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二例报告
2010-03-20郭文香任立新马素苓
郭文香 任立新 马素苓 刘 娜
1 病例报告
例1 女,29 d。主因发现背部红色肿物半个月,于2005年3月26日入院。半月前发现背部肿物,未引起重视,近2 d肿物明显增大,向周围扩散。体检:发育正常,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背部腰椎处可见一肿物,约15 cm×10 cm,颜色发紫,质硬,有触痛,皮温升高,伴有波动感。血常规:白细胞(WBC)15.7×109/L,红细胞(RBC)3.06 ×1012/L,血红蛋白(Hb)116 ×109/L,血小板(PC)35×109/L。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14.1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0.9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率(APTT-R)1.70,纤维蛋白原(Fib)0.95 g/L,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5 mg/L,D-二聚体<0.5 mg/L。腰椎MRI示:病灶侵及背部肌肉,界限不清,腰椎受压改变。骨髓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幼稚淋巴细胞多见。背部肿物活检:病理诊断为血管瘤。诊断为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治疗:先后给甲基泼尼松龙120 mg/次,1次/d静脉滴注及泼尼松2.5 mg/次,3次/d口服,并输注单采血小板0.4人份及凝血酶原复合物100 PE、血浆50 mL各1次,加强对症支持治疗,病情仍进行性加重,背部肿物面积扩大为15 cm×29 cm。治疗28 d后,复查血常规:PC 7×109/L,伴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家属要求转外院治疗。
例2 女,7 d。主因哭闹2 d,眼部出血伴外阴及皮肤淤斑1 d,于2008年12月13日入院。体检:易激惹,发育正常,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轻度黄染,躯干部及外阴皮肤可见散在淤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前囟平坦,张力不高,头颅枕部可见一肿物,约6 cm×6 cm,呈紫色,质硬,双眼水肿,出血,心肺无异常,脐带未脱,脐部可见渗血,四肢肌张力增高。血常规:WBC 22.6×109/L,Hb 83×109/L,PC 6×109/L。头颅 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枕部血管瘤。诊断为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治疗:入院后立即给予输血小板0.25人份及丙种球蛋白2.5 g治疗,加强对症支持治疗,病情进行性恶化,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
2 讨论
1940年由 Kasabach和 Merritt首次报道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本病多在新生儿期或小婴儿期发病,肿瘤于生后第1年生长迅速,1岁以后生长速度减缓,并逐渐退化。除血管瘤表现外,还伴有血液系统表现,严重者伴贫血者,可有内出血的危险[1]。皮肤是血管瘤最常发生的部位,内脏血管瘤可发生于后腹膜、肝脏、脾脏、纵隔和盆腔等部位。本病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滞留大量血液,使血容量减少引起贫血,同时消耗大量血小板、凝血因子,进而可导致DIC发生。依据患儿血管瘤表现及肿物突然增大合并出血的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去除血管瘤及控制出血。目前的治疗方法有:(1)糖皮素激素治疗。常规剂量口服泼尼松,无效时静脉可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或甲基泼尼松龙治疗。(2)放疗。剂量为 100~150 cGy/次,4~10 次为 1 个疗程。因放疗可引起局部生长障碍、骨破坏、诱发恶变等后遗症,故不作为常规应用[2]。(3)外科治疗。包括手术去除病灶和栓塞疗法。手术主要选择早期、肿块小且解剖清楚,不邻近重要脏器的患者。对于病程长、病变范围大的患者,可采用切除部分血管瘤的方法,减少失血,改善凝血参数[3]。栓塞疗法适用于血管起源清楚的患者,主要用硬化剂(如无水乙醇)和微弹簧圈等栓塞肿块滋养动脉,使病变退缩。此法可避免手术引起的出血并发症,但栓塞不当可损伤重要脏器及组织的血供[4]。(4)在发生DIC的不同阶段,可分别应用抗凝及纤溶抑制剂。出血严重时,可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全血。此外,体外研究发现干扰素可以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直接抑制血管生成[5]。因此可应用局部压迫、干扰素等治疗。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27.
[2] 曾凤华,沈柏均.Kasabach-Merritt综合征7例治疗分析[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37(2):105.
[3] 付鸿茹,连贵新,李新房,等.Kasabach-Merritt综合征3例诊治体会[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4):330-331.
[4] 欧阳天祥,邢新,李军辉,等.栓塞硬化联合激素注射治疗K-M综合征[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6):676-677.
[5] 卢新天,华瑛,张全新,等.α干扰素治疗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 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1(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