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的协调研究
2010-02-25吕晓瑞
吕晓瑞,邹 凌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西南地区民族之多,为全国之冠。在这众多的民族聚居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科技资源。例如,当地民族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织染技术、建筑技术、酿造技术等。这些民族传统科技资源经过适当的转化后将成为教育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在教育系统中进行传承与教授。为了西南民族科技能够在教育系统中更好地传承,我们必须从传承民族科技的科技教育系统入手,协调该系统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着这一思路,笔者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尚不成熟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及各因素间关系
虽然系统一词频繁出现在学术讨论和社会生活中,但往往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对它赋予不同的含义。我们可以把系统简单地定义为:系统指的是若干个相互有关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则是指在西南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一系列有关民族科技教育的要素为达到民族科技教育目标,按一定结构所构成的动态统一体。就这一系统而言,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是母系统,它可分为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是由一系列相关要素构成。参见图1。
图中从宏观上显示出构成西南民族科技教育这一母系统的八个子系统及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其中:
图1 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根据民族科技教育的形式划分;(2)根据民族科技教育的类型划分;(3)根据民族科技教育的层次划分;(4)根据民族科技教育的内容划分。图中的传统科技指西南民族自身传承下来的科技,是一个民族在其独特的天地人文系统中所生成的,与其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关于万物形成的认识以及行之有效的生产生活方面的智慧。[1](P131)现代科技相对于传统科技而言,指从外学来的且被本土化的科技。
通过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图,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实质上是由八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只有构成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结构合理、协调,才能保证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即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之,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协调确实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现状分析
由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系统内部因素的协调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万事万物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存在着诸多矛盾。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也是由诸多对矛盾所构成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不协调的时候。所以,系统内部不协调和不匹配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找出这些不协调的因素,并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它们协调起来,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目前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内部就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因素,如民族传统科技教育和现代科技教育不协调、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构不协调等。这些不协调因素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民族传统科技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不协调
民族传统科技是一个民族在与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存在于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以侗族的织绣艺术为例,早在唐宋时期,侗绣就以其花色精美而著称,被人赏识。侗族妇女按照她们本民族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精心地设计图案,搭配颜色,运用针法,代代相传,不断创新,编织成别具风格的侗锦。织绣反映在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侗族姑娘出嫁时,娘家陪嫁的礼品中必有织布机和纺车,这就足以证明织绣在侗族妇女生活中的重要性。另外在富有特色的侗族鼓楼建筑装饰中亦有不少反映织绣的场景。然而,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科技却正在侗族人的生活中悄然消失。为什么侗族的织绣技术多为40岁以上的妇女所掌握、而这个年龄以下的妇女就不很精通呢?这就涉及到民族传统科技的传承问题。依笔者看,传承问题实质上就是教育问题,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就说明教育出了问题,那么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沿着这一思路,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究,发现在过去侗族女孩七八岁就开始在女性长辈的教导和熏陶下学习织绣,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民族织绣的传承和创作上。而如今,随着侗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普及,女孩六七岁就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学习织绣,况且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学校教育几乎全是用汉语教学,主要学习外来文化和现代科技。久而久之,学生就丢掉了本民族的传统科技。
有限的业余时间使得侗族传统科技织绣不能在家庭 (校外)通过长辈的口耳相传进行很好地传承,学校教育又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就造成织绣技术逐渐地消失。虽然这仅仅是侗族的织绣科技,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能够反映出整个西南地区在民族科技教育方面,没有协调好民族传统科技教育和现代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两类别学校中各级之间不协调
也就是说在普通教育这一类别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关系不协调;职业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不协调。以西南地区有代表性的贵州省、重庆市、云南省为例来说明,笔者分别查阅了三个省普通 (职业)初中、普通 (职业)高中和普通 (职业)高等院校的数量,具体如表(2003年贵州省、重庆市、云南省的普通教育机构与职业教育机构数量统计)。
我们进行一下简单统计,先看一下普通教育各个层次上的情况,贵州省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等学校之间数量比例大约为61∶12∶1,重庆市三者之比大约为37∶9∶1,云南省三者之比大约为55∶12∶1。再看一下职业教育各个层次上的情况,贵州省职业初中、中等职业、高等职业学校之间比例大约为6∶15∶1,重庆市三者之比大约为1:98:5,云南省三者之比大约为1∶38∶1。
2003年贵州省、重庆市、云南省的普通教育机构与职业教育机构数量统计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各级学校数量之间的比例存在着一些问题,比例不太协调,某一层次上学校数量过少,而某一层次上学校数量又过多,如在职业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数量就过多。这种比例失衡难免会影响民族科技教育的实施如各级学校间在民族科技教育内容上的衔接,各自的分工等等。虽然是否建设学校,建设多少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但除了这些客观制约因素之外,主观的人为因素在很多时候对是否设置学校这个问题有着极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种比例失调有时不仅仅是客观的经济因素制约的,很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对于西南这种各级学校比例不太协调的情况要进行原因分析,以便对症下药,从而改善各级学校间不协调的状况。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协调
普通教育所要求的认知内容不以应用为目的,而重在认识过程本身,强调传授过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的渗透性和内化性,强调在认识过程中去发现规律,并把这些规律系统化,理论化。它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基本的文化素质。而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培养受教育者专门的技能、技巧。
两者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不同。普通学校中的科技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而职业教育中的科技教育就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了,它主要负责向社会输送专门的科技人才,培养学生具有某一方面的技能。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就决定了两者在承担科技教育的任务上轻重有所不同。总的说来,西南地区民族科技教育主要由培养专门的技能、技巧的职业教育来承担。然而,不容乐观的是,通过笔者所查阅的相关文献发现,西南地区职业教育在民族科技教育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远远少于普通教育机构的数量。我们还以上表 (2003年贵州省、重庆市、云南省的普通教育机构与职业教育机构数量统计)为例来说明。仅从数量上来看,贵州省普通初中大约是职业初中的25倍,普通高中大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1.9倍,普通高等教育大约是高等职业教育2.3倍;重庆市普通初中大约是职业初中的424倍,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数量大致相当,普通高等院校大约是高等职业院校的2.3倍;云南省普通初中大约是职业初中的132倍,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数量相当,普通高等教育大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3.1倍。
通过数据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个省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数量上相当,差距不大。笔者认为这与接受完普通初中教育后实行就业和升学分流这一政策有关,也许升学的学生数量和就业的学生数量相当。但是普通初中与职业初中之间的比例差距就过大了,有的甚至达到几百比一的比例,这种失调难免会影响民族科技教育的发展。职业初中过少是否会影响其向中等职业教育输送人才,是否会影响职业初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我们是否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为了西南民族传统科技的更好传承,在西南地区,小学毕业后也实行适当的分流政策,办一定数量的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这个问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探讨。
(四)学校科技教育和非学校科技教育不协调
我们还以侗族的织绣为例来说明,如今的侗族女孩六七岁就进入学校学习,有限的业余时间不可能再大量用于织绣的传承与创作,于是传承织绣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可是,不容乐观的是,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有关织绣的工艺没有记载,而且在侗族的教学中,面对现代文化各方面的冲击,他们几乎全是用汉语讲授现代科技,对本民族的传统科技织绣几乎没有涉及。学校中民族传统科技教育和现代科技教育的不协调影响了学校科技教育和非学校科技教育的协调发展,从而也就使得侗族的传统民族科技织绣在校内和校外的民族科技教育中都没有能够很好地传承下来,这是造成织绣技术在侗族的生活中慢慢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换句话来说就是,学校科技教育和非学校科技教育的不协调是造成民族传统科技悄然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教育对现代科技重视本无可厚非,但是它严重忽视了对民族传统科技的传授就是一个不可容忍的错误了。在侗族学校教育没有普及以前,织绣技术的传承依靠长辈们的口耳相传和揣摩心记的经验性学习就能够将复杂的纹样记在心里并传承下去,现在,单单依靠口耳相传已经不合实际了。它需要校内和校外的合作,共同将侗族的传统科技织绣代代传承下去。
三、协调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管理层面的,也有制度层面的,还有教育理念层面的。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呢?
文章的前面部分已经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构成西南民族科技教育这一母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的话,该母系统就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那么,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如何才能协调好这八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系统辩证法所提出的整体优化规律揭示出系统本身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导。整体优化规律指出,局部优化是整体优化的前提和基础,整体优化是局部优化的目的和结果。局部优化是指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优化,是一个部分概念,是指在明确整体目标的前提下,协调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得到最优化的合理组合。整体优化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观点。那么,如何做到局部优化呢?那就要从构成西南民族科技教育这一母系统的八个子系统着手。
(一)协调好民族传统科技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的关系
民族传统科技和现代科技是根据教育内容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非学校教育等四个子系统划分得来的。这两个因素的协调在整个西南民族科技教育大系统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作用,因为它们位于系统的最深层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上面的系统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非学校教育等四个子系统),上面的系统就会又影响上上面的系统,这样一环影响一环势必会最终影响母系统功能的发挥。
具体到西南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内部,普通学校教育这一子系统各个层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现代科技是民族科技教育的主要内容,民族传统科技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而且,主要担负民族科技教育任务的职业教育各级学校数量不足,没有对民族科技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上述侗族织绣技术正在悄然消失的原因之一,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我们需要清楚的一点是,如今西南地区中小学教育基本普及,儿童六七岁就要进入学校学习,在校外进行民族传统科技的传承已不可能。因此,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中要融入民族传统科技的教育内容,这对民族传统科技的传承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充分挖掘民族传统科技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增加民族传统科技教育课程的比重,使两者的课程内容比例协调。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各个民族传统科技的差异,必要的时候,要开发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满足学科的需求,也为学生提供更为实用的多元课程内容。针对民族科技教育而开发的科技校本课程应属于校本课程的子课程,科技校本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并结合当地科技教育需求和资源,本着 “以教为主,以产促教,产教结合”的思想积极开发农业生产技术课程。还要和农技部门和科技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以便把最新的、最实用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同时,在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中,也应调整民族传统科技和现代科技的比例,适当增加民族传统科技的教学内容,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二)协调好各类别学校中不同层次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要协调好根据系统 (3)而划分成的四个子系统间两两因素的关系。
协调好基础教育中民族科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民族科技教育的关系,中等职业教育中民族科技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民族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除了要改善各个级别学校数量上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外,还要不断进行沟通,改变如今民族科技教育系统中缺乏分工的脱节局面。
宏观层面,政府要着力改变各级学校间比例不协调的现状,学校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摒除人为的干涉。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等一系列制度保障措施,明确各级学校科技教育的任务及分工。
微观层面,首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衔接。加强对各层次间的教材、教学方式的对比,寻找做好教材衔接的切入点。其次,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适当补充高等教育教学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最后,不同层次间教师应在教学管理、教材教法、学生管理、家庭教育等方面加强沟通。努力实现民族科技教育教学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发展,逐步形成不同层次间的有效衔接。
(三)协调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就是要协调好横向的民族科技教育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即根据系统划分而成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如文中所说,普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文化知识基础的教育,是人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受的常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从总体上说属于基础性教育,与其相对立的是职业教育。两者的培养目标完全不同,普通教育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基本的文化素质,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专门的技能、技巧,有学者将两者分别称为 “通才”和 “专才”的教育,所以民族科技教育的任务主要应该由职业教育承担。这并不是说普通教育就没有担负民族科技教育的教学任务,相反,普通学校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需要向学生传授民族科技方面的相关知识。实质上,民族科技教育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的任务,只不过任务的轻重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职业教育传授民族科技的任务要重一点,并且在传授的过程中要适当比例地融合民族传统科技和现代科技。普通教育主要通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民族科技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在民族科技教育中,两种不同类别的教育机构需要明确它们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教学分工和教学交流,改变分工不明的混乱局面。另外,两者在教学中都要努力协调好民族传统科技和现代科技的关系,不可过度偏袒任何一个方面,使两者比例协调。
(四)协调好学校教育系统和非学校教育系统的关系
这两个子系统是对西南民族科技教育母系统最为宏观上的分类。两个子系统虽然都担负着民族科技教育的任务,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校内教育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向民族体内注入外部文化,促进民族社会与外部现代社会的融合,外部文化也就是本文所说的现代科技。[2]校外教育系统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民族社会自适应和自组织发展,在民族传统科技的传承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目前,有限的时间使得民族传统科技在家庭教育 (长辈的口耳相传)中进行传承已经不可能了,可是,民族科技教育不能仅仅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于是,学校就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调动社会对民族科技教育传承的积极性,建立一些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等,教师可在必要的时候带领学生去这些场馆进行学习。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不断沟通和交流中共同完成民族科技教育的任务,从而实现校内科技教育系统和校外科技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
[1]乌杰.系统辩证学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么加利.西南民族地区校内外教育系统功能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
[3]廖伯琴.传统科技与民族现代化[J].民族研究,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