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刻如何实现利润突围?
2010-03-08张志鹏
张志鹏
俗话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大多企业惶恐不安、手足无措,但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近日,在泉州举办的晋江商会论坛上,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廖立新从提升利润的角度出发,为福建企业度过危机支招,吸引了100多位企业代表参加。在后危机时代,廖立新提出的启示和观点,也许可成为企业风险预防针。
不少企业以销售增长为目标
中国企业盈利低,最大的问题是不重视利润,大多数企业以销售增长为目标,很少以利润增长为目标。企业利润的增长,主要靠规模扩大来带动利润的简单增长,规模经济和集约经营效应没有真正出现。
廖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做企业,盈利是出发点与终结点,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忘了企业存在的目的。80%的企业、80%的员工、80%的时间在做与利润无关的事情。”
危机来时,企业过去的经营理念需要彻底反思,盲目追求规模,不重视利润,是过去最大的问题。廖立新表示,经济危机来临时,是企业练内功的佳机,提升利润是其中的核心,销售不增长,但利润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企业每年该赚多少利润应该在年初算出来,并在每月进行控制,若等到年终财务报表出来时,算出来了也于事无补。
多数企业拥有利润增长50%以上的潜力
盈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盈利水平是每一个企业领导人所关心的问题。然而,随着中国市场走向成熟,价格不断下滑、原材料不断涨价、管理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利润不断减少的现实,使国内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中国企业面对微利经营的挑战。
这方面,廖立新的观点是:国内企业利润不断减少除了市场竞争原因外,更多与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习惯有关系。
廖立新说:“中国企业在经营中过多关注过程,过多追求规模,企业重视销售量,重视销量的市场份额,重视显性成本,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对企业利润提升的关注与思考。企业资产利用率普遍不高,赢利水平不到国外企业的20%,国内企业普遍采购成本偏高,财务融资成本偏大,库存资金沉淀极大,应收账款严重,以及价格损失过大等等,粗放的管理,使企业流失了大量的利润,最后的结果是辛辛苦苦又一年,到头来没有赚到几个钱。”
其实,只要掌握合适的方法,国内许多企业在现有经营规模基础上,均有巨大的利润提升空间。一项研究表明,中国80%有规模的企业,在现有规模上普遍具有增加50%~100%利润的潜力。
哪怕放缓销售额增长,也要提高利润率
“最好的企业不是最大的企业,而是最赚钱的企业。”廖立新表示,与利润息息相关的有四个要素,它们又被称为提升利润的四大杠杆,即价格、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假设有一家企业,它的固定成本有3000万,单位变动成本有60元,而产品平均单价100元,销售量有100万,那么,在其它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固定成本10%,利润可以提升30%;提高销售额10%,利润可以提高40%;降低单位变动成本10%,利润可以提升60%;提高价格10%,利润却可以提升100%。由此可见,提高利润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产品价格。
产品的定价一定要权衡企业的产品战略属性。如果属于主打产品,则要求既要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要为企业积累后续发展的战略储备。如果是补充类的产品,则要求能在市场竞争剧烈时,随时变成攻击性的产品。在产品定价时,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市场调研,看产品的市场现实和潜在需求,竞争对手的产品特征、成本、价格等等变量,勾勒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以便参照定价。
廖立新打了个比方:销售额和利润分别是鱼和熊掌,从福建上市企业2008年报可以看出,好的企业是利润与销售额同时提高的,即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在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的情况下,如何取舍?当然是首选利润。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先扩大市场份额还是提高价格?当然是先提高价格。
企业有CEO、COO、CFO、CTO、CIO等职务,专门全权负责某方面的工作。廖立新建议,企业要提高利润,必须成立专门的企业利润管理机构,并增设一个全新的职务——首席利润官,即CPO,CPO以提高利润为终极目标,全面完善战略、流程以及管理模式,让企业真正为了利润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