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改革之探究

2010-02-16朱为鸿

肇庆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新建办学学术

朱为鸿

(肇庆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肇庆 526061)

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改革之探究

朱为鸿

(肇庆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肇庆 526061)

随着高校规模日益扩大,能否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成为提高办学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处于转型期,内部管理改革任务艰巨,同时面临难得的管理创新机遇。近年来,肇庆学院针对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按照综合性大学发展目标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内部管理改革,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管理模式;管理创新;反思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对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开始不适应新的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滞后于变革中的管理体制,内部管理创新成为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应办学规模扩大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实行了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学院制管理有利于整合资源和高校管理重心下移,同时带来了学校内部责、权、利的重新划分,对学校内部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改革是否围绕学院制展开,大学内部管理创新能否保证和推进学院制的有效运行,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关键。

一、新建本科院校

内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组织结构的转变不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需要通过自主改革来完成。新建本科院校经过由专科向本科的组织转型,学校办学定位逐步明确,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不断改善,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推进,办学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然而,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中,如何发展成为有核心价值和制度保障的文化组织是一个重要课题,决定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肇庆学院,主动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把握大学办学的内在规律,凝炼出“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定位于教学型大学,立足服务地方,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举全校之力办高质量本科。经过长期努力,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原有的内部管理模式不适应发展目标的要求,开始成为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存在着一些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1.管理机构行政化设置制约着办学实体的自主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后建立,内部管理机构与党政机关对口设置,行政机构、政工机构、群团机构齐全,具有典型的计划体制色彩,呈现出行政主导的科层制特征,与现代大学的组织特征存在冲突。大学本质上是一个学术组织,通过学术活动实现发展高深知识、培养社会人才的使命,并通过学术创新拓展服务社会的职能,赢得社会对大学学术活动的支持。尽管现代大学日益社会化,但学术性仍然是其组织发展的底线,因为,没有了学术目标,大学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和‘角色期待’之所以能成为‘现实的需求’和‘可能被满足的期待’,是因为它们符合大学组织发展的内在逻辑,尊重大学组织的学术个性。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和‘角色期待’也主要是学术性的‘需求’和‘角色期待’。”[1]所以,学术性是大学最基本的组织特性。然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处于转型期,行政管理的力量处于强势,学术事务发展的力量薄弱,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还没有理顺。行政主导的管理机构对教学部门干涉较多,制约着二级学院办学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要求。

2.内部管理运行中目标偏离、效率不高。在政府主导下,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了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权力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系的权力较小;其二是学校内部行政人员掌握着绝大部分权力,而学术人员的力量相对薄弱。行政人员不仅可对行政事务行使决策权,而且影响着学术事务的决策过程。“按第三部门理论,大学属于非政府、非赢利的第三部门,处于政治经济之外的文化领域,政府应尊重大学的组织特性,逐步把大学办学权交给学校,大学内部学术事务管理权交给学者,使大学组织按照文化的逻辑改革与发展。”[2]可是,新建本科院校管理效率低下和管理错位的问题比较严重。例如,有限的经费没有发挥出效益,由于使用不当造成浪费;不惜巨资引进人才却又因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没有形成凝聚力强的学术团队,年轻教师缺乏学术发展的平台;科研管理重数量而轻质量,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计件”管理阶段,缺乏价值引导和激励机制;“大楼”等政绩工程和实验、图书设备的落后形成鲜明对比,在一片社会赞扬声中教学质量悄然滑坡;行政管理机构庞杂,政出多门的不甘寂寞导致办学实体疲于应付,“忙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3.内部管理改革的动力不足。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来看,内部管理的问题主要是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还不明确,缺乏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和竞争、危机意识,满足于专科升本科的外在发展,没有看清现代大学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和“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缺乏改革内在动力和对改革的畏难情绪成为新建本科院校自我跨越的“精神枷锁”。虽然新建本科院校都意识到大学的责任和组织属性,也都提出了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但理念落实的实践之路还非常漫长。新建本科院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和创新精神不强,在管理运行中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动力不足。加上受利益的驱动,大多数人愿意维持现状以保护自身利益,致使内部管理改革举步维艰。

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探索

迈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的挑战。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伴随办学规模扩大,通过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就能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跨越式发展。肇庆学院准确把握发展的机遇,开始有意识地引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竞争机制,努力实现规模扩大和提高质量协调发展,极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管理模式创新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1.落实办学理念,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文化。能否确立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是新建本科院校全面转型的前提,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深化内部管理改革的思想基础。肇庆学院深入探索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学校领导班子达成共识:作为地方院校,首先要明白“地方”是自己的基本特征;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全力承担起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重要任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应以应用研究为主,主动承接基础研究的成果,实现向物质形态的转化;在社会服务方面,则尽可能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做出切实的贡献,让当地民众充分享受大学创造的成果。“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与反思,近年来,肇庆学院确立了‘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目前,这一办学理念已经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形成广泛的共识,并逐步将这一办学理念付诸实践。”[3]“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学校的工作中心和办学主体,办学定位明确,教学工作的地位得到保证,学生、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为内部管理改革确定了文化基调。

2.实施学院制改革,突出办学实体的主体地位。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根据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肇庆学院进行了学院制改革,在原有系科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了15个二级学院(部),由过去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转变为校、院、系三级管理,赋予二级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自主权。针对教师作用发挥不够、学术人员力量薄弱、校院两级职责不清的情况,出台了二级学院工作职责和二级学院领导体制的相关规定,对二级学院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作了明确规定,还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师对学术事务的参与权。为了增强二级学院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学校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教师选拔和任用制度建设等制度赋权于二级学院,并通过高层人才选拔制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培养制度,增强二级学院的主体性,为校内管理改革注入了动力。

3.改革内部管理机构,强化为教学服务的职能。随着二级学院体制的运行,内部管理机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为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成为内部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新的管理机构设置方案于2009年全面推行,随之进行了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和干部任用。内部管理机构改革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努力做到职责明确、结构合理、运转高效。新的管理机构改革方案中,对7个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作了调整,撤销、合并了3个管理机构,根据新的职能成立了发展规划处和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处。按照职能整合的原则,将机关党委与学校办公室进一步合并,使学校办公室成为一个更加综合的管理机构,更好地贯彻落实学校的决策,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和有序运转。重点对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作了调整,围绕服务教学工作强化了服务职能,弱化了管理和制约机制,为二级学院自主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效的保障机制。

4.推进管理制度创新,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管理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变为现实的前提和保证。制度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管理改革是一套“组合拳”,涉及教学、科研、组织人事、学生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各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套,共同初步建立了一套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为内部管理有效运行提供保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肇庆学院已经实施和正在修订的管理制度有:制订目标管理责任制,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建立学科专业学院制、学生生活书院制的管理框架,为学生发展拓展文化教育资源;制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工作奖励办法,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实施高层次人才选拔制度,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修订科研奖励条例和科研考核办法,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改革后勤服务,改进管理部门工作作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基本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难度较大,既要着眼于未来大刀阔斧改革,又要脚踏实地量力而行,所以,必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现实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关系,克服“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弊端,以大学制度建设为根本要求,通过制度创新推进改革,使校内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1.树立为教学服务的管理理念。高校内部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所以,高校内部管理改革必须围绕有利于教学工作而展开,衡量内部管理效率高低的标准应该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教学服务最终落实在为教师服务和为学生服务的质量上来,体现为“以生为本,以质立校”的教育价值观。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决定着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实力,“以生为本”的理念已成为一种软实力。学生的满意度和自主发展愿望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实际上,为教师服务的终极目的还是为学生发展创造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安心教学、甘于奉献是教育质量提高的保障,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中层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只有在合作理念下自己的意愿才能更好地被普通员工认可为自已承担的责任,也才会以最大的热情去完成既定的任务。”[4]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增加教师对学术事务的参与权,通过提高为教师服务的工作质量强化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使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相互促进。

2.突出内部管理的主体性和个性。每个高校都具有个性,只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并切合发展需要的改革举措,才能使内部管理得到优化。肇庆学院内部管理改革既尊重学校的历史和办学传统,又体现了大学制度建设的方向,使管理改革得以顺利推进。从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来看,规划和决策职能不可或缺,执行与监督职能分离能更有效地保证管理质量。为了克服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和运动员”的问题,学校通过设立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处,既适应了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需要,体现了加强教学工作的导向,也保证了“以质立校”理念的贯彻。发展规划处的设立是学校强化自主发展和规划管理职能的要求,发展规划处与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处合署,既达到了功能整合的目的,又做到了精简、高效,体现了我校管理机构设置的特色。

3.强化二级学院的学术主体地位。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改革要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保障和突出学术权力的中心地位,彰显高校的学术组织特性。有专家倡导,地方高校应健全基层学术组织,重大问题的决策引进听证制,强化师生民主参与的途径,赋予学术机构更多的审议权和决策权。[5]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术力量还不足以支撑学术权力的有效发挥,基层学术组织还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学校政策和优势资源的支持。所以,应积极培植基层学术组织,为二级学院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教学和科研团队自主发展,增强教学和科研的实力和地位,突出学校的学术性。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应为二级学院发展搭建发展平台,为教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让教师热心从事教学和科研,保障二级学院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并实现独立发展。进一步赋予二级学院自主发展的权力和责任,真正使学校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学院的发展活力必然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二级学院的管理效率最终体现为学校的管理水平。

4.健全内部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建立二级学院管理体制,然而,适应学院制的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却任重而道远。二级学院能否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实体,不仅取决于相应的管理体制,更依赖于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体系。以美国高校学生管理为例,美国大学对学生的制度性约束很严,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事无巨细。如学术诚信制度、上课出勤制度、校园饮酒制度、安静时间制度、客人留宿制度、清洁制度、吸烟制度等等。[6]然而,我国高校的管理制度大多缺乏可操作性,大部分制度都是“墙上挂挂”和应付检查,针对性不强,没有真正体现在对人和对事上,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应该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建立起针对性强和可操作的考核制度体系。比如激励制度,能否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健全考核体系是关键,因为只有依据有效的考绩结果,才能建立起配套的奖罚制度,通过奖优汰劣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营造和谐的大学管理文化。组织管理的较高境界是自主管理,实质上是制度管理、文化管理、理念管理。高校作为一个学术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和理念管理更加有效和贴近组织特性。因为就大学而言,它实质上是一个多目标、多主体的复杂组织,具有文化的多元化属性和包容性特征,所以,大学内部管理必须体现多元文化观念,努力营造和谐和包容的管理文化氛围。大学管理既要考虑到不同主体的发展目标,如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追求;又要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追求和文化需要,如教师群体和管理人员的冲突。要实现多元化的组织发展目标,必须营造沟通和尊重的文化环境,以制度为主要的调节方式,通过目标认同和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实现组织目标达成和文化互认。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应尊重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尊严和权利,构建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治理结构,克服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实现文化沟通和相互理解、支持,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1] 孔垂谦.大学组织发展的实质与边界[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0-13.

[2] 朱为鸿.论中国大学管理传统与制度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2008(5):26-31.

[3] 和飞.学术并举 崇术为上——肇庆学院办学理念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9(5):54-56.

[4] 孟祥林.服务与经营理念下的高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8(6):41-48.

[5] 杨科正.论地方高校内部管理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33-35.

[6] 董剑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跨文化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17-22.

(责任编辑:杜云南)

G647

A

1009-8445(2010)06-0076-04

2010-06-17;修改日期:2010-09-07

朱为鸿(1968-),男,宁夏永宁人,肇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新建办学学术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