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教师常见的非爱行为分析

2010-02-17史光明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师爱中职学校

史光明

(江苏省宝应工业学校 江苏 宝应 225800)

中职教师常见的非爱行为分析

史光明

(江苏省宝应工业学校 江苏 宝应 225800)

师爱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的灵魂和本质,师爱是一门艺术。非爱行为是对爱的对象进行强制性束缚、限制和控制。中职学校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以爱的名义对中职生实施的非爱行为很多,常见的有贴标签、自以为是、过多的给予与过于严格的控制、千篇一律、教育不公正和惩罚与放弃等等。

中职教师;师爱;中职学校;非爱行为

什么是非爱行为

师爱在教育理论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被视为教育的灵魂和本质。夏丏尊认为,“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热爱儿童。”

爱是什么?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对人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安东尼·华尔士认为,爱意味着主动地关心他人的幸福。弗洛姆认为,爱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

非爱行为是打着爱的旗号让爱的对象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是以爱的名义对爱的对象进行强制性束缚、限制和控制,是进行爱的掠夺,是毁灭而不是促进人的生命力,是扼杀和窒息人,使人变得麻木。

所谓“打是亲,骂是爱”,就是典型的非爱行为。生活中,非爱行为十分常见。比如,父母对孩子说,“听话!爸妈爱听话的孩子!”,“这次考不好,看怎么收拾你!”,“再跟他交往,就打断你的腿!”。还有,妻子为了成就老公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的发展,最后替他人作了嫁衣;母亲为了儿女辞去工作,一心扑在家庭,身心俱疲等等。

剥开伪装,这些所谓爱的行为并不是真爱,是占有,是对爱的掠夺。派克认为,衡量真爱有两把尺子:第一,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第二,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师爱是教师主动关心学生的幸福,是承认、喜欢、给予、关心、尊重、接受和赏识学生,是对学生的不限制、不束缚与不控制,是对学生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师爱可以唤起与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师爱不仅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师爱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

中职教师常见的非爱行为

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中职教师以爱的名义对中职生实施的非爱行为太多太多。

(一)贴标签

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社会对其接受度和认可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甚至中职教师自身视中职教育为“非主流教育”、“二流教育”,视中职学校为“末流学校”,视中职生为 “弱势群体”、“问题学生”。

贴标签其实是对中职生做“恶”的判断,是将学生视为“被教育”、“被塑造”、“被改造”的对象。高尔基在《让爱流入孩子心田》中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斯宾塞指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礼记·学记》中言“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肯定、鼓励与信任是通向学生信任教师的桥梁。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打开心扉,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与痛苦告诉教师,不愿意与教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最近的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81%的教师真心真意地愿意与学生交朋友,但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12.3%的人首先想到找教师帮忙,“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人最想找教师说。学生说:“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大多只是关心我们的成绩。”看来,作为中职教师,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给予学生的爱是怎样的“爱”,什么样的爱是中职教师应有的?

(二)自以为是

有些中职教师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言行,片面地用自己的习惯性思维,错误地揣摩学生的心思,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学生身上。如有教师说“像你这样的学生,将来肯定没出息!”,“你这个样子还想上大学?做梦去吧!”,“你要再这样,以后就别来学校了!”,“没人会喜欢你,大家都讨厌你!”。有个女生人际关系好,经常和本班外的学生交往,她的班主任却很不客气地对她说:“你是想谈恋爱吧?不用遮遮掩掩的,你们这些手段我还不清楚?”

自以为是的教师会倾尽全力为中职生设计他们认为好的人生而要求学生遵从,总是不停地告诫学生他们认为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爱你。于是,听话与否是我们最常听到的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导致学生忽视自己的个人体验和自己评价人生和社会的标准。但真正走上社会后,面对失败开始迷茫,不懂得勇敢地去选择和承担,甚至不懂得体恤穷苦、感恩生活。

职校学生自尊心强、独立性强、敏感、叛逆,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言语伤害。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或是说话时的语气流露出对学生的不够尊重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分析教师对学生言语伤害的原因,一是很多教师都“恨铁不成钢”;二是教师把生活中的个人情绪带到了工作中,把坏情绪转移发泄到了学生身上。这种情况在女教师中比较多见。

(三)过多的给予与过于严格的控制

一般在开学初和学期结束,遇到学生有情绪波动,或学校有重大事情发生时,为防止学生“不老实”、“出意外”,职业学校常实行所谓的“强化管理”。强化管理的时间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强化管理期间,要求学生管理人员、班主任在学生未起床就到校,学生就寝后才能离校,搞得师生怨声载道。其目的就是看管学生,“不能出事”。过于严格地对学生进行控制也是职业学校的常见现象。有一位女教师,平时对学生管理非常严格,她在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可她不在,教室里却“大闹天宫”。

爱不是简简单单的给予,而是明智审慎的给予和不予。除了给予抚慰之外,还要辩论、斗争、面质、敦促、推动和牵引。爱意味着引领。一味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教育背后的动机有很多种,但是一成不变地有这样一个共性:给予者以爱为名义,仅仅是在回应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无视对方心灵成长的需要。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有些封建专制思想或行为依然存在。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以命令式和控制的口气与学生沟通。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民主作风,实现教学民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人格和创新思维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叶澜有句名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里的“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呼唤有思想、有能力、有创造、有追求、主动发展的主体;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主体,自己是自己实践的主体,自己是自己事业的主体。只有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他们才能迸发出全部的生命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在“还”字上用足力气。

(四)千篇一律

有的中职教师,多年如一日,为职教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生命,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少,方法简单、机械,“一刀切”,千篇一律。职校学生具有学习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精神空虚,把过剩的精力放在“人际交往”上,表现欲望强烈,价值观偏向模糊、摇摆、模棱两可,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等特点。职业学校的学生给社会的印象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差,违纪现象司空见惯。这一群体,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文化成绩不是很好。这对于职校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而言,在工作上有很大的难度。然而,只要我们理清思路,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个“特殊”群体是完全可以步入正轨的,将来是完全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

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有生成性的,师爱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取决于教师的爱和教育能否与学生的生成性相吻合。师爱要实现对学生的创造性之爱,首先应使学生的内心是自由的,以利于学生独特个性的实现与发挥。换句话说,师爱就是对学生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发展。“个性重于知识”,这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意识到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行为,要尊重成才的规律促成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教育不公正

我们常会把听话、聪明、文静娴雅、在活动中有魄力……列为判断学生好坏的先决条件,这一现象在职业学校较普通学校更为明显。其实这是一种偏爱。如果有了这种偏爱,就会对一部分学生放松要求,而对其他学生冷漠、歧视,导致各种不良后果。

陶行知先生曾说:“在你的皮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爱学生,不仅要爱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爱那些所谓的“双差生”。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就是用心做朋友。虽然,爱不能代替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北京市119中学优秀班主任任小艾曾说:“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学生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六)惩罚,甚至放弃

中职生是中考的失败者,自尊心曾受到极大影响,他们的问题行为相对较多,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各类惩罚和变相惩罚也较多。在职业学校,常会看到有学生在教师办公室、课堂等场所被罚站、被讥讽甚至辱骂;常会看到盖着大红印章的处分决定在张贴;更严厉的责罚还很多,如动辄叫家长来校。打学生在职业学校也并不鲜见。有严重攻击行为或违纪行为的学生,往往会被按校纪校规严厉处罚,或者回家反省直至勒令退学。

苏霍姆林斯基毕生提倡爱孩子,他说 “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第一准则。教育并不是不要惩罚,但惩罚应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否则,“惩罚是为了教育学生”的谎话犹如空中楼阁一般不可信。勒令退学永远是惩罚学生的最恶手段。

爱学生,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自尊心强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上的显著特点。他们对周围人和事物极为关切,特别是对同伴关于自己的评论非常敏感。徐力杀母,马加爵事件,都是年轻人自尊心强烈受挫,攻击性情绪高度膨胀,以至在无法自控的情况下消极情绪变质种下的恶果。学生的自尊心,往往是促使他们改正缺点,积极前进的动力。当学生受到教师的恰当评价和真诚的信任时,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受到一种激励。反之,不合理的评价,尤其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会伤透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带来一辈子痛苦的伤疤或“逆反心理”。台湾作家琼瑶一辈子恨数学,永远都记得中学教师在她脸上画的两个大“鸭蛋”。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尽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他离得越早你的教育就越成功。其实,师爱也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教师真正崇高的爱,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尽早作为合格的社会人走向社会,走向未来,而且,这种分离越早,我们的教育就越高效、越成功!

[1]徐浩渊.我们都有心理伤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朱小曼,等.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丏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5]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6]安东尼·华尔士.爱的科学[M].郭斌,等,译.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G710

A

1672-5727(2010)12-0058-02

史光明(1966—),男,江苏省宝应工业学校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师爱中职学校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师爱:班主任工作的永恒主题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学校推介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有一种师爱叫欣赏
师爱的力量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