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分析
2010-02-18关晓辉
关晓辉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医院,吉林吉林 13202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性疾病,其发病尚不十分明确,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不等,多为慢性反复发作[1]。目前治疗方法不一,笔者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4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效果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门诊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经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23~76岁,平均45.65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发作的腹痛、腹泻以及黏液脓血便。患者病程10 d~11年,平均3.9年,其中42例患者较前消瘦,38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1.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尿、便常规、便潜血检查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
1.3 中医诊断标准
所有症型均需有黏液脓血便方可诊断。各证型其余症候:
1.3.1 大肠湿热证[2]主证:腹泻里急后重,脉滑数或濡数。舌苔黄腻;次证:下腹坠痛或灼痛,身热,口臭口苦,肛门灼热,小便短赤。1项主证加2项次证或3项次证可确诊。本型患者25例。
1.3.2 血瘀肠络、热毒内结证[2]主证:痛有定处,拒按,泻下不爽,便色紫暗或为黑便,脉涩或弦,舌色紫伴瘀点或瘀斑;次证:面色晦暗,腹胀肠鸣,腹部可及痞块,肌肤甲错,胸胁胀痛。2项主证加2项次证,或舌象主证加2~3项次证可确诊。本型患者11例。
1.3.3 脾胃气虚证[2]主证:腹部胀满,纳差,腹泻便溏,有少量脓血或黏液,脉细弱或濡缓,舌淡胖或伴齿痕,舌苔薄白。次证:腹部隐痛,痛处喜按,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懒言,肢体倦怠。2项主证加2项次证,或加3项次证可确诊。本型患者12例。
1.4 治疗方法
1.4.1 中医方剂治疗 ①大肠湿热证:芍药汤(芍药、黄连、黄芩、大黄、当归、槟榔、肉桂、木香)。②血瘀肠络、热毒内结证:仙方活命饮加减(贝母、白芷、赤芍、防风、甘草、当归、皂角刺、穿山甲、乳香、天花粉、金银花、没药、陈皮)。③脾胃气虚证: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桔梗、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甘草)。2周为一疗程。
1.4.2 针灸配合治疗 患者平卧,于双侧天枢穴及上巨虚进行针法治疗[3],捻转补法进针,深度控制在40~50 mm,施术时间1 min。然后将长2 cm、直径1.5 cm的艾柱穿在针柄上,点燃艾柱,待其燃烬后起针。每日1次。
1.5 疗效评价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提示结肠黏膜大致正常判定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提示结肠黏膜有轻度炎性改变或形成假息肉判定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纤维结肠镜检查内镜检查结果提示无改善判定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48例患者中,显效患者42例,显效率为87.5%,有效患者6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血痢”[3]。治疗原则为消肿排毒,清热利湿,通腑化滞,温补脾肾,针灸与中药配合治疗,可协同调理经络与脏腑,互为补充,标本兼治[4]。文献报道,针灸穴位选用天枢穴和上巨虚两穴进行温针灸的治疗效果肯定。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经之募穴[5]。为结聚于胸腹部的经络脏腑之气的腧穴。具有理气和中、调理肠胃之功效,故大部分大肠病多取天枢穴针灸治疗。上巨虚穴位乃大肠经之下合穴,对大肠经气具有消肿排脓,通腑化滞,清热解毒之功效,可应用于一切大肠病。两穴合用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期症状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芍药汤寒热共投,气血并治,调气行血,清热化湿,可用于大肠湿热;《删补名医方论》记载“仙方活命饮治一切疮疡”[6],血瘀肠络、热毒内结证可用之;脾胃气虚患者,宜除湿升阳、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具有渗湿止泻、益气健脾之功效,故可应用于脾胃气虚证。
[1]吕名南,龚枚,刘全让,等.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5):3061-3062.
[2]于洪.针灸与中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8,25(2):167.
[3]都乐亦.中药内服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8):18.
[4]聂士东,佀玉香.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5):40.
[5]郭威,张永丰.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J].河南中医,2009,29(8):788-789.
[6]张朝其.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7例小结[J].中医药导报,2009,15(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