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的病因观和免疫养生观

2010-03-20潘润存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24期
关键词:内经素问生病

潘润存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的病因观和免疫养生观

潘润存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

“生病起于过用”出自《素问·经脉别论》,该书提出生病起于六气、七情、劳力、劳神、房劳、饮食、药物、安逸等因素的过用,同时该书中提出“和于阴阳,法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免疫观和养生思想,体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和饮食、调摄精神情志、劳逸结合、药物调理等养生观。这些养生思想为人类的养生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病起于过用;病因观;免疫养生观

1 “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基础

“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源于《内经》,而《素问·经脉别论》指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就是说,四时阴阳,自有经常,血气循行,各有调理,如不适其性而强为,则气血妄逆而生病。人体疾病的产生,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产生疾病的关键在于“过用”,此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的疾病观,对于中医病因分析、病机阐释、养生防病以及疾病诊治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经》认为健康者全身阴阳气血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旦这种状态遭到破坏,则会出现太过和不及2种情况,其中太过又是导致人体平衡失调而生病的主要原因。这种“生病起于过用”的观点在《内经》的病因理论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医病因学的基本观点。现代医学也肯定了这一理论。

2 “生病起于过用”的分类

纵观《内经》对“生病起于过用”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生病起于过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六气太过。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气,因其正常变化,万物得以化生不息,但其异常变化则成为致病之因,后世称之为“六淫”,“淫”为“过多、过甚”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直言:“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从正常条件的“不失四时”、“因时之序”,生理状态的“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到病理变化的“四时之序,逆从之变”,乃至病机阐释的五运太过、不及,气候“寒温不和”等,都强调了人体必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六淫致病揭示了人体“过用”致病的发病特点。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界六气“过强”,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2)七情太过。所谓七情致病,实际上是指七情“太过”致使病发。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生病。只有在情志变化过剧,如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时,才会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总之,情志太过会乱气机,伤内脏,耗精气,损形体,丧神守,因此不可不重视。现代免疫学研究证明,当人体经受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时,体内“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比正常时降低[1],唾液中所含抗体的量也会有所减少。大多数动物实验的结果也都证明,处于紧张状态的动物比较容易得病,这就是说,精神过度忧虑、心理和情感的极度压抑会造成免疫系统的部分损伤。

(3)劳力过度。适当的劳力和运动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劳动和运动能使气血流畅、体格强壮,但是劳累过度会耗气致虚[2]。形劳过度是指形体用力太过,超负荷的大运动量或者超负荷的负重,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无论是“持重远行”,还是“摇体劳苦”,都会使津液耗散,气随津耗而耗气伤津。肢体负重、运动量太大都会直接耗伤正气,对机体免疫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免疫分子的作用,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过度疲劳的人容易得病就是这个道理。

(4)劳神过度。不失常度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健康,然而过度的劳神,则可以成为致病因素[2]。“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所以劳神过度以伤心为主,因此又称为“劳心过度”。因此有“愁忧恐惧则伤心”、“怵惕思虑则伤神”、“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这些都阐明了思虑过度会伤神。思虑过度同样能伤脾,脾为后天之本,脾伤则气血生化乏源,又导致身体的种种不适。总之,思虑劳神过度,可致气血耗伤,心神失养。心理免疫学认为,当人劳神过度,超过了人体心理所能承受的阈值时,就会被情志所伤。经常处在思虑、劳神过度状态的人,可致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调,影响内分泌系统,引起许多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介质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免疫系统,使免疫细胞表面识别激素和神经地质的受体与其结合时发生变化而改变淋巴细胞的活性,淋巴细胞的变化使抗体减少,导致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而诱发诸多疾病。

(5)房劳过度。正常的性生活,是人类生活和人类繁衍所不可缺少的,也有利于人体健康。然而房事过度,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一方面,房劳过度可直接损伤内脏的精气;另一方面,因伤精太过而使人体抗病能力(免疫力)低下,易被外邪(病原微生物)侵袭而生病。长期的过度房事,还会引起五脏六腑精气的消损,不但病理性地加快了“五脏六腑之精”向肾脏方向的输送、补充和归藏,而且会因肾精不足,使五脏六腑反向调节的作用减弱,导致五脏六腑也随之虚衰,这就是“肾气虚……则五脏不安”。

(6)饮食太过。《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五味偏嗜,不仅会影响五脏,造成五脏之气偏盛偏衰,而且可能导致其他脏腑生变多病。文中还指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认为食物过于精细或过于油腻都不利于健康,且易于滋生湿热,促成疔疮等病变。《素问·痹论》明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热论》则进一步指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认为热病患者饮食不当,可使疾病迁延不愈。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不节是营养疾病、代谢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病因或诱发因素。如长期大量摄取高能量食物特别是动物脂肪会引起肥胖症;动脉硬化与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有密切关系;饮酒过度会引起急、慢性酒精中毒和依赖,同时还会影响人体免疫功能。因此饮食过用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2]。

(7)药物过用。医生用药,旨在治病。用之得当,能起沉疴;用之不当,反成病因。《内经》指出用药不宜过之,过之则偏,偏则病生[2]。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现代医学认为,任何药物,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在用药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有效浓度和治疗剂量,不主张加大药物剂量治疗疾病,有些药物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会导致肝肾功能和免疫系统的损伤。

(8)过逸。生命在于运动,气血贵乎流通。《灵枢·痈疽》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所以,过度安逸也同样会致病。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四体不勤,饱食终日,不运动,不劳作,就会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脆弱,脾胃消化机能衰退,免疫力下降,还会继发各种疾病,如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3 “生病起于过用”的免疫养生观

(1)顺应阴阳变化的养生规律。在摄生防病时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遵循客观规律,采取相应措施保持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维护机体生理平衡和健康,积极主动地预防疾病发生,即要处处注意勿使“过用”。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按照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与方法,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进行养生和保健。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如正常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变化,有利于自然界的生长收藏,人应之,就不会生病或少生病。人们只有掌握和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才能保持身体健康[3]。

(2)遵循“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的养生观。饮食均衡、营养合理、劳逸结合有助于改善人体的免疫力。《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记载,可见劳逸适度符合养生之道。《素问·宣明五气》中还指出“五味所禁”,强调“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说明生活保健要注重适寒温,调五味,合理、适度,切勿“过用”。专家指出,现在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过劳或过逸有关,劳逸结合是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劳逸结合、劳逸协调、适度才能使气血调畅,形神兼备,使身体保持健康。因此,过闲或过忙的生活方式都不可取。最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劳逸结合,忙闲适度。

(3)形成经常性适度运动的养生理念。坚持经常性的适度锻炼,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一般来说,“生命在于运动”,但经常剧烈运动的职业运动员的寿命也较短,说明生命在于适度的运动。适度的运动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有益于身心健康,可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但运动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量力适度,不能超出身体的负荷,尤其是中老年人,运动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季节变化来定,一般以感到舒适为宜。

(4)养成合理用药的治疗观。临床治疗中,要做到有的放矢,适时纠正相关偏差。“过用”也会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偏盛偏衰、机体功能失其常度从而引发疾病。因而,医者诊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于针对“过用”之原因、部位、性质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素问·徵四失论》提出,诊病时要先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取寸口,何病能中?”

(5)采取正常、规律的生活方式。医学研究表明,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的疾病大多是可以及早发现和预防的,其中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就是自我保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疾病。这就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保证睡眠充足,起居有节,饮食均衡,心理平衡,不吸烟,少饮酒,锻炼身体,劳逸结合等。正常、规律的生活方式,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综上所述,过度因素的致病特点、摄生防病的合理法则、遣方用药的适度施用,其理论渊源于《内经》的“生病起于过用”。临证中要注意各种因素“过用”的致病特点,把握摄生防病的合理法则,倡导“无使过之,伤其正”的指导思想,对于正确遣方用药,提高疗效,防止药物不良影响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孙新兰.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J].心理学动态,1998,2:12~16.

[2]烟建华.《内经》学术精粹析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3]潘丰满,张德新.从“生病起于过用”谈《内经》养生观[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16~217.

G420

A

1671-1246(2010)24-0158-02

猜你喜欢

内经素问生病
预防做好 牛生病少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生病”的一天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生病的快乐
生病真难受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