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

2010-02-17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溶媒不合理处方

郭 辉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山东济南 250022)

随着药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药品的认识,不仅要求治愈疾病,还要防止可能或潜在的不良反应,如果用药不合理,非但达不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反而会给患儿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如何合理用药是临床医师和药师的主要职责,下面是采用随机方法,抽查我院2009年3~6月的门诊和住院处方,共2496张,其不合理处方为249张,占总处方数的9.97%,对其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统计出以下几种不合理用药情况,现总结如下:

1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这也是我国儿科临床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在我院比较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处方抽查显示,60%的门诊患儿使用抗生素,普通感冒患儿55%使用抗生素,肺炎患儿则达95%;住院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00%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并且约1/3患儿使用2种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加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在住院处方中也越来越多,这显然与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布不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仅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小儿感染性腹泻中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不能减轻症状,也不能缩短疗程[1],反而易导致二重感染和增加耐药性,提示我院在抗生素使用方面存在不规范使用的状况,应正确遵循抗菌药的应用原则,防止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抗菌药应用的唯一指征为细菌感染,而对病毒感染无效,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者,除病情严重并怀疑为细菌感染外,不宜用抗生素药物,在细菌学诊断未明确而又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须先取血液或其他体液标本,以便进行细菌培养鉴定。一旦致病菌确定,就应改变疗法;选用更特效、窄谱、低毒药物完成治疗。

2 不合理用药途径

目前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不良反应报告也可看出,静脉注射途径给药,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最大,合理给药途径应是轻症感染以消化道给药较安全,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以减少因注射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以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尽早转为口服给药。抽查处方发现,约50%的门诊患儿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长想为患儿快速治愈疾病,另一方面是临床医师为迎合患儿家长心理,无原则满足其需要,进而大量静脉使用抗生素[2],这显然不符合正确的给药方式。抽查还发现利巴韦林和糖皮质激素类静脉给药的问题,利巴韦林的有效治疗方式是雾化吸入,没有证据表明静脉输入和肌注是有效治疗方式,除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 d内给药有效外,本品不宜用于未经试验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抽查处方还发现,糖皮质激素多静脉用于发热的婴幼儿,临床医师将其作为退热药使用,以达到快速退热的目的,但如此用法容易改变热型,掩盖病情,使用不当可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还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患儿钙的吸收,小儿应慎用糖皮质激素,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3 溶媒选择不合理

第一,处方中比较常见的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青霉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其不合理是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在中性溶液中比较稳定(pH值6.0~7.5),在葡萄糖注射液内不稳定(pH值3.2~3.5),并且糖的浓度愈高导致药物水解速度愈快,正确方法应是选择生理盐水作溶媒,快速滴注,使青霉素以较高的浓度快速杀灭细菌[3]。第二,碳酸氢钠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其不合理之处是碳酸氢钠注射液pH值为7.5~8.5,偏碱性,5%葡萄糖注射液pH值为3.2~5.5,偏酸性,酸碱中和,减低了碳酸氢钠碱化体液的作用,宜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第三,对于中药注射剂如炎琥宁、穿琥宁或细辛脑等,原来都是只看说明书选择溶媒,没考虑中药成分与溶媒的物理化学相溶性。当用0.9%氯化钠或复方乳酸钠注射液作溶媒时,中药成分与溶媒中的强电解质配伍后,加速了中药不稳定成分的变化,产生大量不溶性颗粒,增加了输液反应的发生,宜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4]。

4 抗生素的联用

儿科处方使用比较常见的是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合用,前者能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使细菌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对繁殖期旺盛的细菌具有杀灭作用;后者作用于细菌50 s核糖体亚单位,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为快速抑菌剂,可使迅速繁殖旺盛的细菌成为静止状态,不利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发挥疗效,从而减弱其作用,故上述药物不宜合用,如需合用宜先用青霉素3 h后再用后类药物,并且要有联合用药的适应证,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等,联合用药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增加等。

5 给药次数和浓度不合理

抽查发现门诊处方给药次数不合理所占比例较高,特别β-内酰胺类的静脉用药,门诊患儿多数采用一次给药,该类大多数药物半衰期较短,属时间依赖型,且无抗菌后遗效应,体内杀菌效力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要求一个给药间隔内超过MIC的时间必须大于46%~50%,才能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此类药物宜将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门诊处方中有些阿奇霉素的用法也不合理。有些处方只写一日几次,一次几片,根据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其正确用法为一日1次,吃3 d后停用,长时间服用会造成体内蓄积而发生不良反应,且给患儿家长增加经济负担。给药浓度不合理的现象,门诊和住院处方基本相同。一般氯化钾注射液静脉浓度为<0.34%,而>0.34%(g/ml)浓度时,患儿会感到注射部位疼痛不适,但抽查处方发现临床医师有时会忽视这个浓度;还有红霉素选用生理盐水配制浓度的问题,因红霉素与生理盐水或其他无机盐类配伍,会发生沉淀生成不溶性结晶,正确用法是将红霉素用注射用水(pH值为5.0~7.0)溶解成5%的溶液,再加入5%葡萄糖中,使配得溶液pH值为6.4~7.5方可静滴。总之,临床医师应根据患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间隔时间,尽量延长给药时间,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儿的服药依从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5]。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功能和肾功能都尚未健全,临床用药必须慎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为保证患儿用药合理有效,药剂人员应担当起责任,运用专业知识严格审核处方,让每一位患儿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最经济的药物利用。

[1]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医医学出版社,2004:48-49.

[2]金智敏.健康宣教对减少儿童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干预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药,2008,10(5):625.

[3]吴学新,王晓燕.儿科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儿科药学,2001,7(1):31.

[4]王妙菊,马天澜,郭坤霞.我院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4(7):120-121.

[5]朱素英,柳伟.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10):1136-1137.

猜你喜欢

溶媒不合理处方
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风险防控管理
新癀片外用制剂镇痛模型的溶媒筛选及研究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人间处方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处方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广西产黄杞叶不同溶媒提取物中二氢黄酮醇的定量分析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