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2010-02-17赖以柱蒋常香余文玉
□赖以柱 蒋常香 余文玉
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赖以柱 蒋常香 余文玉
重视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和谐发展的一个维度。本文深入分析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试图阐述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基本对策。
多元文化;思想道德教育;挑战;对策
当代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时期,道德教育正面临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转型、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及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变化和德育工作现有内容方法的不适应等诸多新的新形势,所有这些都给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带来了来自诸多方面的冲击。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时代需要。
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多元文化背景
(一)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里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在经济上,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深入地卷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政治上,多极化和一极化的斗争日趋尖锐,霸权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在文化上,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价值观的冲突也愈益明显。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大学生平等、参与、求实的思想道德观念进一步增强。但是,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出现的官僚主义、以权代法、以权谋私等现象,影响了良好的了社会风气,而且高职学生年龄普遍偏低,对社会的认识有一定偏差,就构成了对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因素[1]。
(二)经济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既有可能形成国际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方式越来越普遍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高职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之一,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使一些人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2]。
(三)网络信息的多样化
信息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渠道多、信息内容庞杂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它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四个方面[3]:
1.信息量的扩大。使高职学生思想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由于信息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还使学生无所适从,在选择中出现苦闷与彷徨,更有甚者还使部分学生吸收了错误的思想道德信息,形成了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最终把学生引入了思想道德发展的误区,这种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信息渠道的增多。由于信息渠道多,有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之分,如果不同信息渠道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还好办,如果不同信息渠道传递的信息相左或者是矛盾的,这时候就容易使学生思想混乱,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有时不愿听取正规渠道的信息,而喜欢听取非正规渠道的信息,显然回避或阻止都是无济于事的,积极回应才是良策。
3.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快,学校或家长没法对信息过滤,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有可能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容易导致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中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4.信息内容庞杂。信息内容庞杂容易使学生对有关信息兼收并蓄,良荞不分,更有甚者是大量吸收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消极的思想道德信息,当学生缺乏判断能力、认识能力时更容易走进误区。
(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公众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类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等热点问题,实现了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同时,科技的普及公众化也容易产生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却不一定提高,相反,可能是人欲横流、物欲横流,造成道德沦丧、犯罪高技术化,如计算机犯罪己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等等。因此,科技进步需要道德约束,更需要塑造对于人类有更高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的青年一代。
(五)市场经济的利益多元化
随着经济发展、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也推动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利益的原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但是利益的驱动也产生了诸如道德失范、个人主义滋长、腐败现象蔓延等负面效应。经济地位的差别,往往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要求和欲望也往往不尽一致。因此,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寻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制止个人主义的膨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是高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构建平台,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体制
首先,要把思想道德教学内容、形式和当前形势紧密联系起来。目前的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在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注意的比较多,但在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实践性方面结合的很不够。学生处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有个性追求,兴趣广泛,情感强烈,生动而富有活力,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还像过去一样,习惯于灌输说教的老一套,就必然不能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预期的效应。
其次,要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应在管理中融入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以及对正确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引导的机制。教书是育人,管理也是育人。在制定和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更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4]。
此外,学校管理工作者要进一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形成各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课程建设等,构建全员育人的格局,效果自然就显著。
(二)确立主体,发挥道德楷模的激励引导功能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操陶冶法及品德评价法等。尽管这些方法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通过肯定某些道德价值或否定某些道德价值,具有一定的道德规则和思想内化,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
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大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学生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是加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可以效仿的榜样。同时,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选择典型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避免使人产生“老调重弹”的厌倦心理。
(三)育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校风和学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思想行为作风和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是一个学校的“性格”,能对学生产生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育人为目的,开展多样性、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让学生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达到育人目的。在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聘请有影响的专家、教授为学生开设文、史、哲、经、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系列讲座,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生动、情趣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育人为主线贯彻始终[5]。
当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工作者还要学会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将有关思想教育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将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规范、法治规范以及其他的正确思想融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处处渗透的效果。
(四)学以致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力度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会做人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道德教育有为社会培育适应性人才,因此学校要努力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从而发挥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功能,让他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高职学生关注的热点,不回避社会问题和矛盾,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看待社会现实问题,使他们在比较中提高鉴别能力;要敏锐捕捉参与社会实践后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进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可通过校企联合、团体素质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走到生产、科研和生活的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杨明.当前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2]汪振野,陈利.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J].辽宁高职学院,2008(01).
[3]彭小兰,刘尚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4]余少绚,洪仰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党史文苑,2006(6).
[5]王德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责任编辑 王国光
赖以柱(1971-),男,福建永安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蒋常香(1979-),女,江西南康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余文玉(1965-),女,江西教育学院教师。
G711
A
1001-7518(2010)18-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