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市流动男青年避孕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0-02-27姚倩瑜

海南医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男青年婚姻状况避孕套

杨 琳 ,姚倩瑜

(东莞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0)

东莞市流动男青年避孕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 琳 ,姚倩瑜

(东莞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0)

目的了解东莞市流动男青年避孕套的使用情况,并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好地为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服务。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对东莞市流动男青年进行封闭自填式问卷调查以收集定量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统计描述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

被调查流动人口呈现出职位较低、文化水平较低、收入较低职位的“三低”的特征,有94.39%的流动男青年听说过避孕套,35.7%的流动男青年是偶尔才使用避孕套的;药店、商店和医院/计划生育诊所是流动男青年经常获取避孕套途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流动男青年是否经常使用避孕套的相关因素。结论

避孕套在被调查流动男青年中的使用情况达不到理想中的广泛,对安全套的使用和获取知识也不够了解,应以多种方式并从不同渠道提供与他们相适宜的服务,以满足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和就业人群的各种要求。

流动男青年;避孕套;使用;影响因素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流动人口约为1.5亿[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2010年流动人口的规模将接近1.6亿[2]。最新报道显示,东莞市实际管理的流动人口已突破1 100万人。流动人口多数处于性活跃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相应生殖健康知识的缺乏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不安全性生活的风险。避孕套是一种有效的避孕工具,同时也是控制性病/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有效工具,如能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其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有效率几乎为100%[3]。本文通过对东莞市流动男青年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解他们对避孕套的认识及使用情况,以期为流动人口开展生殖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6年2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选取东莞市东城、厚街和东坑三个镇区流动男青年为调查对象,年龄为15-29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对流动男青年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以收集定量资料。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进行培训,问卷以调查对象自己填写为主,对于文化水平低的调查对象,由调查员按问卷内容逐项询问并填写。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年龄、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②生育史:婚姻状况、生育情况等。③包括流动男青年对避孕套获得途径的了解和使用情况,包括获取途径、场所、方法和使用情况。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统计描述和多元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78份,问卷回收率为95.6%,有效问卷446份,问卷有效率为93.31% 。被调查流动男青年年龄15-29岁,职业上工厂工人占了大半(54.86%),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占86.74%。被调查者绝大多数居住在集体宿舍和出租屋(93.4%)。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8%,可见,被调查流动男青年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收入不高、职位较低,所以流动人口呈现出职位较低、文化水平较低、收入较低职位的“三低”的特征。从数据可以看出,这个人群是正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壮年,性行为较普遍。生殖和避孕知识相对缺乏,是导致生殖健康较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2.2 避孕套认识情况 1)在被调查的446人中,在回答“您听说过避孕套吗?”一问中,有421人回答了“是”,占94.39%;在回答“从哪里听说过”一问中,报刊杂志、广告宣传和朋友位列前三位,分别为21.98%、20.28%和15.17%;其他的途径:电视2.17%,收音机14.55%,卫生服务人员8.51%,家人亲戚3.25%,同事12.69%,雇主1.39%。2)在“您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得到避孕套”一问中,流动男青年知道最多的途径就是药店(23.19%),其次为医院/计划生育诊所(18.18%)和商店(14.45%),其他的途径:自动售套机13.99%,计划生育服务站14.22%,私人诊所8.62%,单位计生部门7.34%。

2.3 避孕套使用情况 调查对象中已婚人群使用避孕套的比率较高(63.0%),未婚人群中有34.8%使用过避孕套,在使用过避孕套人群中,25.4%的人在第一次性生活中就使用了避孕套,78.8%的人群回答是自己建议使用避孕套的,使用避孕套的目的分别为避孕(44.3%)、防性病(30.2%)、防艾滋病(18.5%)和防其他疾病感染(17.0%)。使用者使用避孕套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有24.0%的人每一次都使用,41.9%的人回答有时用,相当大一部分人群(35.7%)是偶尔才使用避孕套的;从未使用过的人群中,理由分别是不喜欢这种方法、觉得不自然、影响情绪、对方不喜欢用、相信对方不会有病就没有必要用、太贵、不知道哪里能得到避孕套、没有性生活和其他原因的比率分别为:8.26%、26.52%、7.83%、3.91%、16.52%、8.7%、1.74%、20.87%和5.65%,可以看出,觉得不自然是排名首位的,其次是没有性生活。男青年经常获得避孕套的途径见表1:

表1 流动男青年经常获得避孕套的途径(多选应答,n=446)

从表1可以看出,药店、商店和医院/计划生育诊所列经常获取避孕套途径的前3位,比率分别是25.2%、18.97%和16.53%,而妻子、家人和单位计生部门位居后三位,是最少获得的途径。

2.4 使用避孕套的影响因素情况 以流动男青年经常使用避孕套的情况为因变量,将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婚姻状况四种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流动男青年是否经常使用避孕套的相关因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上海和广州的情况基本一致[4-5]。

表2 是否经常使用避孕套与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n=446)

3 讨论

避孕套具有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双重作用,是国际、国内大力提倡的一种避孕方法。但以往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性行为中使用避孕套的比率并不高。本次调查显示已婚人群使用避孕套的比率(63.0%)较北京和深圳[6-7]高,但与流动人口高危性行为的高发生率相比,流动人口坚持使用避孕套的比率并不乐观,能够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的比率更低(24%)。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未婚人群中使用过避孕套的比率也不少(34.8%),这说明流动人口对避孕套的潜在需求较大。在调查中,使用过避孕套的流动男青年,药店、商店和医院/计划生育诊所是避孕套的最主要来源,可以加强这些机构的建设和发放服务。26.52%的人群觉得使用避孕套不自然,说明我们要加强避孕套的研发,丰富品种和规格,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流动男青年存在对避孕套认识的不足,对避孕套预防疾病作用的认识明显低于有避孕作用,特别是对能预防艾滋病作用的认识比率更低。结果说明,必要的知识和积极的态度都有利于男性流动人口使用避孕套,提示相关宣传教育不仅要教授知识、提供信息,还应当致力于正确的引导,使男青年对使用避孕套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有利于他们在需要使用避孕套的时候做出决定,采取措施。

从问卷调查的信息分析了流动男青年使用避孕套的情况和影响因素,其中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流动男青年是否经常使用避孕套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低,职业收入并不高的未婚男性的避孕套使用率较文化程度高、职业好的已婚男性的使用率低,因此在宣传教育时还应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力求做到面面俱全。

城市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应加大自身的宣传,主动向需求人群提供方便服务对象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还要加强药店、商店等营销体系的建设,加强避孕套发放的覆盖面,做到有需要就可以得到避孕套。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深受育龄群众欢迎的计划生育服务队伍是做好避孕套发放工作的重要保证[8]。建议为技术人员提供全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应着重于生殖健康概念和服务质量上。还应将避孕套发放与生殖道感染(RTIS)/性传播疾病(STDs)/艾滋病(AIDS)防治有机结合。目前,中国流动人口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之一[8]。从长远看,应该普及有关避孕的各种知识,强调避孕套不仅可以避孕,还可以降低感染STDs的风险[9]。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OB/OL].(2006-03-16)[2006-03-16]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yb/t20060316 -402310923.htm

[2] 张建端,张 静,石淑华,等.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0)∶106-108.

[3] 王临虹,赵更力,郭素芳,等.生殖健康[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395-397.

[4] 田秀红,何 纳,姚经建,等.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18(1)∶43-45.

[5] 李 孜,刘智勇,杨森焙.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避孕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4 444-4 446.

[6] 郑真真,周 云.男性流动人口避孕套使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12)∶730-733.

[7] 王瑞平,武俊青,姜综敏,等.深圳市流动人口性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4)∶228-228.

[8] 王 倩 ,李彦昌.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政策与建议[J].中国性科学,2004,13(3)∶20-34.

[9] 王 倩,程怡民.针对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服务[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4(1)∶205-208.

R169.41

A

1003—6350(2010)09—124—03

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6101101070)

杨 琳(1973—),女,广东省韶关市人,主治医师,学士。

2009-04-02)

·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男青年婚姻状况避孕套
扒一扒“戴套”的尴尬事
作品九
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婚姻状况
韩男性对婚姻状况更满意
农牧区哈萨克族老年人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和家庭婚姻状况关系的调查研究
质问等2则
在巴基斯坦城市,广告活动对避孕套使用的影响
新型女用避孕套的开发和认证
杂技
请你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