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沉迷与使用理性”的对决
——美国对网络媒体使用成瘾的研究综述*
2010-02-17关萍萍
关萍萍
(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工具沉迷与使用理性”的对决
——美国对网络媒体使用成瘾的研究综述*
关萍萍
(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网络作为全新的传播媒体,以其融合性、互动性优势大有取代传统媒体之势,成为受众接受信息和娱乐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但是媒体使用中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网络成瘾。本文选取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网络成瘾的部分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学术界目前对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的定义、类型及症状表现、诊断标准、网瘾的易患人群及成瘾后果探讨等几个方面,但是对网瘾发生的深层原因及如何理性地使用网络媒体的研究却很少,也成为学界以后的研究方向。
网络媒体;使用成瘾;成瘾者;成瘾症状;动机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在日常生活中和商业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但是对这一全新媒体的不当使用现象也越来越多,其中网络沉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工具沉迷与使用理性”的对决愈演愈烈。尽管作为一个专用的学术词汇,“网络成瘾”还没有一个一致的严谨定义和诊断标准,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新现问题,渐渐成为一个被学术界认可的研究热点。
1997年,随着美国心理学会 (APA)承认了“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学术界对“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也日渐增多。[1]而且出现了很多新的学术期刊,如创刊于1998年的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这本杂志以“研究现代社会大规模使用高科技的影响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进入人的保健”为宗旨,对互联网成瘾研究的新成果做了大量的介绍。[2]
本文选取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网络成瘾的部分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的定义、类型及症状表现、诊断标准、网瘾的易患人群及成瘾后果探讨等诸多方面,但是关于网瘾发生的深层原因的分析探讨却很少,也是学界以后的研究方向。
一、对网络媒体使用成瘾的涵义界定
网络成瘾的定义,是借用药理学上的“成瘾”的概念。该词原指多次用药后,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导致用药者在心理上对所用药物有一种渴求连续不断使用该药的强烈欲望,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和避免不适感。人们对网络的过度使用症状,与这种药物成瘾非常相似,因此国外对这一现象的称谓多是网络沉迷 (InternetWallow)、病理性网络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网络成瘾 (InternetAddiction),另外还有诸如在线成瘾者 (Online Junkie)、强迫性网络使用者 (Compulsive In2 ternetUser)等称呼。
最早正式提出“网络成瘾失序病 /症”(Internet Addic2 tion Disorder, IAD)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Goldberg(1994),他借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 M2 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指出网瘾作为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其症状为过度使用网络,造成学业、工作、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后来,他将名称改为“病理性计算机使用 (Patholog2ical ComputerUse),并将其定义为:因为网络过度使用而造成沮丧 (distress),或是身体、心理、人际、婚姻、经济或社会功能的损害。Goldberg还认为,若要与其它非正式的成瘾行为做一个比较,它可能会很像工作狂热症;若是要跟正式的成瘾症状比较,则会像“病理性赌博”(pathological gambling)。[3]
美国匹兹堡大学 Young博士从 1996年开始撰写一系列文章,公布了众多对网络成瘾问题的实证研究。开始时她用“InternetAddiction”称呼这种现象,在 1996年和 1997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她发表了两篇文章,并提出 Patholog2 ical InternetUse(P IU)的名称。在检视过所有的成瘾诊断后,Young(1996)认为病理性赌博 (pathological gambling)的状态最像网络成瘾,因此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 (intoxicant)的“冲动一控制失序症”( impulse2 control disorder)。[4]
Davis认为,成瘾 (addiction)这一术语是指有机体对某种药物由于反复使用而引起的一种周期性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依赖,是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麻醉药的行为,比如吸毒,而网络对用户的吸引不同于化学物质的依赖。因此Davis主张使用“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 IU)的术语,而不用网络成瘾的术语。同时Davis还特别区分了特殊性 P IU(SP IU:specific patho2 logical internet use)和一般性 P IU(GP IU:generalized patho2 logical internet use)。前者是指患者依赖网络内容的某种特殊功能,包括过量使用 (滥用)在线色情物质或性服务、在线交易、在线游戏等。这种依赖是将互联网作为一个中介媒体。后者则是普通的多维度过度上网,包括在网上毫无明确目的浪费时间,如在线聊天和 Email依赖等。[5]
以上定义都强调了人们对网络或者电脑的过度使用并形成依赖,最终给正常的生活造成困扰的现象。而且现有定义往往将这种新出现的依赖与既有的其他的依赖行为,如赌博等进行对比分析。但是这种现象是否可以定义为“成瘾”,还是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病理性使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看法。
另一个无法达成一致看法的是网络强迫性使用者的数量问题。1996年,Young博士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 5%到 10%的网络使用者存在沉迷现象。[4]而 1999年 8月,德克萨斯科技大学心理学博士 Greenfield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公布了自己与ABC新闻集团共同完成的调查结果,在他们调查的 2 000人中大约有 6%的网民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成瘾症。[6]
2006年,斯坦福大学做了一项调查,意在解决强迫性网络使用是否应该得到临床诊治。结果发现 68.3%的人群是正常网络使用者,有 5.9%的人感觉到他们的正常社会关系被过度的网络使用伤害。[7]
虽然曾经有很多心理学家对这种新出现的心理现象是否存在仍有质疑,如英国心理学家 Griffiths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认为不能通过过度的互联网使用来判定网络成瘾存在。他认为如果那样的话读书、打电话等都有可能被判断为成瘾。[8][9]但是这一新型的媒体使用现象越来越被大家关注和认可。2007年 1月,网络成瘾研究专家 David Greenfield在接受华盛顿 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杂志采访时说,(网络成瘾)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并且成为世界性的失序问题,而且很明显不会很快消失。在该报道中,马萨诸塞州心理学家 Grohol认为将其特殊化对我们并没有好处,而且他并不认为网络成瘾或者强迫性使用就意味着网络是诱因。Grohol说:“我的理论是,只要有新的技术出现,如电话、无线广播、电视等,这种现象就会一直不断地发生从而影响一到两代人,直到这种技术被完全整合进社会生活中。”[8]另外,Charlton John特别区分了沉迷 (addiction)和高投入度 (high engagement),他通过因子分析划定了上瘾行为的核心标准和边缘上瘾行为的标准,界定了普通的投入状态与上瘾之间的区别。[10]
二、网络媒体使用成瘾者的成瘾类型
网络成瘾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众多不同种类的行为和冲动—控制障碍问题,网络成瘾者的失序表现也有很大不同。Armstrong将其分为五大类:(1)网络性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2)网络关系成瘾 (cyberrelationship addic2 tion),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或色情网站结识朋友;(3)网络强迫行为 (net compulsion),指以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易或者拍卖、购物;(4)信息收集成瘾 (infor mation overload),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5)电脑成瘾 (computer addiction),指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写程序。[11]
学界对于网络成瘾的分类观点大同小异,Soule、Shell和 Kleen总结出以下五种分类:首先是网络性关系成瘾(cybersexual and cyber2relationship addiction)。他们引用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同性恋最有可能成为“网络性关系”的强迫性使用者。另外 McCor mick在 2000年时估算有超过 200万的网络成瘾者是网络性关系成瘾。而且比起现实中的伴侣,网络性关系成瘾者更喜欢网上伴侣。第二种是聊天室、E2mail、留言或者新闻信息的网络成瘾(chat room,E2mail,messaging or Newsgroup addic2 tion)。有位自称是网络成瘾者的网友说,一面对电脑屏幕就感觉飘飘欲仙,一旦没有注册登录,就感觉空虚、孤独,只希望能上网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地浏览、聊天、发送 E2 mail。每天要看邮箱二十多次。第三种是网上赌博成瘾(gambling addiction),用网络进行赌博可能比其它方式更严重,因为网络管理松散,没有规则,而且在线赌博只是面对电脑屏幕,参与者可以随时离开而不受控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赌博途径会更多,伴之而来的就是更多的健康和情绪失序问题,包括物质的过度使用、情绪沮丧、冒险性行为。第四种是信息超载问题 (information o2 verload)。[12]由于网络信息成分混杂,未经过任何整理和过滤,而且具有巨大的制造和高速传播信息的能力,很多研究者将网络视为产生信息超载的主要原因。第五种是在线互动游戏的成瘾 (interactive gaming)。以MUD游戏为例,该游戏全称为 Multi2user dungeons,即多人城堡游戏。该游戏允许全世界的网络游戏者进入其游戏主机,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该游戏在中国被称为“泥巴”,恰好与其英文简称呼应,暗指此游戏令人容易上瘾,如同陷身泥潭一般难以自拔。网友们一般戏称玩MUD为“挖泥巴”。这些类型主要是根据网络使用者在线从事的活动进行分类的,在网瘾研究课题中另一个关于“人”的研究就是对网瘾易患人群的调查研究。这一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相关方面的心理辅导,做到未雨绸缪。
三、网络媒体使用成瘾的易患人群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有巨大的优势,其融合性、互动性和便捷性尤其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因此网络媒体使用成瘾者中年轻人比较多。运用人口统计学的方法,国外对网瘾人群的调查发现网瘾易患人群的分布是有规律性的。Hall和 Parsons指出,影响个体的网络依赖行为的主要是年龄和教育程度,跟性别和民族无关。学生和家庭主妇更易受到网络失序行为影响。 IBD(Internet Behavior Disorder)一般出现于那些年轻的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年轻人比他们的父母运用网络的机会要多得多,也更易沉迷。另一项调查发现网络使用者的受教育年限平均为 15年。[13]
最受关注的网瘾重度易患人群是在校大学生。Young在 Internet Addiction: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中专门论述了在校学生的网络使用问题。她指出虽然 86%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网络使用并不能提高学生成绩,但是现代教育还是在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她发现 58%的学生由于过度使用网络导致了不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顺利升学或者无法毕业等问题。在该文中她引用了 Brady、Scherer等人的调查数据,尽管数字不一致,但是结论都是令人震惊的,大量的学生因为网络的使用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Young发现大学生易患网瘾有众多原因,首先学校为他们提供了无限制的自由使用网络的权利,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都超过 16小时。同时大学生活使他们摆脱了父母的管束,这也是造成他们过度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大学管理松散,只有人教导他们如何更好地使用网络获取资源,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在网络上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无拘无束的网络行为、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深深吸引这群年轻人。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众多因素也促使了大量学生沉迷网络,来自升学的压力、未来工作竞争的压力、满足父母期望的压力,让他们极易产生恐惧、焦虑、自卑等情绪,而网络是一个可以不用见面的社区,他们可以不用付出很多努力就能找到很多朋友,并且相处融洽,还可以获得众人的倾慕和崇拜,以及骄人的成绩。因此沉迷网络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重要方式。[14]
另外一个易患人群是雇员。随着公司办公、管理系统日益信息化,雇员的网络滥用和沉迷趋向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巨大隐患。Young认为工作时段内雇员对网络沉迷易导致低效、注意力分散,并有可能引起法律责任。她引用了 Society of Human ResourceManager在 2002年的调查数据,发现多达 70%的公司能够为其半数以上的雇员提供上网权限,如此众多的公司依赖网络引起很多对雇员网络沉迷现象普遍性进行的一系列商业目的的调查研究。Websense.Inc公司于 2000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雇员上网原因主要有:获取色情信息 (accessing pornography),占42%;在线聊天 (online chatting),占 13%;游戏 (gaming),占 12%;运动 (sports),占 8%;投资交易 (investing)占7%;在线购物 (shopping),占 7%。eMarketer.com于 2000年组织的一项网络使用调查显示,美国人上班期间至少使用一次互联网的占 73%,41%的人会花大部分时间在网上,而 15%的人则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网上。[14]网络以其便捷的交流方式和丰富多彩的信息给予工作巨大的好处,却大大分散了上班族的注意力,造成严重的工作低效,每年给各个行业以巨大经济损失,网络沉迷就像数字毒品一样,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严重问题。
国外对于易患人群的研究成果颇丰,且结论多有出入。以前的研究认为单身人群、年轻男性、大学生及初涉网络的人易沉迷网络,而且男性比女性更易沉迷;后来发现中年女性、同性恋及儿童也是高危人群。Soul、Shell和Kleen的调查则发现性别与网络使用无关,年轻人确实比其他人在网上花费的时间更多,但是除此之外没有特别之处。已婚人群的网络使用正在增加。他们还发现并非网络初涉人群更易沉迷,恰恰相反,上网经验丰富的人在网上花费的时间比初涉人群更多。他们还指出并无证据显示中年女性易成为重度使用者。此外,受教育水平越高,网络使用越少,而且教育水平是解释网络使用行为的重要变量。[12]
四、网络媒体使用成瘾的症状及评判标准
早期对网瘾症状的判定都将其与毒品、赌博等相类比,对该现象的最早定义就是借用相关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现有对网瘾症状的判定主要有长时间的网络使用,很多沉迷者每周在线时间多达 40小时,甚至为了上网而忽视了工作和家庭生活。其他症状包括向别人撒谎自己真实的上网时间,使用互联网逃避现实问题,不能成功地减少、控制和停止互联网的使用,在线时间不断增加,一旦停止使用就出现无聊、抑郁、气氛等情绪。
还有众多医学研究者从生理机制上概括出网瘾人的症状,如血压、心脏负荷过重、记忆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头痛、胃及肌肉疼痛、视力下降等生理症状,另外精神上的症状包括冷漠、精神萎靡、失眠、恐惧、易怒及焦躁等。[15]
网瘾的评判标准与网瘾症状是一致的,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 Young于 1996年提出来的 8问题测量标准,这 8个问题是:(1)全神贯注于因特网或在线活动,下线后仍继续想上网的情形;(2)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线才能获得满足;(3)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总是失败;(4)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会觉得沮丧,心情低沉,易发脾气;(5)花费在网上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久;(6)为了上网,宁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或教育机会损失的危险;(7)曾向家人或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涉入网络程度;(8)上网是为了逃避问题或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或焦虑、沮丧。
Young采用的是“八分之五”的模式,她认为在六个月时段内,八个问题选中五个,就可以认定为具有网络成瘾的症状。而且 Young认为有些人即使存在全部的八个问题,他也会用一些解释将其自身问题合理化,比如“I need this formy job. ”或者“It’just a machine. ”[14]
Bread和 Wolf认为 Young所给出的 8项标准,只有 5项是必须的。也就是说,Bread采取了 5+1的模式:(1)互联网使用成为生活的中心;(2)需要增加互联网的使用;(3)不能成功减少、控制、停止互联网的使用;(4)停止或减少互联网使用会导致无聊、抑郁、气愤;(5)在线时间超出预期计划。另外 3项标准中至少具有一项才可能被诊断为互联网成瘾:(1)重要人际关系、工作、职业机遇遭到破坏;(2)向别人撒谎互联网的卷入程度;(3)使用互联网逃避现实问题。
Goldberg(1998)提出了“网 络 成瘾 障 碍”(Inter2 netAddiction Disorder)的概念,认为任何一种被定义为成瘾的行为必须满足 6标准:(1)突显性 (salience);(2)耐受性 (tolerance);(3)戒断症状 (withdrawal symptoms);(4)冲突性 (conflict);(5)复发性 (relapse);(6)心境改变(mood alteration)。[16]
随着临床病例的增加,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不断增长,对网瘾的测量标准和工具不断增加,但是现有的评判标准笼统,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表现在名称和题项具有指向性,没有预测性,并且未按照严格的心理测量学程序编制。因此 Davis编制了《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该表是对被试者的思维的认知而非行为进行测量,对以往量表的缺陷进行了一些修正。[17]
五、网络媒体使用成瘾的后果及其治疗方法
一旦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网瘾者作为自然人的现实生活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因而给日常生活造成危机。总结现有的研究,这些危机主要有家庭的危机,如忽视家庭成员的交流,甚至离婚;工作上的危机,如被解雇;还有在网上花费大量的金钱而导致经济上的困境。Young博士发现网瘾者易遭受五种后果:学业上 (academic)、人际关系上(relationship)、经济上 (financial)、职业上 (occupational)和身体上 (physical)。[3]
而现有的治疗方法多为心理治疗,如 Hall和 Parsons认为治疗网络成瘾者时,精神医生可以检查四个主要环节:网络的使用 (internet usage)、使用内容 (usage content)、环境因素的抑郁 (environmental distress)、共病 (co2morbidi2 ty)。他们还指出医生在确诊网瘾症状时尤其要注意识别患者对他自己网络卷入度所撒的谎。[18]
Young作为著名的网瘾研究专家本人就是心理医生,并且创办了一家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专门提供网络成瘾行为的康复治疗;同时她还担任儿童网络保护行动会议委员会的顾问。她强烈呼吁要建立治疗网络沉迷的专门机构。因为现在医学界还对网瘾现象有质疑,网瘾者寻求帮助时往往被嘲笑,因而他们不愿主动寻求治疗,担心医生不把他们的痛苦当回事。同时学校和公司也必须尽快认识到网络这种工具的潜在危害。大学管理者应创办各种辅导班,提高师生对校园网瘾的认识。事实上很多大学已经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网络沉迷辅导组织,并且通过提供如金钱激励等方式限制学生上网时间。
同时,学界研究将有助于大众更好地理解网络沉迷的潜层动机,而这正是当前研究所缺乏的。
六、网络媒体成瘾行为动机研究
现有的研究对网瘾的外在表现、存在的广度和深度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导致网瘾的深层次动机研究还很缺乏。很多专家通过调查发现网瘾患者本人在生活中就可能已经存在人格方面的问题。Young总结出导致网络成瘾的三个原因:匿名性 (anonymity)、便利性 (con2 venience)、逃避现实 (escape)。[19]她的调查显示 54%的网络沉迷者有抑郁症的历史,34%的人患有焦虑症,另有很多人有自卑倾向。她还发现很多人会从一种沉迷转向另外一种沉迷;在女性、抑郁症与网络之间有相关性。[4]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研究焦虑、偏执、强迫等心理疾病在网络病态使用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
Davis提出认知—行为模式。他认为 P IU发生的充分条件是非适应性认知 (maladaptive2cognition),靠近 P IU的发生;而 P IU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不良倾向 (个体的易患素质)和生活压力源。个体的认知障碍会加剧个体网络成瘾的症状,更容易产生病态网络使用的行为。[20]
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 Aboujaoude认为虽然网络成瘾现象确实存在,但是这到底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失序问题,还是仅仅是其他心理疾病,如抑郁或强迫性神经症的外在表现,在这个问题上学界还未达成一致。尽管很多人可能存在网络使用上的问题,但是单凭调查数据就断定是临床上的失序还为时尚早。因此他认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组织复杂深入的访谈,以更好地了解导致网络使用问题的原因,从而确认这一现象是否构成依赖性心理失序。[7]
“学术网络的作用与功能是传统纸媒所不可替代的。”[21]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兴的、并且在不断进步的媒体形式,对该媒体的使用状态更是不断变动。其中优劣兼具,益处和问题同在,需要学界不断地深入探讨研究。对于网络媒体的成瘾问题,我们更是要不单单停留在表面的调查和统计,而是要深入寻找个中缘由。只有如此才能找到现实的、具操作性的策略,以妥善解决“工具沉迷与使用理性”的矛盾问题。
[1]Schuman E.It’sofficial:Net abusers are pathological[EB/OL].[1997210208].http://techweb.com/wire/news/aug/0813addict.html.
[2]Amanda Parker.Computers and the Human brain[J].Nature,1999(401):15235.
[3]Goldberg I.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EB/OL]. [19952082 05]. http://www.cog.brown.edu/brochure/people/duchon/humor/internet.addiction.html.
[4]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3):2372244.
[5]Davis R A.A cognitive2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1872195.
[6]Greenfield D.Surf Up:Dr David Greenfield SaysMillions of A2 mericans are Hooked on the Internet,and for Some of Them,It’s an Addiction[J].PeopleWeekly,2000(5):87.
[7]InternetJunkies.Hooked Online:One In EightAmericans Find It Hard To Log Off[N].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2007201226(1).
[8]GriffithsM D. Internet addiction:An issue for clinical psychol2 ogy?[J].Clinical Psychology Forum,1996(97):32236.
[9]Griffiths M D.Does internet and computer“addiction”exist?.Some case study evidence[J].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0(3):2112218.
[10]Charlton J.Distinguishing Addiction and High Eng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on2line Game Play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archive,2007(3):153121548.
[11]Armstrong L.How to beat addiction to cyberspace[EB/OL].[2001201220].http://www.netaddiction.com/.
[12]Lori C Soul,L Wayne Shell,Betty A Kleen.Exploring internet addiction: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stereotypesof heavy in2 ternet users[J].The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2003(3):64266.
[13]Alex S Hall,Jeffrey Parsons.Internet addiction: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ournal of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01(10):312.
[14]Young K.Internet Addiction: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J].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12):402.
[15]White M,SM Dorman.Confronting Information Overload[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0(2):160.
[16]马庆国,戴珅懿,王小毅 1网络概念的定义研究[J]1管理工程学报,2006(2):1512154.
[17]陈侠,黄希庭,白纲 1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1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552359.
[18]Alex S Hall,Jeffrey Parsons.Internet addiction: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ournal of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01(10):312.
[19]Young K.What makes on2line usage stimulating:potential ex2 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Chicago: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hicago,1997.
[20]Davis R A.A cognitive2behavioral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2):18721951
[21]黄安华 1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J]1云梦学刊,2009(2):17230.
“Addiction to Instrument”vs.“Rationality in Using”:A Review of US Research on InternetAddiction
GUAN Ping2ping
(College of M 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M 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310018,China)
As a new medium of communications boasting comprehensiveness and real2time interaction,the Internet is 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media and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of information and entertainment.Meanwhile,problems have risen in its use,ofwhich the most notable is the Internet addiction.This paper,based on an analysis of relevant studies outside China since the 1990s on the problem,finds that the previous research has been focusing on such issues as the definition,types and respective symptoms,diag2 nostic standards,susceptible populations and aftereffects of Internet addiction,but little has been done on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it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its rational use.These will be important topics for fu2 ture studies in this field.
the Internet;Internet addiction;addicts;symptoms of addiction;motivations
G206
A
100125035(2010)0620026205
2010208226
关萍萍 (1981-),女,山东日照人,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工具沉迷与使用理性’的对决——美国对网络媒体使用成瘾的研究”(2010N136)
(责任编辑 周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