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西汀慢性给药对大鼠社会隔离引起的糖水消耗、不动行为及对海马、腹侧纹状体5-羟色胺和多巴胺功能改变的作用
2010-03-20全美娜,杨卓
天津医药 2010年4期
生命早期厌恶性经历是引起成人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在动物模型中,啮齿类断奶后社会隔离被用来再现一些发育因素,这些因素被认为是增加青春期和成年抑郁的危险因素。在隔离饲养对脑与行为的众多慢性作用中,那些参与情感行为和应激编码反应的皮质-边缘叶环路的神经化学适应性受到抑郁研究领域的尤为关注。
本实验对雄性SD大鼠从出生28 d开始进行社会隔离或群居环境饲养。32 d后,隔离动物的一半给予口服氟西汀[10 mg/(kg·d)]治疗34 d。在此阶段后,进行行为学评定,包括糖水消耗、偏爱度测定、自发的矿场活动测定和强迫游泳实验。之后获得离体组织样本,进行海马和腹侧纹状体(VS)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表达含量测定。
结果显示,氟西汀恢复了隔离引起的糖水消耗量和不动行为的增加,而不影响治疗和非治疗的隔离组轻度运动行为的增加。隔离饲养耗竭了海马中5-HT的含量,增加了3,4-二羟苯酰乙酸的水平,并且增加了5-HT和DA的周转量。这些神经化学物质的改变,被氟西汀逆转。隔离组比群体饲养组大鼠VS中的5-HT水平高。虽然氟西汀对这一脑区5-HT和DA含量没有影响,但它轻度逆转了隔离大鼠的5-HT和DA周转量的改变。
总之,社会隔离使动机和逃避行为受损。在神经化学水平,隔离饲养对5-HT活度的影响大于对DA的影响,而且这种差异性效果在海马比在VS更显著。在饲养最后一个月给予慢性氟西汀治疗在某种程度上预防了这些行为学和神经化学的改变。本实验结果数据提示,隔离饲养能够恰当地模拟抑郁障碍下与发育相关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