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化产业聚集东南沿海

2010-03-08卢真生

市场瞭望·投资者 2010年4期
关键词:乙烯漳州福建省

卢真生

闽东南一带将形成一个上千亿元的石化产业链群,一个具有融合性、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的石化产业基地将在东南沿海迅速崛起。

2009年末,经过三年多紧张的施下建设,在湄洲湾南岸的泉港区,一座年加工原油1200万吨,年产80万吨乙烯、80万吨聚乙烯、40万吨聚丙烯和70万吨芳烃的世界级石化航母——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

这标志着中国首个集化工、千万吨炼油和成品油营销一体化的合资项目已全面投产,福建省从此迈进了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的石化强省行列。

2009年,福建省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加快闽台产业深度对接的工作意见》,提出以石化等多项产业为核心,推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近日,记者从厦、漳、泉沿海口岸了解到,从湄洲湾石化基地到东山湾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闽台石化产业合作的产业链正逐步向深度延伸。一个具有融合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石化产业体系正在福建形成。

三大石化基地

福建地处海防前线,石油和化学工业基础一向薄弱。直到199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建在湄洲湾南岸一个贫穷渔村上建起的炼油厂投产,年原油加工能力250万吨,结束了不能自己加工原油的历史。这座当时原油加工能力为250万吨的炼油厂,成了福建最大的工业企业,也是福建石化工业的起步标志。

2000年,石化被列为福建重点培育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石化产业要成为拉动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引擎;2007年5月,福建省出台了“十一五”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专项规划。

2009年3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通过石化行业振兴规划,泉州被列入我国最大炼油基地之一;当年11月,国家级泉港石化园区内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年产值将超过700亿元,可带动形成1500亿元以上的石化产业集群。

2009年5月8日,漳州古雷石化启动项目顺利开工,古雷石化园区进人实质性开发阶段。总投资约188亿元人民币的两大台资项目——古雷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简称PX)和翔鹭石化(漳州)有限公司年产150吨精对苯二甲酸(简称PTA)将于2011年底竣工投产。

湄洲湾、海沧、古雷三大石化基地的建成,意味着福建石化行业已从粗放走向集约、从石化弱省向强省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福建石化行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1.21%,产值较“九五”末翻一番以上。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福建通过实施提升炼油、发展乙烯、引进液化天然气的战略,对石化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规范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已经完成了从石化弱省同强省转变,石化产业成为了福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台湾石化整体“西进”

“目前,泉港区已落实了台湾石化专区用地的规划调整,正在抓紧成立年产100万吨的轻油裂解项目合资公司,项目已完成预可研编制,上报福建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审批。”泉港石化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庄碧玉表示。

2009年“9·8”投洽会上,泉港石化工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台湾石化工业同业公会旗下6家会员企业签约,共同投资建设泉港台湾石化专区年产100万吨的轻油裂解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6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500亿元,包括上下游产品延伸项目,预计可带动新增年销售收入达千亿元,由台湾石化同业公会牵头投资兴建。

“泉港台商石化专区年产100万吨的乙烯裂解装置,及其下游聚丙烯、乙二醇等53个项目的进驻,是闽台石化业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首次整体对接。”福建省经贸委石化医药行处处长张有屏对记者表示,“可以说,台资的进驻,使福建的石化产业的产业链得以推动延伸。”

石油化工业是台湾的强势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台湾岛内上中下游整台最完整的产业,产值占台湾制造业的比重约20%。目前,台湾是世界第七大石化产品生产地,产业规模居世界第16位。2009年,台湾的乙烯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ABS塑料产能世界第一,聚酯丝的产能世界第二,树脂和橡胶的产量均居亚洲第一,人造纤维产量的90%及塑胶的60%均外销,台湾石化产业的产业链较为完整,其石化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

相比之下,我省石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2008年产值仅占全国石化产业总产值的1.44%,居全国第19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石化产业中、上游企业就在下游应用产业外移的带动下,开始向福建、浙江等大陆沿海地区转移。厦门拥有最早落户大陆的一批台商石化企业,全国化纤业中最大的外(台)商投资企业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世界最大的精对苯二甲酸(简称PTA)单线产能的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台资)正新轮胎国际集团等。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台湾石化产业的60%已经转移到大陆,其中,化学制品90%以上对外投资集中于大陆。产品主要涉及石油化工的中下游领域,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港口支撑重化工业

“福建的港口优势和产业结构配套,是台湾石化业者最看重的。”台湾石化公会理事、台湾和桐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克铭表示,“但生产技术、管理模式、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以及腹地的打通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拥有天然深水良港和完善的储运设施是发展石化产业的重要基础。

福建海岸线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可建10~30万吨级泊位的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有港湾125个,且多数港口港阔水深。其中,可供建设50万吨级泊位的港湾有7个,占全国20%。海上运输1000海里半径内可达日、韩、越等东南亚各国及台湾地区。这些组成了福建石化产业潜在的成本优势。

另外,从产业层面上看,福建的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汽车、化纤纺织等产业发展迅速,为石化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港口是福建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后发优势所在。湄洲湾、厦门海沧、漳州古雷港,福建的三大石化基地,无不依靠其优秀的港口条件方才形成。

在此契机下,福建将在全省沿海现有125个港湾、7个港口27个港区71个作业区的基础上,实施一体化整合,对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中部、南部的福州、湄洲湾(泉帅-莆田)、厦门(包括漳州)三大港口,共27个港区。

其中,湄洲湾、厦门湾正是福建石化产业的集中区域。

与此同时,漳州港尼铁路、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龙厦铁路、向莆铁路等多条临港铁路、高速铁路干线将福建石化港区与中西部腹地相连接。

猜你喜欢

乙烯漳州福建省
情调漳州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聚氯乙烯多乙烯多胺合成研究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12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打破国外垄断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半生不熟的香蕉
小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