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写作潜能
2010-02-16孙姣英广东省东莞市沙田中学
■ 孙姣英(广东省东莞市沙田中学)
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当今许多国家的作文教学改革都强调要向生活靠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东莞作为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可挖掘、可创作的题材很丰富。可是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多以学习知识为主,熟悉的仅仅是校园学习生活,尤其是90后一代,他们只在一定的“圈子”里生活,有时间就会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八卦新闻,很少关注周围的水光山色,更没有兴趣去了解家乡的发展与未来。因此,要想改变作文时“闭门造车”的写作状态,根本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电游圈”,从认识自己的家乡做起,对乡土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改革发展等方面着手研究,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从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写作的灵感,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潜能。
一、利用乡土资源写作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当前的课程地区适应性不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提出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并十分注重本土化教育。这种观点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因此,利用乡土资源作为校本教材,可以弥补通用教材的不足,扩展语言教学的外延,符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理念。
2.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乡土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资源的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土人文的热爱之情,将来更好地服务家乡,建设家乡。
二、利用乡土资源写作的实践策略
1.利用景物的地域性,进行感悟自然的写作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莞的自然风景优美,有清澈的仙鹅湖、石排燕岭的采石场、美丽的绿色世界、清溪的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的滨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红荷香、旗峰胜迹等。另外,东莞的人文景观也很丰富,有金鳌洲塔和榴花塔、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黄旗古庙等。
一方山水,独有一方风情,学生在习作中也这样描述家乡东莞:
“松湖烟雨迷蒙,广场七彩霓虹;虎英重峦叠翠,虎门桥跨莞邑;大道朝晖人车如流,板岭凝芳绿意浓融;莲峰赏鹭览奇观,金沙荡月水波鳞”“亘古的浩歌,传唱着山情水吟。”(学生习作《醉读东莞》选段)
秀山丽水以阔大的胸怀接纳慕名而来的四方豪逸之士,而他们以东莞的山水为讴歌对象,将之传唱天下,名扬海外。在必修三进行“感悟自然”单元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利用周末,游览自己熟悉的山水,并了解与山水有关的传说、名人到访的资料,最后形成“乡情”系列写作之二《我眼中的东莞山水》。在学生的游记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现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例如:
如今的可园没有古代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它安静地坐落于繁华都市的一隅,犹如城市中心一个最接近世外桃源的梦境……在东莞这座城市车轮滚滚向前的今天,可园依旧恬淡安然,为我们守住了文人墨客的雅作和岭南画派的衣钵。(学生习作《可园游记》选段)
那一片片葱郁的香蕉在推土机的利爪下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银白色的仓库,里面装载着二十一世纪人类的血液——石油。港口城市的工业化变革彻底让这座小岛变了样……
再见了,那一片如梦幻般萦绕的青色香蕉林。
再见了,那一方堪称“世外桃源”的故乡……(学生习作《故乡的香蕉》选段)
2.利用风俗的独特性,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
与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样,莞邑文化也如东江水一样,从远古的荒蛮一直流到今天。这条悠长的文化之河中,沉淀了众多的习俗,令人回味无穷。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东莞每年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龙舟竞渡、醒狮麒麟表演、荔枝节、中秋灯会、重阳登高、春节花市等活动。笔者所处的沙田镇,位于狮子洋畔,很多居民都是以打鱼为生、以渔船为家的疍民后代,他们的祖先自古以来漂泊水上,在性格、语言、服饰、居所、婚俗和宗教信仰方面自成一体,形成了极富浓厚乡土风情的民风民俗,被称为“疍家文化”。这些都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乡土素材。
基于莞邑的独特文化,我们开展了“莞邑风情”的研究性学习专题,组织学生参观东莞科技博物馆、沙田疍家文化陈列馆、沙田龙舟文化节等,并且根据学生所处镇区的民俗文化特色,在寒暑假分成小组进行观摩体验,收集资料,把各自的所见所感形成文字。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作文中直呼爱家乡的陈词滥调不见了,而是注入了新鲜的文化元素。例如:
听,沙田的海风中飘来悦耳动听的歌声“天上有星之万颗咧,海底有鱼千万条;哥你有情妹更有义咧,只恨牛郎织女隔条天河哎咧……”“橹尾摇涟,棹尾起溅呃,姑娌妹,拉疏拢橹,等哥摇前……”,那是疍家人在出海捕鱼、绞网织缆、田间劳作、男女恋爱时唱的民歌,又称“白话渔歌”如今,独具风格的“咸水歌”已成为沙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习作《沙田山水新韵》选段
鼓声响起,龙舟便像一支离弦的箭在江上疾驰,激起具有爆发力的浪花,跳跃狂舞。江边的呐喊声越发响亮,锣鼓声越发雄壮,它们交汇、融合,和江面上的浪声交织!旋转!凝聚!翻飞!升华!
这晌午的乡音,爆发了城市的活力,奏出了东莞蓬勃发展的乐章。(学生习作《莞邑的符号选段)
3.利用人物的乡土性,进行阅读再创造
东莞人杰地灵,俊才名士辈出,将星闪耀。明代大将袁崇焕,英勇抗清,名垂千古;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气壮山河;可园主人张敬修,笔墨超脱,诗词清雅;文人钟映雪的木鱼书《花笺记》,驰誉欧洲,赢得了歌德的赞美;现代史学家方志家张次溪,撰写《莞乡烟水录》《北京岭南文物志》,还有当代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挺举冠军张镜开、IT界著名人士王志东、文史泰斗杨宝霖……尽管他们都是闪着光芒的神奇人物但他们都是一样地情系桑梓,身上都有抹不去的浓浓乡土气息。
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有关这些名人的传记及文章,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探求他们的成名因素,并撰写心得体会,这样,本土名人的榜样效应就能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另外,东莞文联和作家协会有一群积极创作的作家,“东莞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中收录了他们的很多优秀作品,如詹谷丰的《1823,道光年间的东莞》、郑小琼的《夜晚的深度》、何超群的《风中的城市》,尤其是诗人方舟的诗作《水的断章》《在外省的日子》《打工这个词》《工业区的一只蝴蝶等,阅读这些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处在变革中的东莞,以及奋斗在这遍土地上的各色人等的生活,给学生带来了较好的文学创作的示范作用。我校还邀请了《东莞文艺》的主编胡海洋开设写作讲座,通过这种近距离的接触打破了诗文在学生心中的距离感和神秘感。在这种乡土文学的感染下,我们的学生习作《我那无尽的思念》(高丽萍)《载不动的师生情》(高彩弟)分别获得了第五届世界华人青少年“中华情”大赛银奖,另外还有15篇获得了铜奖。
目前,我校利用乡土资源的实践活动还在进行中,我相信这项实践一定能使写作教学较好地突破作文的瓶颈,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母语教育”的任务。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读本》,三联书店。
3.胡晓风、金成林等编 《陶行知教育论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