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
2010-02-17余庆年施国庆
余庆年 施国庆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95)
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
余庆年 施国庆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95)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变化会议召开,再次引发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环境、气候变化引起的人类迁移活动近年来逐步为人们所重视,但我国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方向的专项研究还相对较少。在回顾国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该领域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做了梳理。除了对环境、气候变化移民概念和分类的讨论外,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全球、国家或是地区层面上对迁移人口数量的估算,回答环境、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影响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二是探析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导致人口迁移的机理研究方面。三是对相关政策响应的研究,比如如何应对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挑战、在国际和国家层面应如何制定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的人口迁移管理政策等。通过介绍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方向现有国际研究趋势,揭示现存研究难点,展望未来研究前景,本文试图对我国开展该方向的研究有所启示。
环境;气候变化;人口迁移;移民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召开,再次引发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作为研究气候变化的一个分支,近年来环境、气候变化移民方向也逐渐开始受到官方、学术界和民间的重视。1990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其发布的第一次评价报告中就指出“气候变化的最严重影响可能是产生数百万计的移民”(IPCC,1990)[1]。牛津大学国际知名环境学家Myers也警告说“环境难民(environmental refugees)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类危机之一”[2]。国际上对环境、气候变化引致人口迁移的关注始自80年代,但对其研究的升温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在国内专门进行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的研究也相对比较少,本文试图对国际学界相关研究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做些梳理,介绍该方向现在的国际研究趋势,揭示其现存研究难点,并展望未来研究前景,试图对我国开展该方向的研究有所启示。
1 环境、气候变化移民
国际上对因环境、气候变化产生的移民的术语和定义现在还不统一。有多种用词,比如environmental refugees,climate refugees,environmental migrants,forced climate migrants等等。
开始使用的比较多的是“环境难民(environmental refugees)”这个术语,它首次出现在1985年联合国环境项目的一份报告上,此后被政界和学术界广泛使用[3]。该术语的倡导使用者认为使用“难民”这个词意味着人们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需要寻求庇护,而使用其他任何词都不足以表达受影响人群处境的严重性。
但广泛的使用“难民(refugee)”这个术语导致了一定的困惑。有学者认为在现有国际法律框架下使用“难民”这个词并不合适。联合国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中对难民(refugee)的权威定义是指那些“现居住在原籍国或惯常居住国之外的地方;因种族、宗教、国籍、隶属于某一特定社会集团或政见关系,有确凿理由害怕遭到迫害;不能,或者因为惧怕迫害而不愿,接受原居留国的保护,或返回到原居留国”的人群。首先,这个定义里明显没有包括环境因素,那么在为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受影响人群主张保护和权利的时候,因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所导致的问题就不可避免。第二,现实中大多数环境恶化引致的人口迁移在本国境内发生,如果严格按照该难民定义,仅仅限于那些穿越国界的国际人口迁移,则会严重低估环境、气候变化带来的人口迁移难题。第三,该难民定义还暗含着难民在迫害结束后仍有返回原居地的权利,但象海平面上升引起的迁移人口可能再也回不去了。第四,将现有的难民定义扩大到受环境气候变化影响的人群将会降低和减弱现有对受政治迫害难民的国际关心和援助[4-6]。
尽管有学者建议考虑到环境气候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的严重性,应该修改现有难民的定义,将环境气候因素包括进去。但另有不少学者持反对意见,比如有学者认为把环境难民和灾害受害者或灾害难民(disaster victim and refugee)混为一谈可能会削弱真正需要获得帮助和保护的难民;也有学者争辩说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环境因素只是其中一种,过于强调环境因素可能会掩盖政府应尽的政治责任。考虑到概念更改可能会带来混淆政治难民和非政治难民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对现有国际法律框架下难民的保护,尽管意识到环境气候因素对人口迁移的重要作用,联合国难民署(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在官方修订难民概念上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另外在实践中,国际社会实际对任何扩大化难民的内涵持相当大的抵触。发达国家担心他们需要对环境难民提供和现在对政治难民一样的援助,没有国家愿意开这个先例[4-6]。
近年来更为中立的术语开始逐渐被采用,比如生态移民(ecological migrants)。其内涵也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扩充,比如从早期的关注土壤退化扩大到现在包含发展项目(比如三峡项目)、工业事故导致的人口迁移。EIPM(EnvironmentallyInducedPopulationMovements),EDP(Environmentally displaced person),气候移民(climate migrants)等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们被用来泛指那些环境、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不一定是充要作用)而引致的人口迁移。Lonergan[7]列出了五组环境-人口迁移推动因素:①自然灾害;②包含环境变化的发展项目;③渐进性环境变化;④工业事故;⑤冲突或社会动荡导致的环境变化。其中①和③和气候变化更为关联。
国际移民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对环境移民(environmental migrants)给出的定义为:“那些主要因为突然或者渐进性环境变化而在生活条件和生存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群,他们被迫或自愿选择暂时性或永久性地离开他们的家园,或者是在本国或者是去国外。”这个概念包括了环境变化类型、人口迁移方式、人口迁移目的地等多方面,因其内容涵盖较为全面得到了国际上比较广泛的接受。在环境、气候变化移民的术语和定义界定上,IOM的建议是应采取整体分析和人道主义导向的原则,应更关注移民而不是过分拘泥于界定正式或合法的移民范畴[8]。
2 环境、气候变化引致人口迁移的分类
因环境和气候变化导致的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
根据环境和气候变化对迁移人口作用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环境诱致型、环境强迫型移民和严重影响型的环境难民。环境诱致型移民是指那些担心将来环境恶化会影响生计而选择提前进行迁移的人群(尽管环境恶化并不一定会持续,有可能会因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而得到改善)。环境强迫型移民是那些已经遭受了损失,为了避免更坏后果而迁移的人群。环境难民是指受自然灾害袭击的移民,他们不仅是生计受到严重影响,连生命都受到威胁[9]。
从时间维度看,分为两种,一种是暂时性的人口迁移,即家庭部分(特别是劳动力)或全部成员短期外出谋生,但最终仍然回到原居住地。它可以表现为短期的,也可以表现为季节性的或周期性的,比如湄公河的居民在洪灾易发季节里,习惯于向城市地区进行劳动力迁移以获得传统农业以外的收入来维持生计[10]。另一种是永久性的人口迁移,即迁出后再也不返回原居住地。
从规模来看,环境气候引致的人口迁移有个体的、家庭的和大规模之分。前两者的影响比较小,而后者往往因自然灾害引起,社会经济影响较大。
按人口迁移的意愿程度,分为非自愿的/被迫的和自愿的人口迁移。这两者有时区别比较明显,有时难以区分。比如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像马尔代夫等岛国将被淹没,其居民必须搬迁,这是被迫和非自愿的。但是在海平面上升还远没有足以影响到岛国淹没时,有些居民便早早向新西兰等国外申请移民,这又体现相当程度的自愿性。
从主导因素来看,有政府主导的和家庭或社区自发的。很多国家会采取措施鼓励或要求迁移人口以减轻脆弱地区的环境压力,比如越南政府的“living with floods”策略就综合了人口迁移、安置、生计方式转变等多种方
式[11]。
从迁移目的地来看,分国家内部和国际的人口迁移。其中前者又分为当地和区域间人口迁移。当地人口迁移可能仅仅是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而区域间人口迁移可能有相当大的跨度,比如从我国西部的生态脆弱区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则跨度更大,象因旱灾加剧墨西哥居民向美国或加拿大移民,因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居民向新西兰移民等等。
从人口迁移目的地的远近程度来看,短距离的和长距离的,这个和迁移目的地是紧密相关的。
3 当前研究的主要热点和难点问题
除对环境、气候变化移民概念的讨论外,当前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全球、国家或是地区层面上对迁移人口数量的估算,回答环境、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影响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二是探析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导致人口迁移的机理研究方面。三是对相关政策响应的研究,比如如何应对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挑战,国际和国家层面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的人口迁移管理政策和实践研究,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比如环境、气候变化引致人口迁移和发展。
3.1 对气候变化引起迁移人口数量的估计
多项研究在对环境、气候变化引致的人口迁移的数量估算、时间尺度、分布和原因解释方面的差距较大。90年代中期报道的数据是2 500万人将因为严重环境恶化(污染、土地退化、干旱和自然灾害)被迫离开家园,成为环境难民。2001年的世界灾害报告(World Disaster Report)也重复了这一估计数字。2005年10月联合国大学人类与环境研究所的报告将此数量翻倍,警告说到2010年将有5千万环境难民。被IPCC权威认可和最广为引用的人口迁移预测数据来自牛津大学Myers教授,他在1997年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2亿人因为环境原因而迁移[4]。2007年Christian Aid预计到2050年近10亿人将永久迁移,其中2.5亿是由于干旱、洪水和飓风等气候原因引致,6.45亿源自大坝和其他发展项目。另外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到2060年仅仅非洲地区就会产生5亿环境难民[12]。
一般认为对人口迁移数量的预测结果不够准确,就连Myers教授自己也承认虽然基于最可信的数据,他的估算仍然只是一个大胆的推断,而不是精确预测。虽然气候变化会影响人口迁移这个论断已经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更多地表现为定性的说明,很难通过建立气候—人口迁移模型对迁移人口的数量和所受的影响做出准确的科学预测和说明,而且现有的估算多为全球、地区或国家层面的,较少具体到国内或地方层面。
预测的困难在于:①数据缺乏。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缺乏人口流动的基底数据,特别是国内人口迁移、暂时性人口迁移、周期性人口迁移等数据,更不用说那些无规律的人口迁移。一般人口数据只能表示出总的人口增长,而不会体现出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而导致的迁移。②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迁移的决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因果关系复杂,要单独剥离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比较困难。而且,人口迁移反过来又会对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作用,这加剧了分析的复杂性。③建模的差距。气候变化模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对迁移人口的估算结果难以使人信服。同时基于多因素的作用,气候变化或环境灾害并不会必然导致人口迁移,这给建模带来了一定困难。另外,很多研究者意识到即使将来气候灾害更多更频繁,各国政府或各类民间组织也会采取各类保护措施来减少迁移的需要[3-4,9]。
3.2 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2.1 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机理
环境和人口迁移之间相互作用,而气候变化加剧了环境恶化,增加了环境和人口迁移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产、生活和生存等方面。
生计依赖于生态系统(比如农业、牧业、渔业)的人群往往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根据IPCC的报告,强降水事件在多数地区发生频率的增加,导致洪涝风险加大,农作物受损,土壤侵蚀、土壤浸透无法耕种;而受干旱影响地区的增加,导致更大范围的缺水压力,同时导致土地退化,农作物生产力下降产量减少,牲畜死亡增加等[13]。相应地,农民收入减少,难以维持家庭生活。在环境状况短期无法改观的情况下,农民不得不搬迁到别地重新耕种,或家庭成员需要外出寻找工作机会以增加收入来源。EACH-FOR的调查研究表明如果环境是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多数是因为环境变化使得个人或是家庭难以维持生计,迁移成为必须的选择[11]。
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的作用也可以影响迁移的决策。强热带气旋互动增强使得某些脆弱地区更易遭受洪水和风暴的影响,人居环境、私人财产、商业、运输、城乡基础设施等都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干旱的加剧也会造成人居环境、工业和社会水短缺的风险增大[13]。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将诱发居民的迁移活动,他们将试图搬迁到更好更适宜居住的地区。
气候变化对居民生命的威胁更足以导致关于迁移的决定。由极高海平面所引发的事件增多导致洪水致死、致伤的风险增大[13]。低洼地区或岛国的居民自发或者由政府主导的人口迁移活动是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适应措施。
3.2.2 不同气候变化表现会产生不同的人口迁移
气候变化表现一般分为极端性的,比如洪灾、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和渐进性的,比如沙漠化、土壤退化、海平面上升等。不管是极端性的还是渐进性的,都可能导致人口迁移。2008年5月缅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受到突如其来的Nargis龙卷风的袭击,严重影响了240万人口并导致了80万人迁移。而渐进性的沙漠化影响着墨西哥的干旱地区,导致该地区每年产生60万-70万人迁移[8]。
但不同的气候变化类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人口迁移方式。据IPCC2007年报告到21世纪末因气候变暖造成的三个后果将是导致人口迁移的最具威胁力的原因,它们分别是因温度升高蒸发作用加剧而导致的热带飓风强度增长和暴雨及洪水的频率增加;土壤湿润度减少引致干旱的加剧;冰层融化水体膨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前者是极端性事件,而后两者是渐进性的。
飓风、暴雨和洪水经常会破坏房屋、村庄、农场和当地商业,对居民影响较大。但因其突发和短暂的特点,国际上一般认为其影响往往是短期的和区域性的,在导致长期和长距离的人口迁移方面的作用有限。但也有经验研究表明这些灾害常会导致突然的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而且很多人不会返迁。比如2005年8月美国的Katrina飓风导致约150万人迁移,其中约30万再也没返迁[8]。迁移活动和返迁情况可能和当地贫困状况有关,不少经验研究表明在一些贫困国家,受灾者没有能力进行迁移,即使迁移的人群也会很快返迁灾区重建家园[3]。
渐进性的气候变化表现在其早期和中期阶段时常常导致暂时性的迁移。比如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塞内加尔的T ambacounda区域,因为土壤退化该区域90%的30-60岁的男性一生中至少一次外出谋生。当渐进性的环境恶化到了后期阶段问题变得严重时,永久性的迁移往往不可避免。巴西东北部的Sertao地区多次受到干旱威胁,对当地的农民和中小生产者影响颇大,难以生存的环境导致他们必须迁移。据统计在1970-2005年之间巴西境内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约600万人中的大多数都来自该地区[8]。另外有很多知名的案例说明干旱和沙漠化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特别是在非洲(萨赫勒、埃塞俄比亚)、南美(巴西、阿根廷)、中东(叙利亚、伊朗)、亚洲中部和南部[3]。
国际上对海平面上升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般没有什么争论,和风暴及干旱相比较,海平面上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逆的,这使得迁移几乎成为受影响人群最终的选择。
另外,渐进性气候变化导致的人口迁移大部分是在国内迁移。部分居民流向更易耕种的区域或者更可渔的海岸地区,部分居民流向主要城市,像首都、省会城市等。当然也有部分国际人口迁移,如萨尔瓦多的居民因去森林化而向美国和墨西哥移民[9],但总的来讲,因为费用相对高昂,许多生态脆弱区的居民往往负担不起国际迁移而更多选择国内迁移。Findley对80年代马里(Mali)人口迁移的观察结果证实因为缺乏旅费受旱灾影响的人群没法选择国际移民的方式[14]。
3.2.3 其他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国际上对气候因素引致人口迁移的直接关联性和其重要程度有一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的讨论有可能夸大了气候因素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martya Sen就认为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环境因素导致饥荒和人口迁移。Henry等人针对布基纳法索省间人口迁移的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对人口迁移的作用只有5%,而干旱仅仅有0.8%的作用[9]。实际在人口迁移事件的背后,有可能更多是非气候因素在起驱动作用①比如上文提到的美国飓风,尽管它常被用来说明因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增加而对人类造成负面影响的典型例子,实际上飓风并不仅仅是一个气象事件。它同时反映的是地方灾害规划的缺乏、城市防洪堤长期缺乏资金维护、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湿地系统的破坏。Brown认为简单地将之标以一个“气候变化事件”,会过于简化它的原因、作用和影响[4]。,比如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也可能是相互作用的。
经济因素,比如财力、迁移和安置的花费、迁移目的地的工作机会等。对于个人或家庭而言,贫富情况决定了其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进行迁移。美国30年代的沙尘暴案例表明那些外迁的人口都是有一定社会或经济资本的人群,他们或者在迁出目的地有亲戚朋友接纳帮扶;或者自己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迁移。西非萨赫勒的人口迁移调查也表明,在长期遭受干旱的地区人们往往采取短暂性迁移的方式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在农作物收获后,年轻人被家庭送出去寻找工作,而他们迁移的距离取决于家庭的经济能力(比如当年是否取得了丰收)。当经济能力足够支付旅费时,年轻人可能被送到欧洲去找工作。相反在收成比较差的年份,年轻人则多在当地城市寻求工作[4]。
社会文化因素,比如家庭组成,年龄,教育水平,有助于迁移和安置的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社会活动能力、社会制度如土地产权,在迁移问题上的传统认知和风俗习惯等等[9]。30年代美国沙尘暴案例表明佃农较之土地所有者更倾向于迁移,因为他们没有祖传的土地产权也没有土地经济上的牵绊。而迁移目的地的选择也更倾向于使用已存在的路径或社会支持网络,在有家庭成员或亲戚熟人的地方,能够比较容易地安顿下来并找到工作。
政治因素,政府主导的力量不可忽视,政府治理及其相关政策也是关键的变量。不少国家的政府为了应对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采取强迫手段或出台政策鼓励迁移活动。比如中国内蒙古地区,当地政府大规模地开展生态移民活动,将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的居民迁出以减轻草场压力,阻止草原持续沙化问题。
3.3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对原居住地来说,暂时性或永久性人口迁移都可能带来正面影响。外迁可以减轻人口对当地环境的压力,减慢环境恶化的速度,也有助于环境的恢复。暂时性外出打工者寄回家的汇款不仅可以贴补家庭日常开销,也可以原来转向非农业活动,减轻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还可以被留守的家庭和社区投资用于修缮灌溉系统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原来的农业种植或养殖方法,从而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暂时性外出打工者返回家乡时所带回来的新知识,比如环境保护、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技术等,也能有效阻止环境的恶化和有助于环境恢复。以泰国东北部为例,返乡的人口运用他们在别处获得的经验、知识和资金等改变种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该干旱地区因为此前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而导致的环境恶化。而移居国外的侨民对家乡的援助,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经济、技术和人力的援助将有利于灾区的恢复和重建,比如2004年印度洋Tsunami发生后有医护、律师、管理等专业技能的侨民返乡援助[9]。对原居住地的负面影响可能在于造成人才和资金的流失以及相应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阻碍[4]。如前所述,移不起的往往是贫困且没有足够社会网络支持的底层人群,移得起的往往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社会活动能力和一定的财力。另外,人口的大量外迁也容易造成当地商业的萎缩[9]。
对人口迁移的目的地而言,在容纳迁移人口的农村地区,新进的人口会增大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而更多的人口可能流向城市地区寻求生存机会,这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但负面影响是,当大规模的人口涌入城市时,快速城市化往往伴随贫民窟的扩大,城市管理暴露出严重不足,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城市规划等等的缺乏。特别是在迁移人口集中的营地或临时避难所环境压力比较大,环境恶化的后果也比较明显。比如过度开采地下水和森林砍伐,因为大量迁移人口集中地收集木头作为做饭的燃料或用于牲畜喂养[4,9]。
另外,即使是政府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主导的人口迁移项目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致新的环境、社会、经济方面的难题。比如莫桑比克政府组织的人口迁移项目试图将洪灾影响流域的农民或渔民从河岸两边的肥沃土地迁到较高地势偏干旱的地区,但因此很多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只能等待政府救济或国际援助。不少人周期性返回到原地重新耕种,试图恢复生计[10]。
3.4 相关政策响应
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新态势,各国政府应该如何制定相关政策应对人口迁移的挑战,并尽可能减少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总的来说,各国政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及相应做法。早先的看法是迁移是当地居民没办法适应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的一种失败表现[4,11]。面对环境、气候变化恶化所引起的社区脆弱,政府应采取种种适应措施减少或阻止社区居民迁移的趋势。在这种思想下,政府多支持“稳在当地(community stabilization)”。学者们建议或实际中已开展的做法有:提供直接补贴,比如中国退耕还林策略中对上游农民的直补;项目支持,如开展扶贫、环境治理等项目,通过提供新技术、推广新种养模式,增强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堤坝等的兴建和修复)等措施提高社区和家庭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能力。国际组织如IOM也已经在人口迁移高压力地区施行了不少人口稳定的项目,目的在于增强那些受到环境恶化影响的社区和人群的适应能力[9]。
另一种看法是也应该将人口迁移看成是气候变化适应机制的一种[8-10,15]。正如在前面影响部分所述,对受影响人群来说,离开环境恶化和农业不可持续地区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减缓当地环境压力的应对措施。这时的政策响应是加强治理、尽力减少人口迁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特别是面对大规模人口迁移的时候;也可出台政策鼓励人口迁移或主导开展人口迁移项目,比如莫桑比克的洪水移民项目和中国内蒙古的生态移民项目,这方面的研究重点多放在监督和评价人口迁移政策及项目的效果上[10]。
另外,普遍的共识是,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人口迁移的难题需要国际间和地区间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气候变化是一个无疆界的全球现象,发达国家造成的气候变化的负面结果却需要由不发达地区来承担,这是不公平的。但正如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所表现出的,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多有争论,关于明确责任的多边共识短期内难以达成[11,15]。
4 研究前景和展望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已经对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的系统研究仍然相当缺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将成为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1)术语及定义:现有认识上的差距导致定义的模糊不清和难以形成一致性意见,并直接导致各国在行动上的差异,实际损害了受环境、气候变化影响的人群可以主张的权益和应得的保护。术语及其定义仍然需要明晰界定并被国际社会正式认可,这将对确认国际法下的国际社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具有重要的含义。
(2)迁移人口数量估算:对迁移人口数量和区域分布的不准确估算导致难以说服政策制定者意识到气候变化引致人口迁移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并做出恰当的政策反应,特别是在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方面。提高数据可信度、建立数据收集和共享制度将有利于进行更准确的预测;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之间的机理,运用更多新技术新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同时更多考虑其他多因素的影响;并迫切需要辨识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最脆弱人群和最需关注地区。
(3)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更多更深入的实地调查,用以解释气候人口迁移的机理,特别是在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地区;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下不同气候变化模式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更多了解人口迁移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4)政策制度响应:需要提高政策和公众意识以应对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挑战;需要开展更多人口迁移管理政策和实践的研究,并加强其和相关主流政策(如发展和人权)的联系;需要国际间和地区间开展合作及人道主义救援活动以保护因环境、气候变化引致迁移的人群的权利;需要对政策制定者开展能力建设[8,11,15-16]。
(编辑:刘文政)
References)
[1]IPCC.Policymakers’Summaryof the Potential Impactsof Climate Change(Report from Working Group II to IPCC)[R].Geneva:IPCCSecretariat,1990.
[2]Myers N.Environmental Refugees[J].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1997,19(2):167-182.
[3]Piguet E.Climate Change and Forced Migration,Policy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Service Research Paper No.153[R].G eneva:UNHCR,2008.
[4]Brown O.Migration and Climate Chang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Research Series NO 31[R].Geneva:IOM,2008.
[5]Dun O,Gemenne F.Defining‘Environmental Migration’[J].Forced Migration Review,2008,31:10-11.
[6]Stavropoulou M.Drowned in definitions?[J].Forced Migration Review,2008,31:11-12.
[7]Lonergan S.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Population Displacement[J].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ecurity Project Report,1998,4:5-15.
[8]IOM.Migration,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R].IOM Policy Brief,May 2009,from:www.iom.int
[9]IOM.Expert Seminar:Migr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M].Geneva:IOM,2008.
[10]Warner K,Dun O,Stal M.Filed Observations and Empirical Research[J].Forced Migration Review,2008,31:13-14.
[11]Warner K,Ehrhart C,Sherbinin A,et al.In Search of Shelter:Mapp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Migration and Displacement[R].CARE,2009.from:www.careclimatechange.org
[12]Brown O.The Numbers Game[J].Forced Migration Review,2008,31:8-9.
[13]IPCC.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Summary for Policymakers[R].Geneva:IPCC-Secretariat,2007.
[14]Findley S E.Does Drought Increase Migration?A Study of Migration from Rural Mali During the 1983-85 Drought[J].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94,28(3):539-553.
[15]Warner K,Laczko F.A G lobal Research Agenda[J].Forced Migration Review,2008,31:59-60.
[16]Sriskandarajah D.Changing Climate,Changing Policies?[J].Forced Migration Review,2008,31:61.
Abstract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in Copenhagen 2009 again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on climate change.In recent years,people begin to realize the serious impact of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displacement/migration.However,in China particular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ge,environment and migration is insufficient.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this article introduces international hotspots and challenges in this research area,aiming at promoting further research in China.Besides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terminology,definition and the category of climate change migration,by now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The first is to estimate the number of climate change migrants,which will answer how many people will be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The second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climate change and migration,which wants to explain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people and why people have to migrate.The third is about the policy response,which will find right policies deal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 climate change migration,both at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Key wordsenvironment;climate change;migration;migrants
Environment,Climate Change and Migration
YU Qing-nian SHI Guo-qing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Resettlement,Ho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China)
X22
A
1002-2104(2010)07-0042-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7.007
2010-03-24
余庆年,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移民,土地资源管理与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