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真理观的新面孔

2010-03-20楚行军

关键词:实在论后现代哲学

楚行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北京100089)

一、引言

虽然仍有当代哲学家非常重视把命题作为真理工具,如Quine就说“谈到真伪,我们必定是说某个命题的真伪,这是被广泛接受的”[1]77,但毕竟对命题真理性探讨的呼声已经被势不可挡的后现代哲学所淹没。“后现代”在当代是一个如此热门的词汇,以至于 Stuart Sim[2]vii指出“现在再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世界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且“从影响的广泛性上看,在20世纪除了马克思主义,大概就属后现代主义了”[3]9,因此我们对后现代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和任何其他的后现代概念一样,后现代真理观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变换速度真有令人目眩之感,往往是我们刚刚对某个或者某派后现代哲学家所用术语了解清楚,还没来得及消化其内涵,它已经成了昨日黄花。

作为后现代哲学的最新发展,虽然体验哲学的创立者Lakoff G和Johnson M[4]3认为当代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动摇了西方哲学的基石,使得“哲学再也不会回到从前的状态”,但其实体验哲学仍然摆脱不了后现代哲学“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性”[3]286的特征,它只不过是众多后现代哲学派别中的新变种。本文主要在后现代大背景下对体验哲学的真理观进行概括介绍和评论。

二、后现代真理观的兴起

真理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渴求的永恒主题之一,在认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Ho rnstein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论可以说主要探讨的是:①人类的信念是如何产生的?②人类的各种信念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③人类的信念是如何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前两者都是心智研究所关注的范畴,而第三个问题则涉及到一种真理理论,认识论则试图将这些组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人类拥有正确的信念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因此知识论可以看作是包括以下三个分支:①一种心智理论;②一种真理理论;③一种将①和②组合在一起的理论,使得一些信念在这个理论体系下具有真理性,而另一些信念则具有谬误[5]146。

哲学家苏珊·哈克纵观整个真理的探索历史,将其粗略地分为符合论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融贯论真理观、语义真理观和冗余论真理观[6]。后现代主义真理观可以追溯到海德格尔乃至尼采。海德格尔对“真理”一词的词源学研究表明,真理对应的古希腊语是“aletheia”,它的原意是“无蔽”,“因此真理的本质就在于无蔽或敞亮,即使‘存在着如其所是的那样显示出来’,而非真理或不真的本质就是‘晦蔽’”;而“aletheia”(无蔽)的词根是“lethe”(晦蔽或忘却),即“真理的根源是非真理,真理预先假定了一种永远不可能完全敞亮的晦蔽的背景”,因此完整的真理本质还包括着非真理,而晦蔽是无蔽的源泉,也就是说非真理优先于真理的存在,完全无蔽的绝对真理是不可能的[3]277。海德格尔把在世现象当作真理的源泉,从而否定了符合论的真理观。以伽达默尔为首的后现代解释学派继承了海德格尔真理就是存在的敞亮的观点,认为真理就是对人生意义的阐释。而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主义者则通过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摧毁,发挥了海德格尔非真理优先于真理之说。同时,绝对真理观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坍塌使得多元真理观得到较好发展①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词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了王治河、汪小熙、刘啸霆和于奇志等人的相关词条。。

三、体验哲学对后现代真理观的新发展

(一)体验哲学的由来

体验哲学的产生受John Dewey和 Maurice M erleau-Ponty[4]97的影响最多,其萌芽早在Lakoff G和Johnson M那里已经初见端倪。Lakoff G和Johnson M[7]185-228指出了传统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哲学的种种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拒绝绝对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第三种选择,即体验哲学(experientialism)。他们认为客观性的神话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哲学传统中都普遍存在,“从前苏格拉底时代至今,客观主义的神话占据着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的统治地位”[7]195。因此,体验哲学走到了客观主义的反面,极力凸现人的体验性。后来Lakoff G和Johnson M又对体验哲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论述,把它作为一种与两千多年来西方传统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认为这种哲学的出现使得“哲学再也不会回到从前的状态”[4]3。

(二)体验哲学真理观概述

Ho rnstein谈到的知识论的三个分支中,真理是其核心所在。他指出实在论和非实在论真理观的区别主要在于:非实在论者认为真理是和我们的认知能力或者说是和我们的探索方法相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真理是我们正确认知的结果,而实在论者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一回事,而世界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像非实在论者所认同的那种概念联系[5]147。在实在论研究方面,Lakoff G和Johnson M认为西方哲学的实在论可以粗略分为三个时期:即古典的直接实在论(direct realism)、由笛卡尔开创的表征实在论(rep resentation realism)和他们自己所提出的体验哲学实在论(embodied realism)。

古典实在论的主要特征可以归为[4]94-96:①实在性在于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探寻我们怎样成功地改造、利用物质世界来生存。②直接性在于不承认心-物之间有任何空白。③绝对性在于认为世界具有唯一的、绝对的客观结构,而我们可以获得绝对正确、客观的知识。

表征实在论由于无法填补我们的大脑和世界之间的空白,因此没有被人重视,从笛卡尔到现在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并且逐渐退化为一种符号-系统实在论。分析哲学实在论接受观点③反对观点②,并认为观点①是观点③的结果,或者说观点①来自观点③。

体验哲学实在论接受观点①和观点②,但是反对观点③。因为体验哲学不承认只存在一种对世界的正确描述方式,这也就预设了它是一种相对主义。的确,体验哲学认为知识是相对的,与我们的身体、大脑和我们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相对,但它又不是一种极端的相对主义,因为它承认稳定知识、客观日常世界和科学的存在的可能性。体验哲学实在论是对古典直接实在论的一种扬弃。

在当前的分析哲学中,所指和真理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分析哲学要用它来填补符号和实践之间的空白。分析哲学的符号-系统实在论过多地关注所指与真理问题的原因在于它们将符号和客观外界之间的空白扩大化了。因此,分析哲学必须借助于一种“符合真理理论”,用这种对应符合关系来填补那种沟壑。一般的符合论真理观将命题介绍进来之后,单词和世界之间的空白在于[4]100:

空白1:自然语言的句子和包括抽象符号的独立于语言的命题之间的空白

空白2:符号结构和世界之间的空白。

体验哲学的真理观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会受到我们操纵外界客体的能力、感知器官、大脑的结构、文化和我们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影响。那些我们在一种条件下认为是真理的信念取决于我们对那个条件的体验理解。对于传统的真理观,它是一个层面的真理,但可能在另一个层面具有矛盾。因此,Lakoff G和Johnson M认为真理必须有不同的层面,主要包括:神经层、现象意识层和认知无意识层[4]103。神经体验决定了那些刻画在我们神经层面上的概念和认知操作结构;意识在现象层具有可及性,它包括任何我们可以意识到的东西、尤其是我们的心智状态、身体、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层面“说”出我们体验的“感觉”;如果把有意识层当作是冰山的海面部分,则无意识层就是冰山的其余部分,它包括所有那些最终支持有意识经验的心智操作,当然包括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这种具有三个层次的真理观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的承诺,将其中一个层面当作其他层面的基础,或者提倡一种多元形而上学主义?Lakoff G和Johnson M认为三个层面都有效,体验哲学真理观反对那种认为只存在着唯一正确的对任何环境描写的提法,对一个情景的每一种不同理解都提供了一种对那个情景什么是真的认同,而每一个这样的现实认同都是一个对真理认同的版本。不过,体验哲学反对还原论。还原论认为只有那种物理存在实体才是真实的。Lakoff G和Johnson M谈到:很显然我们不是还原论者,但我们是物理主义者在于我们认为存在着一种终极物质基础。在体验哲学实在论中,真理是和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没有这种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分别,也就是说我们是一种不同的物理主义者。

(三)体验哲学论“理解”

体验哲学以批驳传统真理观、特别是分析哲学“符合论”真理观在对隐喻的解释方面无能为力为切入点,批判了客观主义真理观的虚妄性,建构了以理解为核心、以概念结构和认知图式为表征工具、以一定条件下的体验为前提的全新真理观。这种真理观在对隐喻、概念系统和认知的互动性等这些被传统真理观忽视,但在真理观构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的重视方面具有很大进步性。Lakoff G和Johnson M曾经详细分析了投射和范畴化在真理构建中的作用[8]。二位学者还以我们对简单句子、传统隐喻和新鲜隐喻的理解的分析为切入点,论证了概念系统、投射、背景、范畴化和隐喻这些认知因素在我们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7]160-165。体验哲学的真理观以理解为基础,这种真理观的核心是要分析理解一个情景意味着什么?[7]176这种理解可以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两个方面。有许多东西我们是通过身体体验直接理解的,这就是直接理解,主要包括实体的结构、中心化结构、经验的维度、格式塔体验、背景化、凸现、客体属性与主体互动化和原型。间接理解包括人类情感、抽象概念、心智活动、时间、工作、社会机构、社会实践等,我们间接理解的过程就是对直接理解资源的利用。我们的基本间接理解过程涉及到借助于另一类实体或经验,理解这类抽象的实体或经验,必然涉及到不同类别实体,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隐喻,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直接理解通过隐喻成为间接理解所借助的源泉。因此,体验哲学真理观认为:

当我们对一个陈述的理解与我们对其相对应的环境的理解相符合到能够适应我们的目的时,在这个特定环境中,我将此陈述理解为真[7]179。

这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真理,它必须以人类概念化的和可理解的形式呈现给主体,否则主体不能够理解,那又谈何真理或者谬误呢?因此,Lakoff G和Johnson M将体验真理表达为:一个人认为一句话在某个条件下是“真”的,只有当他把那句话理解为其表达的意思与他在那个条件下的理解相一致[4]106。

所以体验哲学的真理观当然不是绝对的客观主义真理观,它跟人们如何使用与我们的理解相联系的“真”这个词有关。

(四)体验哲学真理观的特点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体验哲学真理观具有以下特征[7]180-181:

第一,体验哲学真理观与传统“符合论”真理观有相通之处,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它们都认为真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陈述和客观外界一些事物状态相符合,但是传统“符合论”真理观认为一个陈述具有客观意义,用此来限制陈述为真的条件,真理是在陈述与客观外界之间的直接相符合。而体验哲学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真理是一种用来指导在某种环境下去理解某个陈述正确或错误的理论,而对陈述和环境的理解又涉及到我们的概念系统,因此真理常常是和概念系统相联系的。另一方面,理解是以我们的身体体验为基础,具有相对性,因此不存在绝对客观的真理或者任何对客观外界的确定性陈述,自然就不存在客观主义所认同的超越时空的客观性真理的存在。

第二,理解某件事要求将它放入某个特定的连贯的认知图式中,而认知图式是和我们的概念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真理往往又取决于连贯性,也就是说在影响真理的因素中又多了一个连贯性理论。

第三,理解又要求在经验中存在一个认知背景。从体验哲学观出发,我们的概念系统来自我们的身体体验和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范畴不仅受到我们身体体验的影响,还受到我们文化的影响,这使得影响真理的因素中又多了一个语用理论。

第四,体验哲学真理观又和传统实在论有共通之处(当然也有不少相左的地方,如对绝对真理的观点,体验哲学是坚决反对的)。它们都承认客观外界存在,人们在特定的文化中通过经验与外界打交道,人类的范畴化受到客观外界现实的限制,但体验哲学真理观不仅仅包括外在的物理世界,它把传统实在论的现实范畴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机构等这些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范畴上来。它与传统真理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人类的概念并不是与物质的内在属性相对应,只是与和主体互动化的属性相对应。这从隐喻观来解释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概念在本质上可以隐喻化,不同文化的概念系统可以变化。

第五,具有不同概念体系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可能大不一样,因此它们从各自的体验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真理观,而且连对真理和现实的评价标准也可能有不同之处。

综上所述,体验哲学真理观与其他后现代哲学流派相比,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它吸收了现象学传统的一些核心思想,如对认识论基础主义的放弃,对身体在我们经验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对经验结构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的强调;而从家族相似论出发来考虑范畴化,对意义图像观的抛弃,对积木式组合意义理论的抛弃和对意义是与语境及我们的概念结构相联系的强调,这和维特根斯坦晚期哲学思想有相通之处;对真理相对性的认同,这和后现代提倡真理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兼容性是不谋而合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基本上是所有后现代哲学的共识。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现在仍在进行的运动,它究竟会持续多长时间,我们无从知晓,但有一点是可知的,即正如利奥塔所言,“现代和后现代随着时间来交替,而我们当前的后现代性也只不过是另一场现代性爆发前的暂时缓冲”[2]290。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体验哲学作为后现代哲学的最新发展,也只不过是多彩多姿的后现代万花筒中的一束。

体验哲学与其他后现代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来源于认知科学,而总体上“认知科学根源于哲学,又包含着许多哲学问题”[9]。认知科学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处在人类科学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很自然,有深厚认知理论作基础的体验哲学必然也有着无限的应用前景;认知语言学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意义的研究,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天地,而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被提出,对认知语言学的构架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对体验哲学真理观的关注、研究、利用,必定会对认知科学和语言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提供宏观的指导作用。不过,和任何其他后现代理论一样,体验哲学的真理观也并非那么的“真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需要我们批判地利用。刘宇红[10]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对体验哲学的认识论进行了批判吸收,这种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并作进一步的工作。而蔡曙山[11]已经将其用于逻辑研究,对认知逻辑的研究取得了让人信服的成果。我们期望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吸收体验哲学的精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果。

[1] Quine W V.Pursuitof truth[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77.

[2] Sim S.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ostmodernism[M].New York:Routledge,2005.

[3] 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词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 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5] Ho rnstein No rbert.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as research strategies[M]∥in M cGilvray,Jame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hom sk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6] 苏珊·哈克.逻辑哲学[M].罗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7.

[7]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 hat catego ries reveal about the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57-360.

[9] 魏屹东.认知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审视[J].文史哲,2005(2):134.

[10]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比较[J].福建外语,2002(3):1-4.

[11] 蔡曙山.认知科学背景下的逻辑学——认知逻辑的对象、方法、体系和意义[J].江海学刊,2004(6):23-30.

猜你喜欢

实在论后现代哲学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菱的哲学
90后现代病症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霍金的依赖模型实在论与马克思的“有机哲学”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EPR 悖论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