I hope my article will bepaid attention to.希望我的文章会受到关注。
(14)In comparison withBeijing,Taiyuan has a rather small population.与北京比起来,太原人口很少。
(15)With all his efforts,he came to nothing.尽管他竭尽了全力,还是一无所获。
(16)What are these peopleafter? They areafter fame and position,and want to bein the limelight.这种人闹什么东西呢?闹名誉,闹地位,闹出风头。
(17)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without the C.P.C.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8)Something’s wrongwithmy computer.我的电脑出问题了。(翻译介词缺失)
(19)It’sbeyondme to get a decent apartment and a private car.我尚买不起一套体面的公寓来住,也买不起一辆私家车来开。
可以看出,介词和不同词性的词表达连用,不仅可以表达动词意义(13、14),还可以表示虚拟概念(17),让步关系(15)等。出现介词结构时,要根据上下文和词的搭配,遵照灵活的原则,适当应用一些翻译技巧,例如转译为动词等(13、14、16)、增译(19)、反译(19)、不译(18)、分译(15)、虚拟意译(17)等,要灵活处理,避免对号入座的机械翻译。[6-7]
值得提出的是,在英语的一些形容词短语结构(常为“be+形容词+介词/其他”的形式)中,形容词具有动词的特征,能够表达汉语中有关知觉、情感等心理状态的动态概念。例如:
(20)The old saying goes well,“Contented with little,yetwishing formore.”古话说得好“知足者常乐”。
(21)I amworried aboutthe fact that swine flue is spreading so fast.猪流感传染这么快,我深感焦虑。
含有情感意义的名词与介词表达相结合,也有相同的表达效果。例如:
(22)We are sooverwhelmed with indignationat the riot that happened in Urumqi on July 5,2009.获悉乌鲁木齐2009年7·5暴乱事件,我们感到无比愤慨。
(四)主语淡化意识差异
与英语相比,汉语语言中的主语相对淡化,汉语中无主语现象更普遍,有较多无主语句的存在,刚好符合汉语重意合的思维习惯。而英语则重形合,“形”显则“意”达,尤其是在书面表达时,除祈使句外,几乎所有完整、独立的句子都要有相应的主语主体,即使在汉语句子中没有主语,汉英翻译时也需要补出被省略的主语,或改变句型结构,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8]例如:
(23)Eight cups of watermust be guaranteed in such a scorcher to prevent heatstroke.这样的大热天一定保证喝八杯水以防上火中暑。
(24)Nothing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a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干什么都不成。
“喝水”、“做事”本是“人”的行为,既然没有主体,在转译时,动作承受者“水”、“事”便成了句子主语,并通过被动语态的形式完成概念的表述。可见汉英主语意识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若直接进行汉英互译,很可能产生语言负迁移,导致产生中国式英语(Chinglish)。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模式,汉语有较宽松的语法结构,而英语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
(五)系词意识差异
系词意识是指英语语言中的英语系动词be与其他可视作系词的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意识比较强,而对应的汉语中系词意识没有那么强,因而中国学生系词意识较弱。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很容易忽视或选择不当的系词,并且在系词表语的选择上也会失误,很容易将形容词混淆为副词;一部分学生也有可能只注意到系动词be而忽略了其他系词,使用过程中呈负迁移性。例:
(25)One doesn’t necessarilygrowwiser as hegrows old.人的智慧未必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26)These methods haveproved effective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中这些方法证明效果不错。
(27)WWF(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has sounded a warning that ten major rivers on the globe are in the danger ofrunning dry.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出警告:全球十大河流面临干涸危险。
在上述语言环境下,大多数中国学生往往优先选用be形式或其相应形式(am,is,are,was,were,have or had been etc.)+形容词(词组),或选用其他意义对等的动词形式表达(很难找到),导致言语晦涩。此外,不同系词的选用很可能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句(25)若译为“One is not necessarily wiser as he is old”,从深层含义上讲,“is wiser/old”侧重静态,而“grows wiser/old”则倾向于动态,隐含了“年龄从小到大,从不很聪明到聪明”的转变过程,还有事物从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从而产生较强的比较意义。可见“grow(s)”表达更形象贴切,意义更丰富,更符合实际情况与客观规律。因此,汉英中介语中系词的使用也不容忽视。
(六)反身代词(reflective)意识差异
汉英各自语言中都有反身代词现象,但也有区别,有时区别较大。一般来讲,有两个因素制约反身代词:显著性(prominence)与局部性(locality)。这两种特性在各自语言中的地位不同,可解释汉英反身代词约束性的不同。汉语复合反身代词(compound reflective)与英语反身代词的区别正是这两个因素在两种语言中反映的句法特征以及语法地位不同所致。在汉语复合反身代词约束中,显著性限制的地位高于局部性限制,可接受长距离先行词的约束,能指称非成分统领,具阻断效应;而英语中刚好相反,即局部性限制的地位高于显著性限制。[9]例如:
(28)Jon知道Sarah喜欢他自己。
(29)伯纳德·麦道夫因他本人精心设计的一个“庞氏骗局”,欺诈众多投资者高达900万美元巨额资金而遭到指控。
(30)丹尼不想住宿舍了,想要有自己的房子。
句子中画线部分表明汉语复合反身代词显著性高于局部性限制的特征。对应的英语表达为:
(31)Jon knows that Sarah likeshim.
(32)Bernard Madoff was charged with defrauding dozens of investors out of nearly $9 million byhiselaborate Ponzi scheme.
(33)Danny doesn’t want to live in the dormitory,and wants an apartmentof her owninstead.
显而易见,汉语中的复合反身关系在英语中却是非反身关系,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再比较以下表达:
(34)You should never blameyourselffor breaking up with your girlfriend.你不应该因为和女友分手而责怪自己(自责)。
(35)To waste time is like killingoneselfslowly.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由句(31、32)可见,英语反身代词局部性高于显著性的特点。英汉反身代词各自特点的差异,很可能导致中介语中出现以下表达“Jon knows that Sarah likes himself.”,引起听/读者疑问“难道Sarah是男性?”如果翻译为“Jon knows that Sarah likes herself.”,又会引发疑问“难道Sarah自恋?”如将句(35)译成“...is like killing him/her”,那么好像是“某人要杀别人,究竟是杀谁呢?”指代不明,极易引起混淆或误解。
三、 结语
多年来,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EA(Error Analysis)分析上,强调正确目的语的使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意识的分析与培养有被忽略之嫌。[10]以上分析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笔者通过英语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搜集到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实际应用过程中晦涩汉英中介语的言语材料,并参阅先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汉英语言意识差异入手,对汉英中介语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和大家共享,并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有所裨益。此外,影响汉英中介语的因素还有很多,譬如说与语言的语体、使用场合、主客体的心理情感因素,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动机及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也紧密相关。当然,本文也尚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以促进地道英语言语的推广,顺利实现汉英中介语向目的语英语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Anthony Woods,Paul Flecher,Arthur,Hughes.Statistics in Language Studi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6-30.
[2] 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Thir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40-45.
[3] 梁颖萍.汉英语言中介语拙涩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研究,2004,36(5):364-371.
[4] 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研究,1999,(3):37-43.
[5] Hoey,Michael.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M].Brita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20.
[6] 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等.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60.
[7]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1-56.
[8] 罗新璋.翻译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0-36.
[9] 李 红.中国英语学习者反身代词习得中的迁移作用[J].外语教学研究,2002,(2):116-124.
[10] 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