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译、评、议,彰显个性
2010-02-16江苏省江都市实验初中
■ 张 健(江苏省江都市实验初中)
扬州市教育局发布《扬州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八严禁”规定》,表明了扬州教育局对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减负精神的决心与态度,对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决心与态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深地知道“减负绝不能降质,减负更应增效”。减负增效的关键点在 “课堂”,切实提高 “课堂效益”,才是最有效的“减负”,才是最彻底的“减负”。初中语文课堂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减负增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人在执教《陈涉世家》一文时,作了如下尝试,力求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语文、会学语文的能力。
本文是初中文言文中第一篇长文,设计教学方法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在领悟文意时,要求学生看懂注释,并能说出起义的原因、准备和经过即可;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中我让学生参与读、译、议、评四个环节,以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一是诵读,积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文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听读、跟读、自由读、集体读等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们读了几遍以后,很多语句已经基本能够掌握。
二是译文,因为篇幅较长,教师包办,学生没兴趣听完,所以我安排学生事先预习,借助书下注解、手中的辅助资料自己先完成译文,特别重要和难度较大的语句,我在课上重点提问和指导,学生做好记录,省时间,高效率。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掌握,我设计重点问题,要求学生直接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解答。如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原文中的“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就是答案。
特别是后两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兴奋和激动。如在讨论陈涉的性格特征的教学中,学生先是从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了解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意义。如文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死,死国可乎?”……可以表现陈涉的抱负、志向。讨论中,一个学生说“他目光短浅,这预示着他日后的失败”。我很惊奇,便让他说说理由。他回答说:“‘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一心只想着个人的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一旦目标达到,他就会消沉下去,终究会无所作为的。”他还结合陈涉最后的失败加以印证,令大家信服,我给予了肯定与表扬。我认为这是很有创意的思考与回答,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感受与收获,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反思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我认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读、译、议、评,逐步学会用文言的句式直接进行阅读与思考,而不应该时时借助于翻译这一拐杖。字句的疏通,只是为了在肯綮处给学生以帮助,而不应该把文言文教学当成先翻译为白话、再用白话思考、讨论对话的过程。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以翻译代替教学,不要大量讲《史记》及其司马迁的知识,以知识性的介绍代替感性的阅读。可以在解决整体诵读课文和理解重难点字词的基础上,向课文外面走,“把历史请回来”,用增加课文历史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如把“陈涉起义”放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到秦的暴虐与各地的怨声,并略讲陈涉起义之后的故事 (楚汉相争),即重现一个“史诗般的英雄时代”,点明其序幕的作用……同时要理解作者采取人物纪传体形式的原因与特点:突出个人在事件中的命运与感受,而不只是把人当成历史发展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几个符号。历史是从语文中被分家出去的,我认为如果失去了历史的观照,我们的语文课堂可能会显得单调枯燥,所以对历史兴趣的培养也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兴趣所在,像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参读茅盾的小说 《大泽乡》,有能力的可以要求他们阅读史学名著 《史记》,而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则可进一步推荐阅读诸如《万历十五年》《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等新历史著作,为语文课上的深刻思考、创新思考、凸显个性提供有力的保证。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大胆尝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趣,教师才会教得轻松。只要我们平时多思考、多探寻、多总结、多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兴趣盎然,我们的学生就会收获很多。广大的朋友,让我们一起为创造有效课堂、创新课堂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