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2010-02-16张琼
张琼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张琼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在英汉习语比较的基础上,就英汉习语在文化上的共性与差异,围绕“习语形象”,探讨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保留习语形象和实现功能效果对等的变通手段,提出了六种习语翻译方法:直译,再现形象;替代,转换形象;意译,舍弃形象;虚述实化,增添形象;直译+意译,传意传神;直译加注法,传神易解。
习语;文化形象;功能;翻译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缤纷多彩,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各语言群体的价值观念、民族特色、表达习惯、比喻意象和社会特点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难免会导致各语言之间的翻译出现信息传递障碍。英汉习语都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是一种文化沉淀。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有些英汉习语是如此惊人的巧合,这表明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着如此相同的生活体验,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另一方面,英汉习语承载着中西生存环境、地理条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共性
习语具有较强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但是在众多的习语中,自然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共同认知对象。我们发现,有着英汉习语惊人的相似,甚至完全一致。英汉习语有些共同的土壤。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经历了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分享相似的物质资源,所以他们的语言就如同他们的文化一样具有相似性。文化的相似性不仅存在于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可以对比以下习语:
趁热打铁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赴汤蹈火 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如坐针毡 to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祸不单行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
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more haste,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以上习语都可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中西方人大脑机制相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相同;并且,不同文化的民族不是孤立隔绝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过。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各民族人民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各民族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文化是个开放的系统,各民族可以不断接受并吸收外来文化。比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是来自英语习语“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而中文的“纸老虎”就直译为“paper tiger”。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为相互的理解和交流提供了基础,使得习语的互译成为可能。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人们在日积月累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是一种文化沉淀。习语的形成总是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息息相关。英国是一岛国,航海捕鱼是英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如:“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当某人发财时),“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在亚洲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且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进退维谷、揠苗助长、瓜熟蒂落 、瑞雪兆丰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如果形容花钱大手大脚,中文是“挥金如土”,而英文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二)地理条件的差异
不同的地理条件在英汉习语中亦有体现。如:中文习语有“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泰山压顶腰不弯”等;英文习语有“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set the Thames on fire”(做出惊人的事情),“Russian dressing”(蛋黄酱),“take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等。
(三)民俗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众所周知,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对狗偏爱有加,把它视做人的伴侣和爱物,英语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如:“top dog”(重要人物),“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则往往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同样不小,这些都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在中国,影响比较大的是佛教、道教和儒教,于是就有“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人行必有我师”等习语。对英美等西方国家影响较大的则是基督教,于是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as poor as church mouse”(像教堂老鼠一样穷)等习语。
(五)历史文学典故的差异
在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少文学作品记录下了许多优美的神话和传奇的故事,这些历史典故也都是习语的来源。如:the heel of Achilles(一个人致命的弱点)来自希腊神话故事,Judas’kiss(口蜜腹箭)源于《圣经》,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魔鬼,魔鬼到)源于《圣经》。汉语典故有大家熟悉的“东施效颦”、“完璧归赵”、“名落孙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六)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形成了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表达(“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汉语爱以具体比喻抽象,以物表感,状物言志,如:“蚕食”、“势如破竹”、“如日中天”。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特别强调平衡美,频繁使用对仗修辞格和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 、十拿九稳等。
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如“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nothing venture,nothing gain”(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
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习语,翻译中一般有两种策略,即: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有的主张“移植”原文,即直译,不赞成“代替”、“借用”;有的主张“意译”,强调“异物归化”,不赞成“移植”[1]。
归化指翻译时使用译语文化本身所有的表达方式,而异化则保留原语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把它输入到译语文化中去[2]。美国学者韦努蒂在1995年提出的这一翻译术语,来源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归化的翻译在理论上是把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在实践上,强调通俗易懂,避免多义或歧义。当原文与译文之间因文化差异而出现不能通达的情况时,“要用译语文化替代原语文化”,即把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外语词汇改头换面,或套用译语中与之相似的现成的表达法,把它们变成读者熟悉的译语文化形象。
翻译负有文化交流的使命,即尽可能把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习惯介绍给另一个民族。鲁迅先生就特别强调译文要“保留原文的丰姿”。在南京大学姜秋霞教授举办的一次翻译调查中,多数读者认为,读异国文学是为了欣赏异国作品特有的韵味和语言风格,他们在读译文之前就已经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有些人读译文的目的之一是想了解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异同究竟在什么地方。因此,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在处理英译汉或汉译英时,都应着力于全面、完整地向译语读者介绍对方(己方)的全部意蕴,包括文化。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汉译英中,我们尤其要树立这种文化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弘扬中华文化,帮助英语读者扩大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异化的翻译无疑在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Biguenet,J.and Schulte,R[3]曾说过,从未发现一种文化情景——无论在社会、伦理、教育、法律或政治领域——在另一种文化中的的完全对等物[3]。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时,存在三种情况:英汉无差异现象(形象相同或相似,比喻意义相同),部分差异现象(形象相同或相似,比喻意义不同;形象不同,比喻意义相同或相似),空缺现象(形象不同,比喻意义不同)。我们认为保留形象和功能对等是习语翻译的重要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对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应用、特殊风格及其语用效果保持高度的意识,尽可能全面地捕捉原习语所发出的真实信息,以求在忠实传达英汉语用功能对等的同时,努力再现原习语的形象、风格和语言形式。围绕“文化形象”的去留增减,我们提出以下六种译法。
(一)直译,再现形象
在具有文化共性的情况下,英汉习语概念(深层结构)对应,所指同一,表达形式(表层结构)大体对应,即英汉习语中一些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相似,隐含意义也基本相同的表达,我们主张直译,再现原文形象。这种以原文文本为中心,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的方法就是“异化法”。
直译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英汉语本已存在类似的表达,如:
(1)A fall in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另一种是,有些英语中存在而汉语中空缺,但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共同认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发展,直译后不会引起误解的习语,且广泛为中文读者接受,反之亦然。这种翻译保留了源语的生动形象。如:中国习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是来自英语习语“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而英文习语“paper tiger”来自中文的“纸老虎”。
再如,一些汉语的习惯表达在不影响理解的基础上同样可以直译再现原形象。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可未知。(《红楼梦》)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Work out a plan,trust to Buddha,and something may 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杨宪益译)
(3)“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阿Q正传》)
“A gentleman uses his tongue but not his hands!”protested Ah Q,his head on one side.(杨宪益译)
(二)替代,转换形象
基于相似的生活体验,有些英汉习语表达形式(表层结构)大体平行,概念(深层结构)对应,所指同一,即两个不同的喻体形象在英语民族心中的概念与汉语民族的概念基本相似,这时可以替代,转换形象,即用符合译入语习惯,且能引起读者同样联想、同样情感的习语来替换,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相似的体验。这种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的方法也就是“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如:
(4)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雨后春笋
to tread upon eggs 如履薄冰
as thin as a shadow 瘦得像猴
to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5)今既入了这园,再遇湘云、香菱、芳、蕊一干女子,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二语不错。 (《红楼梦》)
Coming here now and meeting Hsiang-yun, Hsiang-ling,Fang-kuan,Jui-kuan and the other girls, it was a genuine case“like attracts like”or“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不过,同义俗语的套用是有条件的,一组对应的中文和英文成语即使意思相近或形式相似,二者的确切涵义和感情色彩也多有细微的甚至很大的区别,不可随便借用。(徐式谷)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素质的不同,两种语言的一组对应成语即使词义相近,因潜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联想也会不同,故而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包含民族具体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的成语来套译英文成语[4]。
(6)Give somebody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n ell.得寸进尺(不译:得陇望蜀)
(7)Blow hot and cold.朝三暮四(不译:朝秦暮楚)
(三)意译,舍弃形象
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同一表达形式(表层结构),概念(深层结构)不一,所指不一,即同一个喻体形象在英语民族心中的概念与汉语民族的概念大相径庭,直译显得晦涩难懂,或因文化差异而被误解,原习语的形象既不能保留,又没有合适的译语形象替换,那就只能采用意译方法,舍弃原形象,而注重传递习语的隐含意义,达到奈达所说的功能对等。
如英语习语“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如果直译为“教老祖母吮吸鸡蛋”,则令人费解,曾有学生误解为“别让鸡蛋噎着老祖母所以教她吃鸡蛋”。这里我们只有意译为“居然敢教训你的老前辈”,尽管放弃了原形象,但传递了隐含意义。这也是符合奈达[5]的观点:翻译在于交流,翻译过程取决于读者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和理解。如果直译引起误解,则必须改变形式。
再如汉语习语“望子成龙”,由于中国龙和西方龙的文化含义不同,人们的联想不同,不能直译为“hope one’s child will become a dragon”,可意译为“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have great ambitions for one's child”或“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
(8)“再试纺,顶多忙一阵子,过了几天,还不是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And if we're now going to have a check spinning,it'll only mean that we'll be busier than ever for a spell and then after a few days things will be back to what they were before.”
“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汉语的这类谐音双关歇后语在翻译过程中也只能舍弃原来比喻的形象,采用意译。
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异化,意译≠ 归化
有些习语既可归化,也可异化,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归化为“一箭双雕”,意译为“一举两得”,直译或异化为“一石二鸟”。
(四)虚述实化,增添形象
由于英汉文化差异,同一概念(深层结构),表达形式(表层结构)不一,有些原文习语没有生动的形象,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为了译文生动,在不影响原文语意的基础上,将抽象的表达具体化,即虚述实化,增添形象。如:
(9)妈妈卖掉最后一件首饰,就送她到上海去自谋生路。
The last piece of her mother’s jewelry was sold to buy her train ticket for Shanghai,where Huang Zhongying would earn her own bread and butter.(谢大光,《她在追赶明天》,王伟,译)
(10)你不要过于乐观,真正的困难还在后头呢。
Don’t count your chicken before they are hatched,difficulties still lie ahead.
(11)The problems are too complicated to be explained in a few words.
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12)A good friend should be one offering timely help.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是雪中送炭。
“虚述实化,增添形象”与“意译,放弃形象”互为补充。
(五)直译+意译,传意传神
由于文化差异,如果原文中的生动的表达形式(表层结构)所蕴含的深层寓意不容易被译语读者理解;如果简单直译虽可以保留原文表达形式,但无法传递深层语义;如果简单意译虽易于理解,可又失去了原来的生动形象。这种情况下,我们将直译意译结合,既可传递意译,又可保留原来形象。如:
(13)A little pot is soon hot 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14)As you make your bed,so you must lie on it. 自己铺床自己躺,自己造孽自己遭殃
(15)Let sleeping dogs lie 睡狗莫惹,麻烦莫招
(16)井水不犯河水 Well water and river water leave each other alone——stay out of things don’t concern you.
(17)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俗话说,衣柜里面藏骷髅,见不得人的事家家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交流的深入,将来意译的那一部分可以省去,而且原语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播。
(六)直译加注法,传神易解
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有些习语简单直译难以理解,我们主张直译,以便保留原来的文化形象,再采用加注(包括夹住、尾注、脚注、括号等)的方法,提供一个文化背景解释便于理解。严格地讲,加注不能算一种译法,一篇文章如果注解多了,读起来往往失去流畅之感,但有的习语只有在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说明以后才能充分表达它的意义;所以译者有时必须酌情考虑利用注释法使习语的含义充分表达出来。 如:
(18)to carry coal to Newcastle 将煤运往纽卡斯尔。(注:纽卡斯尔是英国产煤中心)
(19)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注:荷马是公元前9—8世纪的古希腊诗人。公元前一世纪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说:荷马的诗有时出错,是因为他工作过度打了个盹造成的)。
(20)Don't be too proud of your premature success,as it always turns to be a Pandora’s Box.
切不可为过早的成功得意忘形,因为它常常会变成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见希腊神话,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等的根源)
四、结束语
英汉习语互译不但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在翻译时,为了忠于原文,译文必须保持原语形象;为了满足读者,译文又要符合译语要求,易于理解,而习语翻译却是难以把这两个标准一同达到的。习语翻译必须深入了解双方的文化、习语的特征和习语的形象性;并要切实把握双语文化差异、习语形象特征及其语用效果,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六种方法:其一,英汉习语概念(深层结构)对应,所指同一,表达形式(表层结构)大体对应,采用直译,再现原文形象;其二,英汉习语表达形式(表层结构)大体平行,概念(深层结构)对应,所指同一,采用替代,转换形象;其三,同一表达形式(表层结构),概念(深层结构)不一,所指不一,意译,舍弃原形象;其四,同一概念(深层结构),表达形式(表层结构)不一,虚述实化,增添形象;其五,同一表达形式 (表层结构),概念(深层结构)对应不清,直译+意译,传意传神;其六,同一表达形式 (表层结构),文化背景的缺失,直译加注。
[1] 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39-41.
[2] 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 BIGUENET J,SCHULTE R.The Craft of Translation[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120.
[4]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34.
[5] 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6-92.
(责任编辑:杨 杰)
H059
A
1009-8445(2010)06-0059-05
2010-06-22;修改日期:2010-10-25
张 琼(1971-),女,湖南平江人,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