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老年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手术治疗体会
2010-03-08高建国
高建国
胆道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即可导致严重的病情变化,故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1]。但老年患者合并症多、耐受性差,尤其是糖尿病的存在,大大增加胆道手术危险性及处理难度。我院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通过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男37例,女31例;年龄58~84岁,平均68.3岁;包括急性胆道感染9例、胆囊炎10例、化脓性胆管炎15例、胆囊结石22例、胆总管结石12例。68例均合并有2型糖尿病,入院时血糖10.61~21.34mmol/l,尿糖>++,23例无糖尿病病史,其余患糖尿病病史均超过2年。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处理 入院后常规检测血糖、尿糖、尿酮、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根据其血糖及生化指标控制血糖。其中,26例入院后12h内边降糖边手术,其余42例先降糖至6.1~10mmol/l后再行手术。术前血糖控制均停用口服降糖药及中长效胰岛素,按下列方案(表1)静脉滴注精蛋白锌胰岛素(RI);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使用头孢三代抗生素和抗厌氧菌类抗生素。
表1 静脉滴注RI控制血糖的方案
1.2.2 手术治疗 68例中,行剖腹胆囊切除术1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7例,胆总管切开取石1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19例。手术方式力求简单有效,避免范围大加上暴露不良或复杂的手术,麻醉方式为连续硬膜外麻醉。
1.2.3 术后处理 使用胰岛素后患者禁食期间调整输液中胰岛素用量,可进食后再改为每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
2 结果
68例手术时间为13~18.7min,平均(14.2±8.6)min,治愈66例,治愈率97.06%。死亡2例,均为急诊手术患者,死亡原因为胆源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11例,发生率16.18%,包括切口感染5例,切口裂开1例,脂肪液化2例,肺部感染3例,经妥善处理后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特点 胆道疾病一般起病急、进展快,老年患者主要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合并症发生率高,容易出现切口不愈、肺内感染、酮症酸中毒、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胆囊炎患者容易发生坏疽和穿孔,出现胆源性休克,死亡率高。因此,术前应检查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及血糖、尿糖、尿酮体、心电图、电解质等,必要时查血气分析,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处理。
3.2 术前血糖控制 围手术期血糖“最大允许范围”是3.0~20.0mmol/l,“可允许范围”是4.5~14.5mmol/l,最理想的是6.1~10mmol/l[2]。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手术刺激导致的血糖反应更为显著,甚至产生酮体或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所以术前要停用口服降糖药及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改用正规胰岛素,尽可能使血糖降至术前的“理想范围”或“允许范围”。
3.3 术式选择 老年胆道疾病病变进展快、消退慢,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应适当简化而有效,术后引流应充分,不宜任意扩大手术范围或延长手术时间,做到稳、准、快、侵袭性小,尤其急诊手术要选择简单、有效、快捷方式[3]。本组2例死亡患者,虽然术前血糖控制满意,但因手术时间超过3h,中毒症状较重。最后还是出现胆源性休克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老年人的新陈代谢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差,麻醉的选择以生理干扰少、效果好、并发症少的原则,因此以连续硬膜外麻醉最为宜,麻醉过程中避免心率、血压波动太大,术中血压不应低于原有血压的80%,以保证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充分灌注。
3.4 术后并发症防治 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术后仍需继续控制血糖,采取宁高勿低的原则,以<11.0mmol/l为佳。术后早期禁食期间机体蛋白质、脂肪大量分解,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因此,此阶段要以补充糖150g/d、20%~30%的脂肪乳剂500mg/d补充能量,补充的糖水以1∶4的比例加入胰岛素。能进食后改为每餐前静脉注射短效胰岛素。另外,术后还要注意加强心血管功能的监测。
总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胆道手术时危险性大、并发症多,围术期处理比较棘手,这需要外科医生加强对糖尿病知识的全面学习,将控制感染和控制血糖视为同等重要,要与内分泌科、麻醉科医师共同研究,协同治疗,以合理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生素,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可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能使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
[1]李浩,高普.实用老年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9.
[2]王洪,郑起,艾开兴.高龄胆道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5,17(1):38-39.
[3]龚晓松,段传均.胆道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处理体会[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