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雕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2010-03-11赖荣伟
赖荣伟
(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2500)
1 当代德化瓷雕创作汲取了传统艺术的精华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又一高峰期,德化窑烧制的白瓷,胎体滑润致密,洁白如玉,叩击如馨,光泽闪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有‘象牙白’、‘猪油白’之美称,西方则称之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a),被誉为‘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1]德化自唐代制瓷以来,明代又是德化窑瓷雕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林希宗、林寿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他们的瓷雕作品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以什么样的造型及塑造方式同什么样的材质特征有机结合,与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显示出物化形态,陶瓷雕塑耐人寻味的形象效果与审美情趣,是陶瓷雕塑作者的一项重要能力与创造智慧。”[2]德化窑瓷雕艺术到明朝繁盛时期,运用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等工艺技法,以达到精雕细缕、工巧逼真的效果,形成了自己的瓷雕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瓷雕艺术的新纪元。数百年来这种风格一直延续至今,独具魅力特色而广为传承,也成为当代德化瓷雕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2 独具特色的当代德化瓷雕艺术风格
当代德化瓷雕艺术风格,由于其吸取传统工艺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法等精华,依靠本地优质白瓷,在传承先人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探索利用德化优质白瓷进行创作设计,走出一条以“中国白”为载体的多元化创作和以细腻、工巧、写实为主要塑造风格的道路,尽显德化瓷艺风采。归纳有以下两点。
图1 《八仙过海》Fig.1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2.1 优质白瓷,永恒的德化瓷雕艺术载体
中国以白瓷饮誉海外,而在中国的白瓷中尤以德化白瓷为优,因为德化白瓷含铁量低,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这种白瓷是德化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其原材料粘性大,可塑性非常强,便于手工捏塑而不断裂,为瓷雕艺术创作和制作者提供了手工技能发挥的绝好瓷泥材料。为了能尽释此项优势特性,创作者几乎是在造型上下足了细腻、飘逸的工夫,这与其它陶瓷产区的瓷雕艺术截然不同,手法也全然不一样,而这细腻、轻巧飘逸的手法也就成为德化瓷雕艺术的特色和风格,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剑民创作的瓷雕艺术作品《八仙过海》(图1),作品以白瓷为材质,采用C字造型为骨架,下面是一束弧线形拍起的海浪,托着横于浪尖上的葫芦,八仙们神态自若地坐立于葫芦顶上迎向彼岸,那闲情逸致与惊涛骇浪,底部浪花的纤细与中部葫芦的宽大,置于葫芦面上的精细各态八仙,形成了静与动,大与小的对比,整体造型具有很强的方向感,充分体现了主题所要诉求的艺术境界,这是充分发挥德化白瓷优质材料的一个例子,使作品展示了德化白瓷细致、飘逸的魅力。
2.2 传统塑造风格和题材的继承与创新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东风给德化瓷雕带来了艺术的春天。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先生率先于1986年创办了全省首家民营科技研究所“德化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从此带动一大批有志者拉开了德化瓷雕艺术挖掘、研究、传承创新的征程,德化瓷雕艺术如雨后春笋般在这块秀丽而富有陶瓷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争相发芽、绽放。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柯宏荣、陈桂玉、陈仁海等人的作品被海内外的知名博物馆收藏,高级工艺美术师苏献忠的瓷雕作品被选为赠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礼品,工艺美术大师郑少伟的作品被东盟博览会选为赠送国外领导人的礼品,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这一切都充分显示出德化当代瓷雕的魅力和艺术价值。今日的成就,离不开对传统瓷雕精华的继承,在传统瓷雕艺术里,素以佛像塑造为主要内容。德化的前辈艺人们,正是从研究佛的本质,融于瓷雕创作,契合当时社会对佛的崇拜所形成的对佛像的生产需求,明朝的瓷塑大师何朝宗正是感受到这种社会需求,游历各地寺庙,认真揣摩,最后采用德化优质白瓷,运用自创的瓷塑八字技法,结合自身扎实的雕塑基本功、严谨的艺术造型能力,成功地塑造了《渡海观音》、《达摩渡江》、《披坐观音》、《坐莲观音》等一批享誉中外,流芳千古的陶瓷佛像不朽之作,从而成为德化瓷雕在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个亮点,为今日的德化获得“世界雕塑之乡”美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德化传统瓷雕以人物雕塑为主线,表现佛家人物为主要内容,随着人们视野开阔,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德化当代瓷雕艺术也由单一的继承传统文化艺术,转向多元化表现,促进了德化瓷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手法创新
传统的德化瓷雕表现手法,主要为明朝何朝宗大师独创的“八字”技法。而如今,在继承先人们艺术结晶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写实的工艺制作手段,如瓷花卉的捏塑技法,瓷毛巾、布的工艺塑造,都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堪称世间一绝。将此等技艺应用在当代瓷雕作品上,那惟妙惟肖的视觉效果,震惊了全球瓷雕艺术界的同行,如德化大丰陶瓷研究所创作的《四季争艳》(图2),德化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创作的《天鹅湖》(2000年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图3),《三月三》(图4)等均是此手法运用的一个实例。
图2 《四季争艳》Fig.2 Flowers in four seasons
图3 《天鹅湖》Fig.3 Swan lake
图4 《三月三》Fig.4 Harmony
2.2.2 题材创新
佛像是德化瓷雕艺术的主要表现内容,它培育出饮誉中外的瓷塑大师,创造了何氏艺术风格,丰富了德化的陶瓷文化,为世人所敬仰。但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在向前,不断发现新的目标和航程,瓷雕艺术创作的内容也不例外。德化的陶瓷艺术家们充分挖掘当代艺术市场所乐意接受的题材,如《屈原》、《刘三姐》、《大风歌》等一批古今名人为题材的优秀作品。还有以记录历史事件和纪念性的艺术作品,如纪念2005年台湾三位党主席访问大陆的《携手共荣》,庆祝澳门回归的《母亲,我回来了》(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创作的《蹉跎岁月》等。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戴云奇峰》、《牧童归》等等,枚不胜举。总之,涵盖了收藏与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对瓷雕艺术品的需求,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每年创新的瓷雕作品(含出口工艺品)达十万件套以上。
德化当代的陶艺家们正是继承了何氏传统瓷雕风格,敢于创新,才使德化瓷雕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从人物表现,到花卉草虫捏塑,处处都能看到何氏风格的身影,件件都是以精细、生动、写实为主要表现风格,走出一条具有传统特色,又有创新发展的瓷雕创作之路。
3市场促进当代德化瓷雕创作的繁荣发展
历史上德化陶瓷业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有很强的市场意识。1999年在南中国海发现的清代商船“泰兴”号,就运载35万件德化瓷器,当时出口之盛可见一斑。目前在英国、法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叙利亚、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出土的德化窑古瓷片或博物馆珍藏的德化古瓷器,都是德化古代陶瓷与海外市场联系密切的有力佐证。由于德化陶瓷有很强的市场依赖,造就了德化瓷雕艺术超强的创造性,在全县现有的几百家民营陶瓷研究所和一千多家的陶瓷企业中,多数从事瓷雕艺术品、工艺品的研究、生产,市场给了这个产业以强大的拉动、引导作用。“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两者具有同一性,也就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3]德化陶瓷艺术的生存正是与艺术消费者如此紧密联系与互动,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壮大,成为瓷国中耀眼的一颗明珠。199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在参观德化名瓷后欣然提笔,写下“德化名瓷,瓷国明珠”的题词;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德化县“中国陶瓷之乡”的光荣称号;2003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届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考评中,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单位授予“中国瓷都·德化”的至高荣誉称号,这都是对德化工艺美术、陶瓷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充分肯定。德化的瓷雕创作在此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德化的近现代陶瓷基本上以瓷雕艺术为主线。
4 当代德化瓷雕艺术创作的发展与思考
白居易在《画记》中曾提出“形真而园,神和而全”这个成熟的艺术形象标准,也就是说形象真实饱满,没有刻划痕迹,不仅传神,而且所传之神是充分的、完美的,这也是何氏艺术形象成功塑造的一面。当代德化瓷雕创作虽然在表现手法上达到巧夺天工之水平,可在艺术的构思与创作方面,何氏风格的真谛传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图5 《和谐》Fig.5 March 3rd
图6 《将相和》Fig.6 Reconciliation of the generaland the m inister
目前,德化的瓷雕艺术创作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单一的追求工艺上的繁杂,忽略艺术水平的提高,“用工太过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的局部,还表现在整体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上。这种全局性的用工太过就是违背形象大于思想的客观规律,不尊重艺术形象本身固有的无限复杂性,而试图用某种有限的思想理念,意识去规范之,结果干涉太多,反而破坏了艺术形象的复杂性、丰满性。”[4]用工太过也就是单一的追求工艺上的繁杂,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还好,在当代瓷雕艺术创作中,德化瓷雕艺术创作者已在从事这一尝试,敢于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结合先人的技法、经验,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使瓷雕创作走向新的台阶。如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南章、徐思敏合作的作品《和谐》(图5)(获“第八届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大赛”金奖),此作品的组成元素是德化白瓷、观音佛手、天地方圆瓶,作者采用根植于德化传统的瓷雕技法与造型,通过现代设计理念的再创造与组合,使作品所传达的艺术信息和视觉效果征服了评委和观众的心,终获大奖。又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柯宏荣、陈桂玉创作的作品《将相和》(图6),作品表现廉颇与蔺相如的感人故事,是以象征和睦、团结的圆形为造型,简约明了,传达信息准确,人物头部刻画精细,表情到位,传统的瓷雕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还有,我本人也探讨性地创作了陶艺作品《花器》(图7)(2006年入选清华大学主办的《首届ISCAEE国际陶艺交流年会》作品展),作品采用德化名瓷之材质,利用现代的造型设计语言,采用破坏性造型设计与方块组件,整体造型充满现代气息,装饰上运用自然开裂釉的肌理效果,以求达到一种现代韵味与自然的融合,让人感到视觉的艺术审美愉悦及张力。以上作品都是利用德化优良白瓷,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所进行的尝试性创作,对业内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当代德化瓷雕创作应以瓷雕艺术市场为目标,以陶瓷文化为灵魂,中国白永远是它们强健的躯体,线条永远是它们漂亮的装饰,精雕细缕永远是它们细腻的肌肤,艺术创新则是它们流动的新鲜血液,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将传统瓷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使当代德化瓷雕艺术更具魅力和创意,再造瓷都新的神话。
图7 《花器》Fig.7 Flower pot
1黄春淮,郑金勤.中国白·德化白瓷鉴赏.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
2李葆年著.塑造基础与陶瓷雕塑.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1
3章利国著.艺术市场学.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4朱国庆著.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