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析——基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2010-03-06赵建梅

华东经济管理 2010年4期
关键词:劳动力人力资源农民

赵建梅

(1.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8;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所在。因此,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现实的生产力,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中,重点规划了未来五年的七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全方面、全方位的过程,具体内涵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界定新农村建设为界定农村人力资源和开发提供了背景和基础。

农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一词最早是彼得◦德鲁克在其 《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是具有企业其他资产所不具有的 “特殊能力”的资源。之后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认为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总和[1]。那么农村人力资源则是指能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所有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总和。准确界定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村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 1776年出版的 《国富论》中提出:“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2]而后萨伊、A◦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也提出过人力资本的思想。人力资本之父、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承袭前人思路,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 “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系统、深入地阐明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 (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其最大投资则是学校教育[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早创造 “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Nadler,他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 “雇主所提供的有组织的学习经验,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产生组织绩效与个人成长的可能性”。随后,20世纪 80年代人力资源开发开始兴起。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的视域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把农村人力资源的体力、智慧、知识、经验、技能和创造性等当做资源加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

通过以上几个概念的准确界定,我们知道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联系农村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媒介和桥梁,其目标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和方式,着力挖掘和发展存在于农村人力资源身上的人力资本,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所在。并且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唯一的一个活跃性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马克思将劳动者称为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列宁则称劳动者为 “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因此,只有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和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需要

经济增长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经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譬如:哈罗德和多马认为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斯密、李嘉图则把资本积累当作经济增长的关键;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舒尔茨则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变量和主要源泉。在 《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舒尔茨认为,“我们 (指美国)的国民收入现在与50年前的差别主要不是取决于现在和那时的自然资源的差别,也不取决于 50年前存在的同样形式的物质资本存量的增加,同样不取决于大多数劳动者蛮力的增加,甚至不取决于这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它主要决定于知识的进步和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比以前质量更好的物质资本形式,决定于人们在他们经济努力中有用能力的巨大增进[4]。”因此,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才能有力地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宽裕。

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些,关键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而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关键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只有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劳动力的素质,才能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化和可持续发展。

4.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和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需要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数量的要求越来越少,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农业服务领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能增加他们在农业流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扩大农民就业。同时,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1.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较低

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 5.3亿人,总量非常大,但是与此同时又表现出人口素质较低的特点。在这约 5.3亿人中,文盲约 3593万人,占 6.8%;小学文化程度约 1.73亿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约 2.6亿人,占 49.5%;高中文化程度约 5215万人,占 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1.3%。如表 1所示。

表 1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文化程度构成

2.农村人力资源总体过剩,结构上供给不足

随着土地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农村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专家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即从过去所谓的 “严重过剩、无限供给”正转变为 “既过剩又不足”。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我国农村还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从总量上说是过剩的,但从结构上看,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表现则愈加明显,特别是有技能的劳动力供给不足;30岁以下的年轻农村劳动力供给越来越不足以及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如表 2、3、4所示。

从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分析,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 94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 12万人、46万人和 149万人。

表 2 农业技术人员数量 单位:万人

从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年龄构成分析,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 5.3亿人,其中 20岁以下的占13.1%,21-30岁的占 17.3%。总体来讲,30岁及以下的占比为 30.4%。

从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分析,2006年末,农村从业人员 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 90.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 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 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 13.6%。

3.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较差,卫生保健滞后

由于营养、卫生、医疗、保健以及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偏低。在一些农村贫困地区,许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还存在着营养不良、饮水困难、住房条件差以及卫生、医疗设施匮乏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 《中国卫生年鉴 2007》与 《2007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国人均卫生总费用城市为 1145.1元,农村为 442.4元,城市为农村的 2.59倍。城乡居民个人卫生费用负担也有差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3,但农村居民个人承担的医疗保健支出占其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7.9%)却高于城镇居民 (7.6%)。

表 3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年龄构成

表 4 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

总的概括,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是数量大,质量低,结构不合理。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深层次的。譬如我国的基本国情、长期的人口政策、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度不够、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等等。笔者认为在这种种原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和开发严重不足。据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的测算,中国各级政府现在把大约国民生产总值的 2.5%用于教育投资,30%用于物质投资。这两项投资在美国分别为 5.4%和 17%,在韩国分别为 3.6%和 30%。詹姆斯◦海克曼认为,中国对人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如果中国过多投资于一种资本,而另一种资本投资不足,那么,财富增长的机会就丧失了[5]。

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协调处理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

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我国是人口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但却不是人力资本大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缺乏是造成我国农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根本因素。因此,要推动各级决策层树立起人力资本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和投资、加快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意识和氛围。

其次,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因此,要改变原来的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做法,协调处理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

2.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乡下人自己起来想办法,才能把乡村救得好;并且这个好才能保得长久。”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只有自觉的农民积极参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问题。否则,“即使农民得到了知识,如果是命令农民去增加生产也必然要失败。需要采用向农民提供刺激和奖励的方法。”[6]这样,通过各种办法引导农民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自己整洁的家园,从而过上宽裕生活。

3.限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优化农村人口智能结构

人口是人才的基础,也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口政策直接决定了国民素质。现代优生学认为,人的才能在相当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因此优生优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从源头上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这和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指出的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口质量是相吻合的。但是由于以前政策执行的不严厉及国家对农村比较宽松,致使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大高于全国水平,这不但不利于优生优育和人口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必须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人力保证和智力支持。

4.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且舒尔茨也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把教育投资看作是整个人力投资的最主要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乃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他在 《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向农民进行中小学教育及文化投资是最有利的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对农民首先进行文化教育,才能使其掌握科学技术。他说:“当农民是文盲时,农业杂志和报纸显然是不能起作用的。关于一种新要素技术特征及其使用方法的教育是复杂的科学教育,其前提是具有较高的知识,就农民而言,这种有用的知识是以他们的经验及其教育水平程度决定的。”因此大力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力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使其由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思想,坚持为 “三农”服务的方向,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拓宽教育服务领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加大劳动技能课的比重,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实践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着眼于培养农村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2)对农民进行终身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应注重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坚持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舒尔茨曾提出:“农民学会如何最好地使用现代要素,这既需要新知识又要新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在本质上是向农民的一种投资。仅仅从经验中学习不仅缓慢而且在许多方面比其他学习方法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在教育能够承担起提供基本技能的工作之前,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6]因此,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并且注意将培训与市场、用工紧密结合,根据用工信息、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这样通过农村劳动力培训这一人力资本投资,便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并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5.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人的素质和人口质量水平主要体现在人的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而人的体能是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然而我国农民的体能状况和医疗卫生状况都是不容乐观的。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具体包括: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等等。

6.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展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空间。

党的十六大提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著名的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也认为,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就业问题,也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有效解决我国农村一亿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坚持城乡统筹就业,消除各种体制政策障碍,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开展对剩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和城市的转移以及向域外的劳务输出;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等等。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亚当◦斯密.国富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57—258.

[3]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人口质量经济学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9.

[4]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07.

[5]专家讲坛: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克曼——中国人力资本投资 [EB/OL].http://219.217.227.135/articles/2004/8-31/19448.htm.

[6]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3.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人力资源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饸饹面“贷”富农民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