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的政治课
2010-02-18杜文君
杜文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可信度,是因为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也与其长远发展相去甚远。如能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走出课堂,就能调动其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做人的责任感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政治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尽管如此,学生对社会生活缺乏了解和认识,如仍把学生封闭于教室这一狭窄空间,与社会生活相对隔离,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感到迷惑。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面向生活,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使教育理论更有说服力。为此,笔者认为要利用好走出课堂这一教学手段,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1 走出课堂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思想也越来越活跃,对许多问题,特别是理论问题更加敏感,有时也更容易陷入片面的思维当中。如果这时仍只限于在课堂上讲理论,那么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消极对待教师上课时系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并逐渐形成对政治课的逆反心理。即使教师讲得再准确明白,学生也听不进去,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比如讲到“共产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时,许多受家长思想影响的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贪污腐化的都是共产党员干部”的问题。教师讲:“那都是个别现象,代表不了真正的共产党人。”但学生仍会纠缠在“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哪里”“党的干部有几人不贪”等社会性问题上。
每当这时,笔者便会感到课堂上的压力几乎无法排除。如果不走出课堂,教师将陷入无休止的问题之中而不能自拔。于是,笔者请示学校领导,组织一系列走出课堂的政治课,带领学生到工厂听取一次劳模座谈会,到交警队听取一次思想报告会。后来,在提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时,学生对照书上的理论,用党员劳模的无私,党员交警吃苦耐劳、心贴百姓的先进事例,说得头头是道,理解得快,记得牢,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走出去不是目的,让事实说话才是目的。事实胜于雄辩,教师枯燥的说教,不如学生一睹为快。政治,实际是源于生活的理论与这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通常说的“有理有据”就是这个道理——理论必须有根据作保证。无据何来理?而走出课堂学政治,就是为“理”添上生动的根据。所以,走出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2 走出课堂的方法多种多样
走出课堂,实际是让学生直接感知政治课的内容,把本来枯燥的理论生活化,三维化,活起来,立起来,加深印象,让学生自己从感知的生活里抽象出理论,效果是非常好的。走出课堂的方法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向人物,走向生活。
2.1 走出政治“课堂”
参观革命战争博物馆,参观革命圣地,观看革命战争图片展,通过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参观反毒品展,反扒展,反经济犯罪展;参加交通执勤,扫烈士墓,慰问解放军;等等,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是任何说教也无法达到的效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
2.2 走进自然课堂
例如带领学生看花开、蜜蜂采蜜,看蚂蚁协作搬食物,进而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看环境污染、耕地减少,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和科学发展观的道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
2.3 现身说法间接走出
就是把那些可以丰富政治教学内容的事件当事人请到学校来,现身说法,使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走出以往“师讲生听”的模式,变成课堂之外的人讲,师生共听、同讨论的方式,从学生看来,也是走出“课堂”。
2.4 从生活现实事例讲,联系当前热点讲,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共同讲
例如通过学生对居住环境的变化的走访,使学生知道居住环境的今与昔,懂得生活来之不易,增加爱国情感,拥护改革开放。笔者的经验是:政治课不能就理说理,铺陈条目,而应让理论立体化,生动起来,才能被学生接受,为达此目的,至少要一例一理。
3 走出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走出课堂学政治的好处是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索积极性,但是还必须注意:1)不可过频,走出课堂效果好,但要适度把握次数,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这种方法要少而精;2)要注意安全;3)不可走得太远,时间不可过长。
总之,走出去,请进来,给学生以丰富鲜活的情感经验。材料从生活中来,从历史中来,从实践中来,赋予政治以鲜活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更会换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既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立思维的发展。只要教师把握好对问题(理论)的针对性,每一节课都会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