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伤寒论》看肺肠相关*

2010-03-20张国骏刘恩顺王东强刘春香

天津中医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表里伤寒论阳明

张国骏,刘恩顺,王东强,刘春香

(1.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3.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3)

《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此即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而张仲景秉承《内经》遗旨,著《伤寒论》以立百代之津梁。《伤寒论》虽未明确指出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但却散见于太阳病与阳明病的相关证候之中。所以研究太阳病、阳明病,对理解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而肺合于皮毛,故从脏腑角度讲,太阳病[1]主要是肺卫之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二字是泛指胃肠,故阳明病从脏腑来讲,其病变主要在于胃肠。所以,肺肠关系主要体现在太阳、阳明二病之中。

1 肺肠气机,升降相因

肺与大肠相表里,在气机升降上,两者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肺与大肠互相络属,气机相互协调,因此任何一方的功能失常都可能引起对方的病变,临证治疗中应当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内容在《伤寒论》中均有所体现。

1.1 肺失宣降,下累大肠 《伤寒论》第36条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合病,是指太阳卫表与阳明胃肠之病证同时出现。太阳受邪,卫表郁闭,肺失宣降,则喘促胸满。其中,肺表之郁闭是病机关键,即便有腹胀便秘等阳明腑气不降之症,也不可下之。其原因是,阳明腑气不降之根本缘于卫表郁闭,肺失肃降。太阳为一身之表,肺合皮毛,主气而司呼吸。若肺气郁闭,其“主气”之功能失常,在肺则气机失于宣降,故喘而胸满。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其经脉相互络属,若肺气不降,则无以下助大肠,故大肠通降不及,从而导致腹胀便秘等。因此,其治疗大法当宣发肺气。当肺之“主气”功能复常,表里气机畅行,则大肠自能正常通降。

同样,原文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也是如此。以“阳明病”冠首,必见阳明病不大便之症,而太阳伤寒证之发热恶寒、脉浮、无汗而喘等同在。分析得之,虽见其喘,而腹却不满,知非腑实壅滞所致。其不大便之症,实乃表实肺闭,阳明腑气不降之表现,其理同上。

1.2 肠失通降,上及肺气 《伤寒论》第242条曰:“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原文明确讲有“燥屎也”,说明本证属阳明腑实燥屎内结之证无疑。阳明燥热与糟粕互结,燥屎已成,大便必难;所谓大便乍易,系热结旁流之征。热盛津耗,小便量少,故曰:“小便不利。”冒,是指头目昏眩,此系燥屎阻结,浊热攻冲。其喘者,充分反映了大肠燥屎内结,上及肺气之病机。因为燥屎内结肠腑,必致大肠腑气不降。而大肠通降不及,必致肺气宣多降少,因而喘促不已。也即肠失通降,上及肺气,系肺肠相关理论在《伤寒论》辨证论治中的具体体现。

又如,原文第212条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此阳明腑实重证的治法及预后判断之论,自不必谈,关键是其中的“微喘”,也同样反映了肠失通降,上及肺气的病机。

再如原文221条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此即非典型的阳明病(实证热证兼夹证),误治后所形成的三种病证之论。其中,腹满而喘,也是肠失通降,上及肺气的例证。

另外,原文189条之“腹满微喘”、208条之“腹满而喘”218条之“脉沉而喘满”等,其理则一。

综上,肺与大肠之气,常态下则相互协助,病态下则上下波及,症状表现往往相互兼夹,然而受影响一方,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并非病证的实质。因此,临证之时从肺肠相关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全面地分析,方能认清病情的标本真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 肺肠受病,上下相传

肺与大肠相表里,两者之中任何一方受病,均可上下相传,累及同病,其内容也散见于《伤寒论》原文之中。

2.1 邪气有余,肺肠相传 《伤寒论》第34条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太阳病肺表之证,本应“发汗”,而“反”下之,则在表邪气入里化热。肠腑热盛,迫津下泄则“利遂不止”。同时,肠腑热盛,上迫于肺,而现“喘而汗出”。

从另一角度看,原文第357条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此伤寒误治,阳热内郁,痰热壅肺之证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邪气化热,痰热壅肺,肉腐络伤,阳气被遏,不达四末,故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等。其证之关键在于阳气内郁,郁火痰热闭肺。同时,痰热熏蒸,邪热有余,下迫大肠,而泄利不止。学术界虽对“泄利不止”的机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其关键是肺热下迫大肠。尽管,张仲景在麻黄升麻汤中,使用了小剂量的茯苓白术干姜,但其妙意却在针对“大下后”的中气受损,并非为脾气虚寒的病机而用。

综上,可以看出,肠热可上迫于肺,肺热亦可下移大肠,充分体现邪气有余,肺肠相传的相互关系。

2.2 正气亏虚,累及同病 《伤寒论》第196条曰:“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其性多气多血,故阳明之病,“汗多”比较常见,而反“无汗”则为阳明津液亏损。大肠主津,肺其华在皮毛,当大肠水亏,而乏上济之源时,则易导致肺津亏虚,皮毛失于濡养,表现出皮肤干痒之症,即所谓“其身如虫行皮中状”。另外,第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此证,中气虚寒,大肠下利过度,心肾阳气衰微,造成肾不纳气,呼吸无根,肺气败绝,真阳虚脱,故为死候。可见,大肠滑脱,通降过度,亦可累及同病,导致肺气败绝。

总之,《伤寒论》虽未明确指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但从太阳病与阳明病的证候论述之中,却可以探寻到较多关于肺肠关系的体现和运用。因此,对《伤寒论》中肺与大肠的关系进行研究,则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存在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熊墨年.试论太阳病主要是肺卫的病变[J].新中医,1982,2(9):15-17.

猜你喜欢

表里伤寒论阳明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从肺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