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二年制数控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0-02-17□赵杰姜芳
□赵 杰 姜 芳
高职二年制数控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赵 杰 姜 芳
为适应全国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贯彻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宗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对数控专业2年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其改革思路和方法得到了社会认可和好评,实现了企业、学生和学校的三方共赢。该成果获辽宁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技能人才;数控技术;工学结合;教学计划
一、项目的意义
2004年以前,辽宁省高职教育学制都是实行三年制(除中专升高职以外),这对于紧缺人才行业来说,培养周期过长,人才培养的速度跟不上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而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为了适应全国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贯彻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宗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则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优化教育结构,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在中专升高职机电专业2年制成功申办和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对数控专业2年制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一条更好地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教育改革之路。
二、项目的设计
对数控2年制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定位,打破了原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综合改革。通过4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改革实践,形成科学合理的、特色鲜明的、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2年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即: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1.5+ 0.5模式的教育计划。
三、项目的实施
我院数控2年制专业是从2004年开始招生,我们的改革研究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至今已历时4年,招生5届(212人),毕业3届(165人)。现就此过程中采取的办法和取得的成果,分述如下:
(一)专业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完善
首先,我们对抚顺、沈阳、大连等相关企业现有数控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进行了调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座谈,确定数控专业岗位(群)的岗位能力,编制能力项框图。然后以此为依据,以“‘工学结合’思想为指导,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制定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2年制人才培养方案(教育计划)。随着2004级毕业生离校上岗,从200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对数控2年制的教育计划进行优化,至今已经三易其稿,构建了以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主线的柔性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19门,选修课4门。
1.课程体系优化重组[1]。一是打破原有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改“全”为“专”。为适应学制变短,体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育特色,我们对一些课程做了整合。但整合不等于简单的知识叠加,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注意了知识的衔接,并以 “必须、够用”为原则。比如《机电传动控制技术》是由《机床电气控制》和《PLC应用》等课程整合而成。学习完该课程,电气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已基本具备。因为在现代数控技术领域的工作中,电控一般也只是深入到PLC级,很少用到程序开发或芯片级的应用。因此原“汇编语言”、“微机接口”等课程的内容没有整合进来,也没有另外开设这些课程。
二是打破课程界限,以岗位能力项目为单位,组织专业课教学。在专业技能培养上,我们注意利用实际项目,开展“工学结合”式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例如,我们在利用校级科研立项制造手电筒冷冲压复合模具时,让数控2年制学生全程参与进来,把冷冲压复合模具设计、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线切割机床操作等多个岗位能力项目进行有效串联,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是注意知识体系的次序性、连贯性,不拘泥于形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各类知识讲座、参观工厂、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
四是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习效率,减学制不减能力。现在我们实行的1.5+0.5的教育模式(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1.5年,顶岗实践0.5年),经过科学地规划整理,现在的教育计划能够保证学生在前3个学期就能学完全部理论课程,最后一个学期进行顶岗实践。
2.实践环节的改革。重点加强了专业能力训练,增设了顶岗实训等有效的实践环节。例如,取消《计算机操作实训》(该实训培养的能力可在后续教学中逐渐形成),将学时加入到 “数控机床操作实训”上;实验中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数量;顶岗实训的安排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实训内容和地点,有利于“工学结合”的落实。
3.改革考试方法,重在能力考核。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我们“因课施考”,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实时学习姿态和现场操作应变能力,如口试、大作业、课程答辩等。第3学期针对课程特点将集中考试改革为平时考核,取消了考试周,全部实行以现场操作来代替过去的考试方法,这样既考能力也考知识点,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同时,多出的时间还可用于实践教学,充实了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缓解了实践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
其次,小学生还是很小的孩子,及其需要关爱,所以老师要爱护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用心的关心他们。山区农村孩子处在农村家庭中,父母本身文化水平较低,在他们眼中让孩子吃饱,供孩子读书就足够了,但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关爱,所以作为教师,要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用心关爱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主动的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二)理论教学改革[2]
我们先后对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 CAM》等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等综合改革,并组织编写了相关教材、校内讲义、实验指导书等。
1.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技能,我们确立了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着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原则。把《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这门课程拆分为四个教学模块:即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数控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学生分组轮换进行实践,既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的改革。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分段学习:第一阶段:基础技能训练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编程,刀具选择与使用,机床的操作、单一项目零件的训练加工;第二阶段:综合技能训练阶段。着重进行复合作业训练,强调加工工艺制定能力,并培养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第三阶段:强化训练阶段。进行中、高级工综合课题的模拟训练与考核,结束后,考取数控操作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学生感受更直观;采用VNUC仿真软件授课,学生人手一机,操作方法及技巧掌握更牢固;理论实践相结合,边讲边练。
4.考试方法的改革。采用了单元考核,综合评定的方法,即每完成一部分理论和实际操作后,就进行一次考核;学完三个部分后,再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学生最后的成绩以各次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三)实训基地建设
我们以2005年省教育厅140万元、学院配套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开始了数控2年制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1.校内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校内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教室与车间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软件与硬件合一;教师与技师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校内数控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强化操作技能训练,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2.校外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我院已与沈阳机床集团、大连机床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抚顺煤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这些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实践教学软环境建设。引进了具有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的技师做指导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践教学,同时派出青年教师到沈飞等企业长期学习锻炼,以培养教师的“双师”本领,编制了项目导学实训指导书等教学文件。
(四)教材建设
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和学校实际编写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规划教材。近年来,课题组成员编写了 《机械制造技术》、《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单片机技术与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CAD/CAM》等5部教材。此外,还编写了校内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补充教材《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补充教材SIEMENS系统》、《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补充教材FANUC系统》、和《CAD/CAM补充讲义CAXA制造工程师》。
(五)精品课建设
以精品课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整体课程建设。现有院级精品课《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门,省级精品课《电工电子技术》和《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2门。
(六)产学研工作
产学研工作这几年取得了较大突破,课题组成员主持了3项省市级科研立项、7项省级教研立项、发表11篇中文和科技核心期刊论文,极大地鼓舞了教师参与产学研的信心和热情。
(七)双证书制度建设
目前,抚顺市劳动局在我院设有第八职业技能鉴定所,为数控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等服务,学生考证通过率和高级工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数控2年制专业学生有19人获高级工证书、20人获中级工证书,获取证书率达到100%。
(八)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以省级教学团队“机电技术教学团队”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2005年以来,为了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引进高级职称且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1名;共选派5名青年教师去华中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进修;共有3名教师分别在沈阳农业大学和东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计划选拔1至2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几年来共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3名做兼职教师。通过4年建设,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师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覆盖了数控专业所有专业课教学。
四、成效[3]
(一)我们在数控2年制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贯彻“1234”工程,探索出了一套适合短学制、高技能、快就业的高职教学体系。即坚持以1个目标(就业)为导向;以2种证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为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3方面内涵的有机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以4项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实验、设计、操作、维护)。
(二)数控专业隶属于机电一体化教研室,“机电技术教学团队”覆盖了数控专业所有的专业课教学。因此,“机电技术教学团队”建设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并先后将其建设成为校级和省级教学团队。
(三)精品课建设成绩显著。现有院级精品课《模具设计与制造》和《单片机应用技术》2门,省级精品课《电工电子技术》和《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2门。特别是《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中加入20%的现场教学,并把机电轴、端盖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加入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得到加强。
(四)形成了“以规划教材为主,以校内讲义为辅”的多层次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体系。
(五)建立了功能齐备的CNC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学生实践、实验和设计的需要,而且为社会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为数控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等服务。
(六)学生参加辽宁省数控大赛获得佳绩。2007年在辽宁省劳动厅举办的辽宁省第三届数控大赛中,学生组获数控铣第10名、加工中心第5名、数控车床第7名和第8名。
(七)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令人满意。2007年和2008年学生对口就业率分别达到90%和93%。
(八)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和2008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率分别达到81%和82%。
(九)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应用情况:一是数控专业2年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其它兄弟单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其中,鞍山科技大学高职院表示了极大兴趣,多次派人前来学习、交流和调研,并在他们的教育计划中予以了借鉴。二是适合数控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被许多高职院校使用。三是精品课建设成果得到推广,并实现资源共享。四是校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科研成果应用效益显著。如:电机制造CAPP系统项目,为抚顺煤矿电机厂年增收230万元,为沈阳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年增收200万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高职数控2年制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和方法的一次很好的尝试,是得到社会认可和好评的,它能够做到企业、学生和学校的三方共赢。
[1]都本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1.
[2]职教发展必由之路.沈阳:辽宁省教育厅,200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辽宁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4.
责任编辑 殷新红
赵杰(1957-),男,辽宁辽阳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姜芳(1976-),女,辽宁锦州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课题项目: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两年制高职数控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编号:职教27-46),课题主持人:赵杰。
G712
B
1001-7518(2010)18-0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