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瘀型60例疗效观察

2010-03-08张美珍

当代医学 2010年15期
关键词:丹红疗程显著性

张美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笔者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DNP血瘀型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患者,共有60例,均符合WHO制定的DPN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血瘀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0~70岁,平均50岁,糖尿病疗程2~13年,平均7.5年,DNP疗程3~4年,平均3.5年。对照组20例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8~70岁,平均49岁,糖尿病疗程2~12年,平均7年,DNP疗程2~4年,平均3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1]: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患者有肢体皮温减退,麻木疼痛,虫爬感,灼热等感觉异常或障碍,以下肢多见,夜间加重,肌力减弱;下肢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检查、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弱。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糖、血液流变)辅助检查以及神经传导速度。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前对全部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糖尿病饮食,适当的运动,合理选用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

2.2 治疗组

丹红注射液(批量:国家准字z20026866)30ml加入0.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续治疗14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

2.3 对照组

甲钴胺片每次0.5mg,每天3次,连续治疗14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

两组均治疗2疗程,疗程结束统计治疗结果。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内分泌学》[2]关于DPN的疗效标准结合临床实际拟定。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肌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NCV较治疗前增加﹤5m/s。无效:症状及NCV无改变。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数变化的比较

3.2 治疗效果

3.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数变化的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 讨论

DPN是指因糖尿病之慢性高血糖状态及其所致各种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超过50%的糖尿病病人有DPN。本病属中医学“消渴”、“痹证”范畴,其病机为络脉瘀阻,筋脉失养。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发病机理多以血管性缺血缺氧学说[3]解释。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血液粘稠度和循环障碍,为中医应用于活血化瘀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大量研究资料证实,丹参可以降低血粘度、降低血脂,改善红细胞变形指数及聚集指数,减少血小板的聚集。红花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抗自由基的作用,均能促进神经组织的血供,提高神经组织的传导,二者合用,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行气活血,祛瘀生新,祛瘀又不伤正。故在治疗方面,在基础治疗上加丹红注射液治疗本病,不仅能消除临床症状,还能改善微循环,纠正异常血液高粘凝状态,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对于DPN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能提高疗效。

[1]南征,高彦彬.糖尿病中西医集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8-159.

[2]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6-1567.

[3]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16.

猜你喜欢

丹红疗程显著性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丹红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