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水土保持治理成效与做法
2010-03-05李建华赵军役于德渠
□李建华 □赵军役 □于德渠
(新密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新密市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西南40km,辖区总面积1001km2,其中山丘区面积 785.8km2,总耕地面积 44667hm2,其中水浇地面积169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8%,总人口78万人,是一个人多地少,依靠自然资源富起来的县级市,资源开发收入占全市总经济收入的70%,由于区内长期以开采资源为主,当地群众就业率相对较高,除部分山区群众仍处在温饱线上,生活相对较为富裕。但随之而来的生态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
一、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概况
1998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洪水后,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水利工程,新密市水利水保部门迅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国家投入为主,群众、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治理模式,10年间共治理小流域15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保存治理面积108km2,建塘坝11座,谷坊132座,水窖1000眼,整修地堰10000m,恢复基本农田2800hm2,营造水保林4000hm2,生态修复4000hm2,累计完成土石方1500万m3,投工1200万个,总投资368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00万元,地方匹配和群众自筹2480万元。治理的花家店、神仙洞、禹寨3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小流域。
二、水土保持治理效益
经过近10年的建设,全县各类水土保持工程均已发挥了明显的生态、经济、水保和社会效益。2008年与1998年相比,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由原来的398km2下降到290km2,减少了27.1%,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35%。侵蚀总量由原来的315万t减少到270万t,水浇地面积由原来的14250hm2提高到16967hm2。通过在缺水的尖山、袁庄、平陌、苟堂等山区乡镇修建塘坝、蓄水池、水窖等工程,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群众吃水困难问题,目前共解决3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通过对老宅、煤矿沉陷区、废弃砖窑等进行土地整理和复耕使得每年增加粮食20万kg,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工作及封育保护、生态移民等工作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调节了当地小气候,提高了群众生存质量。
三、主要做法
(一)千方百计筹资金,确保工程按期开工
水保植物工程及沟道工程建设都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塘坝、蓄水池遇冰冻、大雨均不能施工,而植物工程多应在春季、雨季有墒情时才能保证成活率,国家资金计划下达数目与时间往往不能确定,投资与计划脱节、资金到位滞后,为保证工程按期开工,市水利水保门千方百计筹集启动资金,保证工程按期开工,为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了平台。
(二)以建塘坝、蓄水池为突破口发展特色经济
新密市山丘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8.5%,主要分布在全市的南、北和中部,由于水资源严重缺乏,10年间,新密市水土保持部门共建塘坝9座,蓄水池2座,总蓄水100万m3。目前成效最显著的是尖山乡,尖山属深山区,海拔高程近千米,经济十分落后,缺水严重。2006年在当地村委的强烈要求下,按照以当地群众集资为主,国家投入为辅的原则,在田种湾村兴建了1座库容为6万m3的小型塘坝,由于水源能得到充分保证,2007年在郑州市蔬菜研究所技术指导下,开始种植反季节高山绿色蔬菜,当年成效显著,2008年推广面积40hm2,年收入120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养殖业及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激活民间资金,发展民营水保
全市以政策带动、市场推动、项目带动、利益拉动等措施激活民间资金,吸引业主投资水保、开荒种树、发展养殖,兴办产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农民代表。如靠开店、承包工程富起来的梁建军,在水保、林业部门的资金扶持下,2004年在小流域承包荒山35hm2,先是种树,又开起了饭店,一步步发展起了自己的果、餐饮、娱乐链条式经济,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年收入可达30万元,由于成绩显著,他本人多次被新密市政府评为先进个人,美化了荒山,改善了环境,富裕了投资人,解决了水保投资难、工程管护难等多年遗留难题。
(四)广泛宣传,强化水土保持国策意识
自1994年成立水土保持监督站以来,全市坚持水保宣传日、宣传周和世界水日、水周等重大节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出板面、悬挂宣传标语,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宣传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治理经验,组织部分乡村干群到治理效果好的施工现场参观,取长补短,交流经验,相互促进。使他们亲自感受水土保持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增强他们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信心和决心,强化全民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使水土保持工作内容及贯彻落实水保法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五)整合资金,提高效益
国家投入水保资金较少,为兼顾各地区的利益,过去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东一小片,西一小片,治理效果不明显,群众的积极性也不高。目前在市政府带领下,全市人民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水土保持治理上坚持治一片亮一片,实现了连片治理、连续治理。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集中采购,严格报账制度,加强建设资金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同时对已完工程实行竣工审计制度竣工验收制度,确保了工程质量,保证国家资金安全,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严格质量管理,提高治理水平
由于水利工程项目一次性、单件性特点,因此树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的观点,每一处工程从放线、选点到施工,都有专人负责,施工期间经常派出1~2名工程技术人员吃住在工地,从材料的选购到具体施工严把质量关,解决工程施工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领导经常带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不定时到各个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到目前为止,全市尚未出现一座蓄水池、塘坝、谷坊工程漏水渗水、坍塌等质量事故。
(七)政府提供资金与技术,确保生态移民工作稳步推进
新密市北部山区尖山、袁庄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群众经济收入不足全市平均生活水平的50%,因此区内毁林开荒、滥砍滥牧现象十分严重,为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为了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从2003年起,在市委、市政府正确指导下,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正式启动,居民安置房距新密市城区不足2km的袁庄,房屋售价仅为市场价的1/2,并免费为自愿下山的群众提供致富技术,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这项工作实施5年来,已有2/3的群众自愿意搬到居民安置点居住,搬迁后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门路大大拓宽,而项目区人为扰动少了,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了,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八)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新密市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大面积调整,在确保全市居民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山坡地、旱平地及土生产力较低的土地进行了退耕还林,使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在该项政策实施中,为使广大群众能够适应政策变化并尽快脱贫致富,新密市水保站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农户提供造林资金、技术,积极引导山区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林及水保林。几年来,新密市水土保持部门累计拿出补助资金80万元,规模治理及效益明显的有米村、平陌的核桃,牛店的苹果、梨,白寨的杏,累计种植面积1000hm2,其中米村的核桃、白寨的密香杏已于2005年正式进入销售市场,由于核桃皮薄、果实饱满,密香杏肉厚、味甜等优点,市场前景广阔,年收入比传统的农作物小麦、玉米增加5000元/hm2.a,同时节约了劳动力,人们利用节省的时间到附近工厂打工,间接增加了收入;共在尖山、超化等乡镇发展刺槐、侧柏、杨树、火炬树2000hm2,绿化了荒山,改善了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