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2010-03-13○熊

当代经济 2010年15期
关键词:比率流动性风险管理

○熊 威 聂 柳

(1、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 湖北 武汉 430015 2、融众投资集团 湖北 武汉 430015)

一、引言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加大了金融支持经济的发展力度。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这些财政政策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客观上支持了信贷高速增长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从应对危机的紧急措施转到了“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的方向上来。宏观政策的适时调整为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在应对危机时期所投放的大量信贷的风险状况难以掌握;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不确定性都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

1、财政政策转向以“调结构”为主导方向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调结构、转方式”的经济发展思路,这决定了在扩张型财政政策模式下的以中央政府和国有单位为投资主体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转变为以民间投资和消费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近期来看,2010年以来,一方面财政支出增速出现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趋于收紧。这都将对2010年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明显紧缩效应,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可能会持续下降,从而部分抵消贸易环境改善、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货币政策面临新的挑战

200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V型”恢复增长,但是基础并不牢靠,因此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仍然不能完全退出。与此同时,刺激经济政策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这给2010年的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近两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正常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比例关系被打破,导致货币在各领域中的分配出现严重失衡。如果供给不能及时增长或结构不能有效调整,在总需求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必然形成结构性通货膨胀。其次,国际收支顺差继续对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投放货币的力度形成制约,并给央行造成了一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形成了了一个“两头在外”的经济结构,这是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当前我国汇率制度下,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增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被动性。最后,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央行的货币投放形成制约,增加了我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另外,在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之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对货币传导、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信贷呈现超高速增长

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2009年初逐月加快,到2009年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从信贷增长情况看,2009年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2008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

4、资产价格出现泡沫化趋势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西方经济体中的资产泡沫破灭,从而引起西方国家货币乘数下降、银行惜贷、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加、居民收入锐减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这些都对宏观货币流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国,由于外部订单减少,企业过剩产能不能得到及时消化,进而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和失业增加。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一揽子刺激经济的计划,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投放了大量的信贷资金,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实体经济发展不能有效吸收过剩的货币,极易导致出现资产泡沫。在新的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不仅要继续盯住传统的以CPI为标杆的通胀目标,同时还要兼顾资产泡沫、经济增长、就业和国际收支等多重目标。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1、经济环境依然严峻,信用风险压力大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尚未完全走出衰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2010年我国经济仍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近期希腊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希腊债务危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进而波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其他欧元区国家,那么中国面临的风险敞口势必会扩大。与直接影响相比,希腊债务危机可能给中国带来的间接影响更值得警惕。欧盟委员会在发布的春季经济预测报告中指出,希腊债务危机以及欧盟成员国财政状况普遍恶化将是威胁欧盟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3641亿美元,占中国全球外贸总额的16.5%。其中,中国对欧出口2362.8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9.7%。去年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对欧出口骤降19.4%,今年中国对欧出口前景因为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而变得不确定。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大部分行业生产增速初步企稳回升,但多个行业利润尚未出现根本的好转。2008年9月以后,39个工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的利润同比增幅仍然低于往年水平。种种情况说明,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尚不稳固的大背景下,内外部需求将难有较大改善,同时就业受到的一定冲击以及资本市场下挫引发的负财富效应等对消费增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在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更为困难,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

2、利差缩小,市场风险增加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国外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将引发银行同业的竞争,导致实际存贷款利差缩小。利差缩小或是因为存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反而下降,或是因为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赶不上存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利差缩小幅度取决于管制利率偏离市场利率的程度。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实行管制利率后,人民银行确定的存贷款利差还比较高。利率市场化改革后,价格竞争不可避免,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金融监管不健全等现实情况下,价格竞争将更为残酷,利差缩小不可避免,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逐步加大。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从利率角度看,在近几个月的新增贷款中,有大部分是为了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而形成的贷款,此类贷款期限较长,利率水平较优惠。从中长期角度看,我国利率有上升趋势,因此,存在一定的利率风险。汇率方面,近年来,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导致近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加之在我国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以及国内巨大需求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的恢复速度快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人民币存在进一步升值的可能,这将使得银行新增贷款中投向出口为主企业的贷款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

3、信贷猛增、操作风险隐现

为拉动我国国内需求,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增加政府投资,从而带动银行信贷的高速增长。然而,在信贷高增长的过程中,为获得更多的贷款项目,各银行之间相互竞争,进而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严重的操作风险。首先,利益驱动导致银行之间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情况下,各行为获得贷款项目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放松信贷审查等情况就可能普遍存在,由此给银行信贷带来风险。其次,在短时间内发放规模如此巨大的贷款,银行很难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的信息调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贷款产生损失的概率增大。最后,贷款审批时存在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贷款各个环节存在的违反有关风险控制规章制度都将给银行贷款带来巨大风险。

4、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凸现

流动性比率是体现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它是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中,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口径是期限小于一年的资产和负债。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要基本匹配,以避免短期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流动负债主要是短期的存款,由于存在大量储户,银行内部总能形成较大的沉淀资金。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比率可以低一点。根据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的最低流动性比率为25%。

表1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流动性比率变化趋势

表1显示了三家大型上市银行流动性比率的变化趋势。三家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存在较明显的差别,建设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总体上要高于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2006年12月到2009年6月平均的流动性比率为45.8%,体现出较高的资产流动性特征。而工商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是三家银行中最低的,平均为32.4%。另外,中国银行的平均流动性比率为39.9%。

纵向比较,各家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都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以工商银行为例,2006年底,其流动性比率达到一个顶峰,为48.9%;随后在2007年逐渐下降,到2007年底,下降到低谷26.8%。这反映出,在2007这一年中,工商银行的资产结构持续地由短期向长期转化,即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进入2008年后,这一下降趋势开始扭转,到2008年底上升到33.3%的峰值。因此,2008年,工商银行的资产结构一反2007年的趋势,资产出现短期化变化趋势。进入2009年,风向又发生了变化,2009年6月底,工商银行的流动性比率下降到28.0%,比2008年底降低了5.3个百分点。工商银行流动性比率的这种周期性的显著变化趋势在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流动性比率中也得到了类似的体现。2007年,中国银行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流动性比率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达到5.1%。2008年,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一样,流动性比率逐渐上升;随后,在2009年上半年,建设银行的这一比率也表现出下降的变化,并且变化幅度达到5.3%。

综上,尽管三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都达到了监管要求,但是它们的流动性比率都体现出较明显的周期变化。另外,进入2009年,各银行的流动性比率逐渐下降(除中国银行外),其中,工商银行的流动性比率不仅下降迅速,而且逐渐靠近25%的监管红线,体现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断上升的趋势。

四、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1、完善银行治理结构,促进风险管理的协调发展

虽然中国银行业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也反应出我国的银行体系在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完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范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风险,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和年度奖励制度。薪酬制度和激励体系应和风险成本相结合,各管理层的报酬应合理递延,报酬的兑现不能仅以账面利润为依据,而应以经营现金流为依据,切实从绩效考核机制上抑制过度的短期逐利行为,促使各管理层在捕捉市场发展商机的同时,保持应有的审慎风险管理态度。

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要促进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协调发展。应健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垂直化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架构,科学设定整体风险偏好和各业务的风险偏好,确立风险限额管理,特别是新业务的限额管理。根据风险管理要求为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配置经济资本,结合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增加风险管理的资源投入,保证风险管理人员与业务经营人员同等地位和薪酬,推动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2、加大内部评级和风险计量建设,强化对表外业务的管理

针对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量模型建设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分析风险参数的估计方法,充分考虑金融工具的多维性风险特征,基于严格的实证分析和历史违约经验,校准到长期平均违约水平,对模型进行定期返回检验。同时,结合专家判断、定性判断、压力测试等技术方法,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和前瞻性,审慎地运用模型的结果,防止低估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常通过表外业务体现出来,表外业务不受监管资本约束和贷款规模的限制,商业银行具有将表内风险资产转化为表外资产的动力,存在弱化风险管理的倾向。因此,在创新业务和表外业务上商业银行应制定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根据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和管理能力,确立合理业务限额和杠杆比例,合理度量其表外业务的实质风险,明确表外业务的风险资本约束方法,强化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3、增强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力度,合理延伸监管范围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产过度证券化且监管力度不够。针对这个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资产证券化框架有关要求的基础上,对银行从事的资产证券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对证券化风险暴露(例如以ABS为基础资产的CDO),要求适用更高的风险权重以反映其蕴含的风险;对银行向表外管道公司提供的流动性便利,提高了信用转换系数;对拥有外部评级的证券化暴露,要求银行采取更为严格的内部信用分析措施;对银行从事的资产证券化活动及相关风险情况,提出了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等。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可以以此为参考,强化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监管机构应延伸监管领域,将评级机构纳入到监管范畴内,对评级机构设立专门准入、公司治理、内控、评级方法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标准,引导评级机构的健康发展。

4、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水平

次贷危机暴露出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诸多关键性问题,需要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来进行完善。在新资本协议出台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按步骤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新协议不仅仅是金融风险技术和模型的问题,也是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架构,其实施过程通常需要对风险管理的政策、流程、组织结构、内部授权等制度环境进行大的变革。针对这种风险管理的重组,商业银行需要将视野从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扩大到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针对每种不同的风险、风险点,找出风险动因,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突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流程等内控机制的建设,从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制度规则、资源保障等方面实质性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审慎经营,强化风险管理自我更新机制,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1]杜婷:银行综合化转型与风险管理:基于次贷危机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2]朱 、吴玲艳、刘海利: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启示[J].金融经济,2009(22).

[3]王瑜、李伟琛: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J].金融经济,2009(12).

[4]徐建华:次贷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6).

[5]华民、刘佳: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和中国的应对[J].世界经济情况,2008(10).

[6]刘明志、金艳平:金融危机将加剧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变革[J].上海金融,2008(12).

猜你喜欢

比率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
多期Sharpe比率及在基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