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因素的叠加与累积:当代中国封建残余难以肃清缘由辨析

2010-03-20叶剑锋

关键词:资本主义政治思想

叶剑锋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报刊部,湖北武汉 430022)

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1982年以来的反封建斗争实践,封建残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新中国的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上的巨大成就。在反封建斗争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取得了反封建斗争的宝贵经验。但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封建残余并没有在当代中国完全消失殆尽,它仍然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之中。反封建任重道远,在反封建的征途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封建残余为什么还能够存在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之中?为什么封建残余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中这样难以肃清呢?一般而言,任何历史事实与现象都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诸因素合力的结果。封建残余难以肃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缘由,是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多种因素叠加、累积的结果。

一、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积淀的影响

中国历史与西欧历史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的长期性。西欧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5世纪后期西罗马的灭亡,结束于公元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经历了12个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如果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初期算起,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封建社会解体,前后绵延2 300多年。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自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就长期地陷在发展迟缓的状态中。”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封建残余的存在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有着内在的联系[1]。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发达、最漫长的封建社会,其生存土壤之深厚、生命力之顽强,世所罕见。我国封建社会在2 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整套支撑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制度、体制机制和思想文化体系。封建制度体系与思想文化体系互为支撑、相互渗透,共同卫护着封建主义大厦经久不倒。而且,作为思想体系的封建主义更具有生命力,渗透到中国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隐藏于人们的灵魂深处。这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铲除了封建制度,打倒了封建地主阶级,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政权,一切“有形”的封建主义从历史舞台上退场了,但诸多“无形”的封建主义如封建思想以残余形态潜伏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封建社会虽然结束了,但封建主义滋生的土壤仍然存在,一有风吹草动,封建主义的恶性肿瘤就会伺机发作。正如革命导师列宁所说,当旧制度灭亡的时候,其思想不可能装在棺材里,埋在地底下,它仍在腐蚀着人们。封建残余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制度而言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它有自身的运行规律,不可能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烟消云散,政权的取代也不等于封建主义的自动退出。只要封建主义存在的土壤没有被铲除,封建思想就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

基于这种认识,胡绳同志指出,在封建、半封建的统治势力和经济制度崩溃瓦解以后,人们在新的生活中有了许多新的观念。但是与新生活不相适应的封建旧思想、旧事物,在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以至社会政治关系中不会自然地完全消除,有许多成为习惯势力而继续保持着。可以用革命风暴推翻旧的统治势力,但不可以用革命风暴来对待千百万人中的习惯势力[2]。

二、封建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思想意识与社会形态、经济发展不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被推翻,封建统治不复存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我们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但是,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并未因封建专制制度的消亡而立即消散。封建主义观念具有它牢固的相对独立性,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和封建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粘连成合力时,封建思想意识就渗透到国人的潜意识中,深入国人的骨髓,积重难返,国人深受其害却浑然不觉。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处在一个生产力低下、经济薄弱、科学文化落后的社会。现代工业只占10%,而90%的经济生活仍停留在古代的水平上。这种经济和文化的落后状况,本来就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可是左的错误又长期抑制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以及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这种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没有得到迅速的改变,我国经济生活中仍留存着大量的自然经济的成分,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这就使封建主义残余有了存在的土壤[3]。

这种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部分中国人在思维定式上具有恋旧、复古的倾向。其突出表现是对封建主义的东西往往表现出一种偏爱,打着鼓吹传统文化的旗号,把一些本是封建糟粕的东西,当成“国粹”加以宣扬,如到处销售二十四孝图、老皇历、宣扬易经占卜算命、鼓吹21世纪是儒家文化主宰全球的世纪等。

三、中国革命和现代化道路特殊性的影响

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众所周知,与西方社会迥异的是,中国是通过革命之路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在革命的问题上,中国革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以广大农民为革命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此,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力量始终在社会诸力量中居主导地位,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难免用政治号令一切,用政治手段解决一切问题。这样,封建主义就有了可乘之机,有足够的机会与权力搅和在一起,使复杂问题更趋复杂化。同时,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具有很强的小农意识和封建意识,封建主义的劣根性可以在中国农民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建国后,农民的这种封建劣根性非但没有得到改造,反而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被农民和泛化的农民意识所改造。

四、苏联高度集权模式的消极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方针路线上一直奉行“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原则,逐步建立以苏联模式为榜样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苏联模式是俄国具体国情的产物,俄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资本主义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和社会主义苏联就建立在对封建主义残余清除不彻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在建立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十分恶劣。在国际上,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封锁之中,帝国主义随时有可能将新生的苏联扼杀在摇篮之中。在国内,长期战争留下的创伤尚未愈合,国民经济困难重重,国内的阶级斗争也极为复杂。在此背景下,苏联采用了高度集权、党政不分的政治经济管理模式。在此体制下,斯大林逐步确立了在党和国家中的绝对权威,大搞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封建残余在斯大林时期得以大面积复活。但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过于集权的弊端。到了斯大林时代,苏联高度发展了中央集权制,甚至搞个人迷信。斯大林时代形成的苏联模式,在政治上使任命制盛行,选举制流于形式,终身制名废实存,罢免制和弹劾制徒有虚名。由于层层对上负责,对下指挥,最后形成了集天下大权于一人、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的局面。在经济上,搞单一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仅仅允许留下一个外壳,而且这一外壳也仅仅表现为产品调拨中无实质意义的“划价”。在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允许有任何非议的教条,政治理论研究成为脱离实际的对经典的说明和注释,文学艺术一律被纳入政治的轨道,科学技术也因政治的原因屡遭批判。总之,由于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以及由此实行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或许在特定时期内能给社会带来高效率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它却是以扼杀一切创造力和新思想,造成整个社会思想的僵化和社会经济停滞不前为代价的。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候,既学习了苏联正确的经验,同时也把斯大林某些错误的东西当成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有鉴于此,邓小平深有感触地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4]335。毛泽东虽然曾经意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也应当法律化、制度化,但他在实践中并没有加以解决[3]。

五、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封建残余的存在起着一定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形势对新生的中国十分不利。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新中国自产生的第一天起,就遭到国际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和反华势力的包围和孤立,失去了常态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敌对势力就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反共浪潮,北约阵营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威胁在长期内使中国处在战备状态,台湾反攻大陆的叫嚣加剧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危机感。50年代后期,以中苏两党分歧引发的两党大论战发展为国家争端,导致中苏关系迅速恶化与破裂,后来苏联也对中国采取威胁战略和军事包围,加上波匈事件、苏联的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与苏军侵捷、波兰工人持续大规模骚动等巨大波动,也促使我们在国内掀起了“防修反修”、“打倒帝修反”的斗争,对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作出了某些过火的反应[5]。

这种不利的国际情势为我们混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提供了可能。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个时期内,我们在理论上认为封建主义已经不是前进的主要阻力,而资本主义才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因此,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上,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批判资产阶级思想上,片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把批判资本主义作为主攻方向。因此,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思想教育运动大多是冲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这样,我们就放松了对封建主义残余的防范和打击。

六、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认识偏差的影响

从思想认识上看,我们对封建残余存在过这样或那样认识上的偏差。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完成了政治上、经济上反封建的任务。但是,我们在有效消除封建主义生存的经济、政治土壤的同时,忽略了对封建思想残余思想的消除,未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消除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而封建残余思想的存在又终将影响到经济、政治上对封建残余的清除。另外,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基于当代世界的“一球两制”的形势,我们特别注意到了外来势力对我国的干涉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对“土生土长”的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的防范没有相应地重视。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防范资本主义复辟,未认识到我国特殊情况下封建思想残余存在的严重性。具体说来,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严重低估了消除封建思想残余广泛影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于封建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危害性,对于肃清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的战略任务,我们对其重要性估计严重不足。对此,邓小平有较清醒的认识。他说:“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残余影响的任务”[4]335。封建主义思想束缚了中国人几千年,它是思想自由的死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寇仇,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重大障碍。它从本质上是反“现代性”的,是与现代社会水火不容的思想意识,与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背道而驰,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精神理念格格不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封建主义思想作为一种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社会意识,仅仅是一种旧的思想的残留,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其影响十分有限,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影响的广泛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主义残余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敌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第二,对封建主义思想本身缺乏具体准确的认识。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封建观念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缺乏具体准确的认识,更谈不上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这种错误倾向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把很多本是死灰复燃的封建意识产物界定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反对和批判,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包二奶、卖淫嫖娼等本是封建社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及妻妾成群的生动写照,从本质及根源上讲,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在现代社会的遗存,虽然这其中也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再如,行贿受贿、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的滋生,与其说是“资本主义复辟”,不如说是封建主义恶性肿瘤的伺机发作。封建主义是经济上的腐败根源。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容易大面积滋生贪污腐败,这一事实很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又把很多本是封建意识的东西界定为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思想而加以颂扬和提倡。这样,就导致我们在思想建设上产生严重的不良倾向,要么只反资本主义不反封建主义,要么用封建主义反封建主义,要么用封建主义反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就难以在全社会得以广泛确立[6]。

七、余论——并不都是封建主义残余的错

毋庸置疑,建国以来封建主义残余的危害是巨大的,彻底铲除它是困难的。同样毋庸置疑的是,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尤其是1957~1976年的20年间)曾经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但是,我们要消除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不能以为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唯一原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什么账都算在封建主义残余的头上,认为一切都是封建主义残余的错。同时,我们也不能以为,当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困难和挫折,只要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就万事大吉了。

对于这种错误的、十分有害的认识,胡绳同志早在1989年就撰文进行了批判。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1957年起开始陷入左倾错误。虽然以后有若干年(1962~1966)使错误有所约束,建设事业仍有很大进步,但总的说来,错误继续发展,直至酿成“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左倾错误的发生、滋长,和封建残余影响是有关系的。“文化大革命”的大破坏为封建主义的习惯势力畸形生长提供了最适合的温床。但是,如果把这20年的错误的产生全部归因于封建主义的影响,那是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

20年的左倾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因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紧迫感而形成的急于求成的倾向;错误地搬用民主革命时期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话的教条化的理解;不了解社会主义应该善于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留下来的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遗产”,而一概抹煞地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批判;对社会主义目标的乌托邦化;在经济工作上的不适当的过分的中央集权,如此等等。所有这些,虽然都可以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中找到根源,但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封建主义的影响。

为了克服左倾错误,避免重犯,必须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如果把一切归结为封建主义残余作祟,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只要反对封建主义,就能避免错误,使中国社会走向进步,这不但过于简单,而且实际上会导致重犯破字当头的错误[2]。

既然我们遭受挫折的原因不全是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那么,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还受到其他落后思想的影响。实事求是地说,一方面我们的思想意识受到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的思想意识还受到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半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奴化思想的消极影响。在有些领域、有些地方,在一定时期内,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半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奴化思想对人们的消极影响甚至超过了封建主义残余的消极影响。

[1] 王继平,郑祖铤,赵立坤,等.什么是封建主义 怎样肃清封建主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83.

[2] 胡绳.“五四”和反封建主义[J].求是,1989(9).

[3] 罗韬.封建残余难以肃清的原因初探[J].广东党史,2000(6).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张永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181-182.

[6] 叶剑锋.反封建主义与21世纪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507-511.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政治思想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