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4~2005年凉州区传染病死因调查报告

2010-03-08王永瑚陈有明刘海峰李建军朱红东

当代医学 2010年15期
关键词:凉州区死因死者

王永瑚 陈有明 刘海峰 李建军 朱红东

居民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1]。在2006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随机抽样中,凉州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调查点。为了掌握凉州区传染病全死因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及掌握主要传染病死亡率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凉州区制订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现将凉州区传染病死因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死者死亡情况 调查本地区2004~2005年户籍人口中全部死者死亡原因及相关信息,包括死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文化程度、职业)、死亡原因(直接死因、间接死因、根本死因以及其他重要医学情况)、死亡日期、死亡地点、疾病诊断依据及疾病最高诊断单位等。

1.1.2 人口资料 数据来源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凉州区2004~2005年2年调查人口数分别为932139和942952人,合计1875091人。

1.1.3 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等信息 调查本地区2004~2005年社会经济、文化、人群健康、卫生资源、卫生服务等资料。

1.2 方法

1.2.1 确定死亡名单 (1)从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查取户籍、丧葬、出院病人、出生登记、会计花名册等资料,将所有获得的死亡名单及有关基本情况分别抄录在统一的死亡摸底登记表上并整理出原始死亡者名单。(2)以村、社区为单位,召集有关人员(如乡村干部、村医、村民小组长、社区干部、楼长带)进行座谈,回忆本辖区2004~2005年内死亡名单及有关信息。(3)将以上各种途径所得的死亡名单核查对比,得出完整的最终死亡名单。

1.2.2 死亡原因调查 (1)查阅死者本人有关医学记录,如《死亡医学证明书》、住院病历医务人员填写的死亡诊断书等。对已经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为首服务中心及以上医疗单位诊断的死者,调查人员根据死者有关医学记录,填写“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2)对无上述医学记录或利用已有医学记录不能完整填写“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的死者进行入户调查。对不能确切回答死者生前疾病诊断及死亡的有关情况,调查员用“死因推断量表”进行逐项询问调查,作为专家推断死亡原因的依据。(3)调查员根据死亡原因的定义及确定规则(调查工作手册),依据“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中“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信息判断死者的根本原因。

表1 凉州区2004~2005年传染病死亡情况

2 结果

2.1 凉州区2004~2005年死亡情况 凉州区2004~2005年2年总死亡人数11371例,其中传染病死亡436例,占总死亡人数的3.84%;痢疾死亡1例,肠道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死亡28例。呼吸道结核死亡232例,其他结核死亡9例,死亡脑膜炎球菌感染死亡2例,败血症死亡5例,病毒性肝炎死亡155例。在传染病死亡中,男性251例,占57.52%,女性185例,占42.48%。凉州区传染病死亡00年世调率为30.74/10万;截缩率为27.56/10万;0~64岁传染病死亡累计率为1.28%,0~74岁传染病死亡累计率为3.86%(表1)。凉州区传染病粗死率23.25/10万,标化率23.67/10万,高出全国水平74.94%。在凉州区传染病死亡中,其中呼吸道结核死亡率为12.37/10万,高出全国水平116.64%,占凉州区传染病死亡人数的53.21%;其他结核死亡率为0.48/10万,高出全国水平65.52%,占凉州区传染病死亡人数的2.06%;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为8.27/10万,高出全国水平50.36%[2],占凉州区传染病死亡人数的35.55%。其它传染病死亡率与全国水平无大的差异。结果见表2及表3。

2.2 2004~2005年凉州区传染病死亡年龄构成 在凉州区传染病死亡人数中,0~4岁组占6.2%,5~14岁组占0.23%,15~44岁组占11%,45~64岁组占32.80%,65岁及以上组占49.77%。从死亡人群的年龄构成看,0~4岁传染病死亡出现一个小的高峰,5~14岁传染病死亡回落到一个最底值,15~65传染病死亡又逐渐上升,65岁以上染病死亡达最高峰。传染病死亡峰值与传染病发病峰值在年龄构成上基本一致,死亡年龄双向偏移。

2.3 2004~2005年凉州区传染病死亡率(1/10万)性别构成凉州区粗死亡率为23.25/10万(男性为25.78/10万,女性为20.52/10万)。以1982年我国人口普查时的年龄结构作为标准,对上述粗死亡率进行年龄标准化。凉州区标准化死亡率为23.67/10万(男性为26.12/10万,21.36/10万),男性死亡率高出女性22.29%。

3 讨论

从2004~2005年凉州区传染病死因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依然是严重危害凉州区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传染病。从2004~2005年凉州区传染病死亡情况看,凉州区传染病死亡率为23.25/10万,高出全国水平74.94%;传染病死亡中,其中呼吸道结核死亡率为12.37/10万,高出全国水平116.64%,占凉州区传染病死亡人数的53.21%,其他结核死亡率为0.48/10万,高出全国水平65.52%,占凉州区传染病死亡人数的2.06%;我区结核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结核病发病率高,结核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同全国一样是由于:①HIV和艾滋病的蔓延和流行;②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加速流动;③大量耐多药结核菌株的迅速蔓延;④控制结核病在公共卫生政策中忽略。其次是由于凉州区受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使结核病防治知识未能得到广泛有效的普及,居民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缺少了解,部分结核病患者未能得到规范治疗,导致了部分结核病复发或耐多药结核菌株病人产生。病毒性肝炎死亡率为8.27/10万,高出全国水平50.36%,占凉州区传染病死亡人数的35.55%。凉州区病毒性肝炎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在未开展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前,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乙肝疫苗接种率低,另外由于以前医院消毒管理不严和居民卫生习惯不良,使凉州区多年来一直处于乙肝高发阶段。从死亡人群的年龄构成看,0~4岁段传染病死亡出现一个高峰,5~14岁段传染病死亡回落到一个最底值,15~65段传染病死亡又逐渐上升,65岁以上传染病死亡达最高峰。传染病死亡峰值与传染病发病峰值在年龄构成上基本一致,发病和死亡年龄双向偏移。其原因主要是婴幼儿从母体中接受的免疫消失,而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使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一个高峰,5~14岁的儿童随着自身的免疫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接种疫苗后人工自动免疫的形成,相应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0岁以后由于基本不再接种疫苗,机体人工自动免疫水平逐渐下降,相应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又逐渐上升。65岁以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大幅度下降,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又出现一个高峰。

表2 2004~2005年凉州区主要传染病死亡率(1/10万)与全国水平比较

表3 凉州区传染病死亡水平与全国水平比较

[1]全国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指导手册[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6.

[2]全国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52-63.

猜你喜欢

凉州区死因死者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陈宗诚作品
张文作品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ORGANIZED GIVING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
我国死因认定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