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溪源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2010-02-17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中心经济发展

陈 琴

(中共湖南怀化市委党校,湖南 怀化 418008)

五溪源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陈 琴

(中共湖南怀化市委党校,湖南 怀化 418008)

五溪源地区是典型的省际边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该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五溪源地区的发展存在产业结构趋同明显、市场无序竞争渐多、政府职能常常错位等问题,其发展的关键是将怀化打造成五溪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通过交通对接、市场共建、产业互补,带动五溪源地区快速发展。

怀化;五溪源地区;中心城市;行政区边缘经济;省际边界地区

省际边界地区,多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 “行政区边缘经济”。因为在“行政区经济”背景下,受行政界限的分割,各地区在强化地方经济主体自主行为的同时,又不适当地强化了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阻碍了各地区之间根据固有的资源禀赋进行有效分工,导致了区域“交易成本”过高,地方经济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形成了重复建设与地方保护主义并行不悖的行政区边缘经济。武溪源地区跨越湘、鄂、黔、渝、桂,处于五省交界地带,具有明显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特征。

一、五溪源地区的发展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中央政府就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而省区交界地带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

五溪源地区处于五省交界地带,远离本省(市、区)经济核心地区,接受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小。如,怀化距最近的大城市长沙450km左右,黔江距重庆市区320km,铜仁距贵阳400km,吉首、张家界距长沙分别为400km、310km,恩施东距省府武汉640km,西距重庆530km。其大交通并没有带来大发展,反而使得大量生产要素外流,经济社会发展缓慢,造成了令人费解的“湘黔枝柳现象”。在“行政区经济”运行下,各地方政府对其辖区的经济起很强的干预作用,使客观存在的统一市场被不同的行政利益主体分割,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五溪源地区经济发展如果与发达地区差异过大,就会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等,并将危及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怀化作为五溪源地区中心城市的功能分析

怀化市位于五溪源地区中心,即贵阳—重庆—宜昌—长沙—柳州—贵阳这一大城市网络“空洞”中心点,周边400km以内无大中城市,怀化独有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决定了其经济发展至少对周边400km的广大地区具有经济辐射和扩张优势。其经济辐射面可达湘鄂渝黔桂五省际边界地域的44个县(市),1 500万人口的广大区域。

1.聚集功能与效应

根据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和“增长极”,不断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在这些作用下,各种生产要素优势从其他区域向中心城市聚集,形成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相对雄厚的资本和科技力量、相对集中的消费市场等。怀化成为中心城市,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口规模都将聚集巨大的势能,吸引省际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向中心聚集,通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率聚集、整合,释放出无限的能量,带动各个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

2.带动功能与效应

赫希曼称之为“涓滴效应”,即各生产要素从中心城市区域沿“轴”向城市圈“外围”区域流动,并不断呈“梯度”在城市圈域扩展。“扩散效应”是推动都市圈整体发展的有力杠杆。分工协作强是中心城市突出的特点。怀化成为中心城市,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协作不仅发生在城市内部,而且扩散到周边地区,并逐步实现五溪源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通讯网络的整体发展。它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周边地区形成多层次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庞大产业集群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3.创新功能与效应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riedman)在其“核心—边缘”理论中认为,区域核心区发展与其创新功能关系密切。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不断在中心出现。创新增强了核心区的发展能力和活力。怀化是区域科研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是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中心和新管理、新工艺、新制度的发源地。其强大的创新和吸纳创新能力将引导五溪源地区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新路。

三、怀化自身优势分析

怀化按对内打造宜居城市,对外建设五溪源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大建设力度,其区位交通优势、商贸物流辐射能力及中心城市带动功能已全面提升。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2009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中,怀化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97位。

1.区位交通优势

怀化是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和西南部地区物资向东流转的必经之地。现代立体交通网络通畅,在周边五省非省会城市中优势极其突出,正成长为我国西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2.资源丰富

怀化森林覆盖率达67.14%,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植物园”和“天然氧吧”,是我国九大生态良好区之一。水能蕴藏量占全省1/4,为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主体地带之一。物种、矿藏等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3.经济飞速发展

怀化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进入初级阶段中期,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4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亿元,增长21%,增幅居全省前茅。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22%,居全省第6位。商贸物流辐射周边7个市州,据调查,铜仁市场现有商品的50%以上来自怀化。怀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第一。怀化已形成了5大优势农产品产业链与13个产业带,获批为“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等。

4.改革开放深化

随着国家与湖南省关于湘西地区开发政策的启动,怀化的体制性环境更宽松。怀化正逐步落实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大力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2009年内新增贷款70亿元,同省建行签订了“大干新三年”战略合作备忘录,三年内贷款115亿元。2009年新加坡(怀化)工业园入驻,引进外资2亿美元。

四、打造怀化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措施

1.凭中心枢纽之位,建设活力怀化

一个城市的活力主要表现在对生产要素的高效率聚集、整合、发散方面。怀化通过发展旅游业,搞活人流,通过整合资源,壮大物流,通过优化环境,集聚资金流,通过构建网络,畅通信息流等,全面提升了在5省交界区的经济中心地位,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各地科技企业大量向怀化涌入,各种专门人才纷纷来到怀化,使怀化聚集了大量社会资本、技术资源和企业家队伍。到2020年,怀化将建设成为城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成为湖南省西部和我国西南地区的大都市。与时俱进的制度、富集的矿产资源、重要的交通区位、强劲的发展态势、各方人才的大会集,决定了怀化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针对我国城市化呈现出“集群式”发展趋势,围绕五溪源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抉择,怀化着眼周边44个县市区地理、区位及产业结构特点,增强区域内外连接,积极发展经济走廊,大力推进城市带的形成,打造以怀化为中心,周边44个县市为“卫星城”的“大怀化”框架。对于怀化与各地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更多地采用市场运作的办法筹集资金,完善县市之间的大通道,压缩地区间的时空。

2.借深化改革之机,建设创新怀化

创新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在“省直管县”的大背景下,怀化深化改革,科学划分市和区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行政重心下沉”至区县政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强管理创新,力争建设高效、民主、行政透明度最高的政府。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为着力点,重点实施一批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林纸、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专项,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怀化经济科技水平。发展各类创意产业,成为创新最为活跃的城市。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信息化高地、人才高地、投资高地。

通过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协调的金融体系,怀化将逐渐成为省际边界金融中心。目前,怀化正逐步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并按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积极同金融机构搞好衔接。

3.走生态城市之路,建设宜居怀化

怀化将以“人是城之本,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史是城之品”的新思维,搞活城市经营,提升城市品位,做到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人与自然、文化与经济的高度和谐统一,将怀化构建成五省地区人口居住中心。

2008年,怀化成为“生态示范市”,在“宜居”框架下,加强产业与城市建设:拉大怀化城市框架,增强中心城市和卫星城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宾馆、公交等的承载力;提高居民人文素质,增强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广泛采用本土个性鲜明的建筑符号与基调色彩,建设特色型、精品型的城镇及旅游休憩产品;加快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和管网化,加强城市综合治理,创造最佳人居环境等。怀化正通过多方面推进达到品牌效应,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增强城市人流和物流凝聚力、技术和资本吸纳力。

生态城市强调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因而,怀化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物质清洁闭路流动模式,生态产业与产业链的设计,不但考虑产业本身的经济性和生态性,还考虑就业、市场建设、公众生态意识的培养等问题。

4.谋融合一体之势,建设开放怀化

怀化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开放兼容,主动融入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怀化已初步形成矿业开发、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三大产业集群,但还没有做大做强。怀化已通过建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等方式,不断加强与毗邻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在怀化境内的集聚,促进怀化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同时,主动承接沿海产业的转移,例如,景达服饰(怀化)有限公司是怀化中方县从深圳承接产业转移过来的一家港资企业。怀化将利用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优势,承接沿海战略投资者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整体转移,通过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对产业集群实行整体并购,提升产业层次。围绕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引进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环保项目以及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如泰格林集团、汇源集团、娃哈哈集团等。特别是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引进一批战略投资项目,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怀化正做优环境品牌,塑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开放形象,即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温馨舒适的人文环境,构建五省交界的区域投资创业中心。

5.聚新型工业之力,建设实力怀化

怀化工业化进入初级阶段中期,预示着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怀化坚持在“集约化生产、集群式布局”中把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风能和生物能源,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布局火电、核电项目,努力建成全省重要能源基地。全力推进一批新项目和骨干企业,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金锑钨生产基地”和“多晶硅生产基地”。依托现有骨干企业,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由农业大市向食品加工强市转变,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促进医药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打造“湖南西部药谷”。加快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形成电子电器、太阳能光伏材料产业。

为了提高怀化作为中心城市在五溪源地区的作用,怀化通过武陵山经济协作等形式,促进企业间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进行产权型合作,即以产权为纽带的兼并、收购和联合。当众多的企业成为集团内部的子公司后,集团就能够对所隶属的众多企业进行有效的资产重组。同时,怀化以综合物流与专项物流为重点,加强与国际国内强势物流企业的联合,依托目前已存在的黔江、恩施、铜仁、吉首等商贸物流中心,逐渐整合区域内商贸物流资源,构建共同的区域市场;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集镇“三级互动”以及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这既可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和稳定性,也有利于加速省际毗邻地区市场一体化进程,以大流通促进大发展,从而实现五溪源地区经济整体目标。

6.铸五溪文化之魂,建设魅力怀化

怀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具特色。“舞水文化类群”的发现,填补了湖南旧石器时代历史的空白。怀化建制较早,秦时设黔中郡,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这里人文荟萃、钟毓灵秀,涵养了怀化的人文底蕴,栖居了怀化人的精神归属,是中华文明瑰丽的奇葩。

盘古神话与袁隆平的故事昭示着怀化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故事显示了怀化人治学的严谨态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唱响了怀化人对真理孜孜以求的执著;“一片冰心在玉壶”正是怀化人修身治国的真实写照;有“小南京”美誉的洪江古商城,体现了怀化人“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二战雪峰葬日军,和平太阳由此生”,道出了怀化人对和平的热爱;“上刀山、下火海”显现了怀化人顽强傲立的硬汉风格。

作为民族杂居的怀化,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既表现在各种建筑上,又表现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还表现在各种文娱活动中。特色鲜明的歌舞、体育、娱乐、饮食文化虽历经千年百代,至今未衰。别具一格的原始盘瓠文化、傩文化与民族气息浓郁的屋舍民居、穿戴服饰、地方节庆、民族诗赋等独具个性魅力,是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凸显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

继承与发展并重,提高传统文化的创新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怀化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创新,并以此形成怀化的精神,凝聚全市人民的合力,作为在“大怀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竭动力。

总之,将怀化打造为五溪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通过提升怀化的产业支撑力、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发展要素的聚散力、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形成以怀化为中心、以五省腹地为辐射区的四通八达的交通圈、交往紧密的物流圈、互惠互利的经济产业圈和相对集中的城市带,在广大区域内达到设施共建、市场互通、产业互利、环境互保的要求,必将全面提高五溪源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1]魏后凯.《行政区边缘经济论》评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09.

[2]冷志明.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39 -44.

[3]王迪云.怀化建成五省周边中心城市探讨[J].湖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2):2-6.

[4]陈仲伯.湘鄂渝黔桂省际边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姚士谋,汤茂林,陈 爽,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6]李小建,李国平,曾 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F127

A

1007-9734(2010)06-0024-04

2010-10-02

陈 琴,女,湖南湘潭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论与实务。

责任编校:张 静,罗 红

猜你喜欢

中心经济发展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