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型微创培训提升整体治疗水平解放军总医院面向全国推出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高级课程
2010-02-17凌寒
文/本刊记者 凌寒
加强新型微创培训提升整体治疗水平解放军总医院面向全国推出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高级课程
文/本刊记者 凌寒
“加强腔内血管外科医生的学术和技术交流,缩小不同城市、不同规模医院以及中西部地区医疗机构在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上的技术差距,是促进我国主动脉腔内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高级课程培训班开课仪式上,我国知名血管外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郭伟教授强调说。
我国主动脉疾病发病形势严峻
主动脉疾病主要指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主动脉疾病发病趋势日益严峻。据郭伟教授透露,目前我国约有40万例主动脉瘤患者,按现有病人量和每年得到治疗的病例来看,只有不足1‰的患者得到了治疗。很多患者在瘤体破裂前并无症状,而一旦瘤体破裂,24小时生存率仅为50%,6天后生存率为30%。另外,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已达到每万人中发病5~10例,并以每年14/百万~30/百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疾病危害巨大,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为36%~72%,1周内死亡率为62%~91%,1~2个月内死亡率为71%,3个月内死亡率为89%,6个月内死亡率为91%,9年内死亡率超过96%。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开放性手术,然而,巨创开腹或开胸手术造成的主动脉血流阻断、内脏或脊髓缺血打击、人造血管吻合口渗血以及术后切口并发症等,使手术风险较大。据统计,对于伴随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手术死亡率高达60%。
新型微创腔内治疗技术兴起,临床推广步伐亟待加快
1991年,Parodi首次开创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使主动脉瘤和夹层的治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我国医学工作者相继开展了这项工作,并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结下了丰硕的成果,使我国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治疗数量和领先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腔内治疗方式仅需通过一个大腿根部3cm长的小切口,在血管造影透视技术下,将装有移植物(支架-人工血管复合体)的导管由股动脉导入,到达病变主动脉部位后,将移植物从导管内释放,撑开固定于病变两端的相对正常主动脉内壁,即可将病变主动脉(动脉瘤或者夹层裂口)完全封闭,血流从移植物腔内流过,而动脉瘤或者夹层假腔和薄弱的血管壁被隔离于高速、高压的主动脉血流之外不受冲击,避免了动脉瘤和夹层破裂的发生。移植物以外的瘤腔或者假腔内的血液将逐渐血栓化,最终动脉瘤或者夹层萎缩,主动脉破裂风险被解除。
近年来,国内各地开展腔内技术的医疗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及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以及腔内血管外科在国内尚属新兴专业,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血管腔内技术培训制度,缺乏规范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培训,导致不同地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鉴于这些现状,迫切需要建立技术规范和专业化培训机制。
开创腔内治疗技术教育新模式
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的单位之一,在长期的临床诊疗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了规范化操作对患者治疗的重要性,并取得了多项突破与成就。1996年,该科室规划实施了“国产带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动物实验研究”;1997年,临床应用Vanguard腔内治疗AAA取得成功;1998年,完成首例胸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和胸腹主动脉瘤的杂交手术。同时,他们还一直关注并致力于推动血管腔内技术的培训工作。
据了解,美敦力大学是美敦力公司成立的一家专注于医疗教育、医疗政策研讨和医疗管理培训的企业大学。进入中国11年来,美敦力大学坚持“普及创新医疗教育,推广优效疾病管理”的理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从事医疗教育和医疗管理培训。
据郭伟教授介绍,此次解放军总医院面向全国推出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高级课程依托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的专家队伍及专业化技术平台,借助美敦力大学的培训管理经验和国际资源,针对学员类型为已从事过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并有一定经验积累的中级以上职称医生,培训班人数控制在15人以内,课程时间安排为两天。该课程采取讲座、手术演示、模拟器训练和病例讨论四种形式相交叉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参与的医生能从技术讲解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解读中领悟技术发展的走向和临床思维的脉络;从现场手术直播中学习讨论方案制订和手术技巧;从模拟训练中理解和规范技术操作;从特殊的病例讨论中历练临床思维与创新思路。郭伟教授还表示,该课程今后至少每年举办两期,并将严格确保课程质量和效果;同时他希望由此为国内更多血管外科医生搭建一个互动学习的平台,以加快我国腔内技术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