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专业“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0-02-17黄琳王忆南
黄琳 王忆南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连锁经营专业“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黄琳 王忆南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结合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针对连锁经营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关键是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合理安排教学周期,并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了推行“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观念,出台相应的保障制度,实施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
连锁经营专业;工学结合;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商业制度和经营方式。在我国,连锁经营业发展迅猛,其业态已涵盖百货商场、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以及折扣店等。连锁经营业的迅速发展对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特别是急需一大批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连锁经营应用型及管理型专门人才,这种较高层次的人才目前主要由高职院校培养。高职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校企合作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针对传统学期制度存在的弊端,笔者拟对连锁经营专业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弹性学期制”进行一些探讨。
创新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因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全社会都已经认识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期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这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由于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工学结合先后出现了“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订单培养”、“产学一体”等形式,连锁经营专业建设不能简单地套用现有经验,而应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新模式。
适应连锁经营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相应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开始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时,曾组织专业教师对浙江及其周边地区的连锁企业进行大规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随着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连锁经营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逐渐将高职毕业生作为员工招聘的首选目标。企业普遍认为,相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高职毕业生文化层次高、个人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后劲足,而相对于本科院校毕业生来说,高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自身定位明确。所以,很多企业都认为高职毕业生更有培养价值。二是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几乎所有的连锁企业,包括连锁零售企业和连锁餐饮服务企业,在招人、用人时都不太看重求职者的学历、经历甚至专业,企业最需要的是对企业的行业背景和经营特点认识到位、自身定位准确、愿意从基层做起、能够吃苦耐劳、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招聘时重点考察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吃苦精神、团队协作观念、纪律意识、沟通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对专业技能并不看重。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均有规范的入职培训,且不同类型的连锁企业内部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存在差异,这是校内课程教学无法统一覆盖和替代的。整体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亟需我们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学生本人对职业需求的变化近几年,一方面,随着连锁零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竞争的加剧,对各类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另一方面,零售企业的服务性质也决定了企业内部的很多岗位普遍比较辛苦,员工流失率较高,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这一现状却严重地影响了校企双方的合作。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连锁企业中实习和工作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如有些高职学生对所处的行业、企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甚至在正式入职初期期望值过高,不能摆正自身位置,比较浮躁,发展目标不明确;也有一些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发生偏差,他们认为将来所从事的岗位就是连锁超市、连锁餐饮的理货员、收银员、服务员等。这些现象说明,学生的个人职业需求在发生变化,他们并不满足于从事较低层次的岗位工作。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要考虑学生本人对职业发展的需求。
连锁经营专业“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的提出
工学交替模式从加拿大引入时是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两个理论教育学期,一个学生到企业实践的工作学期。随后,凡是分学期或分学年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的教学模式,都称为工学交替模式。此类模式的目的不是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我国高职教育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有“2+(1)”(数字表示校内学习学年、括弧内的数字表示在企业实践学年,以下同)模式、“(1)+2”模式、“1+(1)+1”模式、“2.5+(0.5)”模式、“(0.5)+2+ (0.5)”模式等多种。对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受市场季节性波动的影响,连锁企业对高职学生顶岗实训的需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有较大波动。在实际调查时,所有被调查的连锁零售企业均对接受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表示欢迎;受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假日的影响,被访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希望在1、2、10、12这几个月份,如图1所示。
推进工学结合模式,学校既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使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利益,实现“多赢”,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的周期要求改革为弹性学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学期起止时间,具体怎么分,可由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共同决定。对这种教学组织方式,我们简称为“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通过弹性小学期进行工学交替,学生经历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培养过程,掌握了更多的职业技能,才能更符合企业的需要,才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专业开设于1999年,近几年,通过与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沃尔玛、话机世界、华润万家、省供销社等众多企业的合作,依据行业内重点企业的用工标准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核心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在学院“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总体框架下,以连锁企业典型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结合连锁零售行业销售的季节周期特点,推行“841弹性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8个弹性学期、4大岗位核心能力、1个根本目标)。这种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合理安排教学周期按照企业经营生产规律周期要求改革为8个弹性学期,其中第一、第二学年各分为3个学期——2个学习学期和1个工作学期(包括元旦、春节销售高峰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弹性设置学期起止时间。按照岗位能力层层递进的原则,使学生具备商品销售、门店营运管理、仓储配送管理、连锁企业综合管理等4大岗位核心能力,实现培养符合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目标。如表1所示。
面向岗位需求构建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本专业校内教师会同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与行业知名专家共同分析连锁行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和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专业的岗位、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要求,进而确定岗位核心能力以及与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核心课程。围绕岗位能力所需的基本知识以及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研究连锁经营的典型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依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课程建设思路,按照“岗位能力知识、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几大模块构建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生产性实训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掌握技能、熟悉社会、体验职业生活、适应职业要求,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连锁经营专业的基于“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应积极构建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线,先易后难、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连锁经营管理实训系统。与企业合作,建设采购配送、商业自动化、商品陈列、数据分析等一系列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室,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连锁企业采购、仓储、配送、系统维护、销售及商品鉴别等业务流程。二是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连锁企业合作,以场地、设备、政策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入校,建设连锁经营企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进行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完全相同的生产性实训。三是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学生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比重达到70%以上,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达到1年以上。
形成“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是一个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内容包括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这种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可促成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学习模式实现了“学做合一”。项目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每个连锁经营项目内容的设计均以完成某个工作任务为目标,注重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其次,教学模式实现了“产教结合”。由于所有的项目针对连锁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面向的都是真实的服务环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技能,因此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学院一方面要求现有教师每年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践,另一方面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专业教师走进企业,企业精英走进学校,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交叉互动,在不同阶段实施工学交替式的教学。
推行“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的配套管理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顺利推行“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需要高职院校的配套管理改革。
(一)观念更新和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要推进“弹性学期制”工学交替模式,思想必须先行,学校的教职工尤其是院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必须到位。“弹性学期制”是一种新的理念,和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有一些冲突。因此,要把新理念落实到行动上,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院应该建立并完善适应“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不仅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等,还涉及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分配激励机制等等。
(二)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改革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二级建制,三级管理”,将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至系部,人权、财权、事权全部给系部,每年年初按工作量和学生人数将经费划拨到系,由系制定管理、分配方案,行使管理权限,方便了“工学结合”教学工作的开展。
公共课教学改革为便于系部开展“弹性学期制”改革,学校必须进行公共课教学管理改革。按照“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的教学安排,每个弹性学习期间比传统学期要短,有些公共课的部分内容可融入“工学结合”的实训阶段来实施,并不一定要在学校的课堂内完成。基于此,学校应将安排公共课教学的权力全部下移至系部,由系部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开展体育、外语和“两课”教学,特别是“两课”教学,要与实训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关键是对学生的考核与激励。传统的一张试卷、百分制考核难以适应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在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时,应改变传统的百分制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实行等级制,以此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为落实“工学结合”提供保障。
[1]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2]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3]江明光,陈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引进与咨询,2005,(5).
G717
A
1672-5727(2010)01-0061-03
*本文系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连锁经营专业“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编号:09YB11)的部分研究成果
黄琳(1973—),女,山东东营人,硕士,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连锁经营。
王忆南(1973—),男,安徽宣城人,硕士,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连锁经营。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CJS09-06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