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县地下水动态研究分析
2010-03-17徐淑清梁晓红
徐淑清,梁晓红,宋 丽
(林甸县水务局,黑龙江 林甸 162300)
1 县内一般情况
1.1 自然地理及地貌
林甸县居松嫩平原中部,北与富裕、依安县为邻,东与明水、青岗、安达市接壤,南与大庆市、杜蒙县毗邻,西北隔乌裕尔河与齐市相望。全县共有 6乡、两镇,农、牧、场 3处,全县总面积3 493 k m2。
县内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单一,为冰水—冲击低平源,地势低平,海拔高程 142~172 m,东北高,西北低,自然坡降为1/2 500~1/3 000,大地形平坦,小地形复杂,西部是水泡子,砂丘相同,沼泽分布较广。
1.2 水文地质条件
林甸县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和松散沉积物,地势低平有利于地下水的聚集和储存,形成了分布广,水量丰富的含水岩层。
2)第四系孔隙承压水广布全县是当前主要供水层,也是动态观测的目地层,该含水层内第四系中下更新统荒山组下段—白土山组冰水—冰川堆积层P21(Q+Q b)。
3)下层由灰绿、浅灰色泥盐与第四系荒山组下段—白土山组承压含水层以接触式微胶结,构成与第三系上更新统太康组(N2L)承压含水的隔离层。
1.3 气象水文条件
林甸县气候属于寒温带干旱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春季干旱、风大、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降温急聚,冬季漫长严寒。1月份最冷,最低气温-39.2℃,平均气温-18.4℃,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 22.6℃,最高气温39.8℃,1957~2006年多年平均气温 2.5℃,(1957~2006)多年平均日照2 807 h,无霜期120 d左右,早霜一般出现在 9月中旬,土壤最大冻深2.3 m。
2006年降雨量578.7 m m,多年平均降雨量436.8mm降水多集中在 6~8月,7、8两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0%,2006年蒸发量 1 666.5mm,多年平均 蒸发量1 622.1 m m,通常情况下以 5月份蒸发量最大,2006年 5月分蒸发量为363.5 m m,约占全年蒸发总量的 20%,风向多为西北、西南风,最大风力可达 9级。
1.4 区域地质
我县位于松嫩平原中部,松辽盆地的北部倾没区和中央凹陷区两个构造单元,北部倾没区包括乌裕尔河凹陷和克山依龙背斜两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中央凹陷包括齐家古龙背斜凹陷和黑渔泡凹陷两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2 林甸县地下水动态分析简述(以 2006年为分析年)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困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气象因素、水文因素、地质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工开采,人工补给或改变补给条件等。林甸县地下水位的观测层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荒山组下段—白土山组孔隙承压水含水层,顶板埋深较大,有稳定的泥岩与潜水相隔。因此,地下水动态变化除受当地气象变化的影响外,主要受人类生产能力和江河水位变化的影响,全县地下水属于入渗一径流型,主要接受东北方上游地区补给源处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
气象、江河水位的季节性变化、人类生产活动有规律地进行,使地下水动态呈现出与之相一致的特性,主要表现出每年均出现非常典型的枯、丰水期。上年丰水期过后,江河水侧向径流补给我县地下水量减少,我县的地下水位开始下降,直至当年的 4~6月份,蒸发量增大,人工开采量增加,开采量大于补给量,县内地下水位下降至最低,出现枯水期;枯水期过后,雨季来临,降雨量逐渐增多,江河水侧向径流补给量随之增多,全县地下水位开始回升,直至 8~10月地下水位上升至最高。丰水期过后,江河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开始回落,又开始了下一个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交替循环。
县内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曲线见图 1。
图1 林甸县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曲线图
从图中的水位曲线可以看出,我县的地下水位曲线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波峰、波谷,具体体现出地下水水位有规律的变化,表现出非常典型的丰水期、枯水期。波峰出现在汛期 8~10月,时值雨季,江河补给量最大时期,波谷出现在 4~6月,时值人工开采,蒸发量最大时期,分析其原因:我县地下水补给主要靠上游地区的侧向径流补给即江河补给,补给源远,补给路径长,6~8月正值汛期,降雨集中,此时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70%左右,江河水位迅速上涨,通过径流补给我县地下水,使我县地下水位随之上升,在水位曲线上形成波峰,出现丰水期,另一方面,7~9月人工开采停止,蒸发减弱,有大量的雨水入渗地下,使潜水补给承压水,地下水位随之上升,在水位曲线上又形成一波峰,在时间上上下游均表现出相一致的特性,均出现在 8~10月份。由此可见,我县地下水位波峰形成是由于江河水补给和潜水补给所形成波峰迭加的结果,具体时间由江河水补给量和潜水越层补给量谁多谁少而定。
地下水位曲线波谷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上年丰水期过后补给量减少,加之春季风大,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同时春耕开始抽取大量的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因此在 4~6月份形成一波谷。
2006年我县枯水期和丰水期地下水位埋深与上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地区持平,极个别地区有所上升,全县范围内地下水动态表现为两种趋势,上游地区表现为稳定趋,下游地区表现为上升趋。
2006年我县枯水期出现在4月上旬 ~6月上旬,与 2005年接近。汛前、汛后变幅为 2.16~4.49 m,平均变幅3.01 m,主要因为今年汛期降雨量少,雨水入渗地下,使潜水补给承压水量减少所至。
2006年末水位埋深与上年同期相比,全县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上升,平均上升0.55 m,只有极少地区较上年下降,下降0.13 m,2007年年末地下水动态与去年同期相比处于稳定趋。
综上所述,2006年我县地下水动态全县范围内符合一般规律,表现出非常典型的枯水期、丰水期,总趋势:上半年的下降趋势,转化为下半年的上升趋势。全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补给趋于平衡,符合水资源开发利用整体规划要求,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序利用。
[1] 狄娟,牟金玲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对爱辉区发展的必要性[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35(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