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与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完美统一
2010-02-16王培伋
王培伋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论情感与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完美统一
王培伋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统一,是钢琴演奏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命题,它直接关系到钢琴演奏的优劣成败。以情感的体验与投入、技巧的设计与安排、情感与技巧的同步一体为三大理论视角,对这一命题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探讨,可为钢琴演奏提供理性思辨与演奏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钢琴演奏;情感;技巧;统一
情感是包括钢琴演奏艺术在内的一切音乐的生命和灵魂,因此,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统一,就成为钢琴演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命题。而这一命题,又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试只从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情感的体验与投入
情感是艺术创造工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情感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1]的确如此,情感作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和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和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在审美活动与艺术创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主要区别之一。
音乐更是情感性艺术,抒情性是音乐艺术的最重要的本体美学特征之一。关于此,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早已达成共识。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所持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2]钢琴艺术同样如此,匈牙利著名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指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3]
情感同样是钢琴演奏的灵魂和生命,如果说,联想与想象是钢琴演奏的手段的话,那么情感传达才是钢琴演奏的“最高任务”与“最终目的”。只有在钢琴演奏中生动地传达出作曲家写钢琴曲中的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才能唤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起到“以情动情”、“用心拨心”的艺术效果,圆满地完成钢琴演奏任务。
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法国当代著名的“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用奇特的组合法,把德国音乐大师、世界“乐圣”贝多芬作曲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在演奏中,他凭借激昂的情绪与浓厚的情感,把贝多芬在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顽强、悲壮地同厄运抗争的情感,演绎成雄伟、乐观、所向无敌的“现代的命运”主题,表达出现代人敢于战胜命运的大无畏气概与胸怀宇宙的豪情,充满了现代意识与现代情感;又如他演奏的另一首贝多芬创作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也把作曲家视爱情如生命、视爱人如星辰的真挚热烈之情,演绎成现代人的至爱深情。
我国年轻的“钢琴大师”郎朗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以饱满的中国钢琴人的深情,表达出原《黄河大合唱》中作曲家冼星海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情感。
由此可见,钢琴演奏必须以情感表达为第一要务。而这种情感表达,又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准确理解、深刻体验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另一个层面是要把作曲家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再通过自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奏,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钢琴演奏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情感传递过程,即:作曲家的情感→演奏者的情感→观众的情感,在这一情感传递过程中,演奏者显然处于重要的桥梁与中介地位,谓之“情感红娘”,恰如其分。
要担当起“情感红娘”的重任,钢琴演奏者就必须对自己所演奏的曲目首先进行深切的情感体验,要真正“进入角色”,倾情投入,感同身受。如同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到长篇小说 《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自杀的情节时,自己“尝到了砒霜的味道”那样,获得真情实感。又如我国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觉富贵荣华,其受用不过如此,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又入山林;我欲做人间才子,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原配;我欲成仙做佛,则而天篷岛即在砚池笔架之前;我欲尽孝输忠,则君至亲年,可跻尧舜彭篯之上。”[4]这是戏曲作者进行情感体验时身临其境的最佳状态与最佳境界,即在头脑中幻想出所要表现的情景、人物、情感。这一成功的艺术经验,很值得钢琴演奏着学习借鉴。
二、技巧的设计与安排
钢琴演奏的情感表达,是通过琴声进行的,是用演奏技巧“说话”的。因此,要很好地表达情感,就必须事先对所演奏的曲目进行艺术分析,做好演奏技巧的设计与安排。
如果说,钢琴曲是钢琴演奏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钢琴曲的作品分析,便是“施工计划书”。没有这个“施工计划书”,钢琴演奏就会陷入茫然无措之境,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很难很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
钢琴演奏的作品分析,要紧紧围绕情感表达来进行,所有的各种演奏技巧的设计与安排,都要为表达情感服务。同时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钢琴的艺术特长。
众所周知,钢琴素有“乐器之王”之誉,它音色优美;色彩丰富;音量宏大;气势宏伟;音域宽广;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浑厚。它可以表现各种复杂的情感,欢乐与悲伤、思念与渴望、缅怀与向往、爱与恨、恩与仇,含蓄之情似柔水、激昂之情如大海……总之,一切感情,均化入琴声之中。
钢琴演奏技巧,也是丰富多彩的,与它表达情感的丰富性相匹配的。对演奏曲目的分析,要志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演奏技巧进行设计与安排。钢琴演奏技巧包括指法技巧(顺指法、穿指法、跨指法、换指法等),触键技巧(指力触键、手力触键、臂落触键、全臂触键等),踏板技巧(延音踏板、弱音踏板、持续音踏板),音阶技巧、琶音技巧、跳音技巧、双音技巧、装饰技巧(倚音、颤音、回音、波音等),奏法技巧(连奏、断奏、八度、和弦),力度技巧、速度技巧等等。上述各种演奏技巧,有时单独使用,有时联合使用,要根据不同曲目、不同乐段、乐句的不同情感特征作不同的艺术处理。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演奏之前做好精细的设计与安排,唯其如此,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未成曲调先有情”,演奏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关于钢琴的演奏技巧,还有一个“歌唱性”的问题,虽然对此历来颇多争议,但大多数钢琴家以钢琴演奏的实践有力地证明:钢琴演奏的歌唱性,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它是钢琴演奏最根本的美学特征之一。当然,钢琴歌唱性演奏技巧,具体又通过指法、触键法、踏板法等各种技巧表现出来,而歌唱性也就是抒情性,是以表达情感为主要特征与主要目的的。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中,就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演奏出来极富歌唱性特点,琴声如歌声,有明有暗,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徐有疾,其情感也有悲有喜、有愤有怨……
由此可见,技巧的设计与安排,既为表现情感服务,又成为表现情感的重要途径,离开技巧的设计与安排,钢琴演奏就无法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必将导致整个演奏的失控与失败。
三、情感与技巧的同步一体
前面已经把“情感的体验与投入”和“技巧设计与安排”分别进行了论述。钢琴演奏中的情感与技巧,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是完美结合、同步一体、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虽然钢琴演奏技巧本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人演奏水平的衡量条件,但是技巧却不是钢琴演奏获得成功的惟一条件,只有当钢琴演奏技巧为乐曲表现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与乐曲表现的完美统一时,它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将情感与技巧同步一体是钢琴演奏中最关键的问题,例如,在演奏肖邦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演奏技巧方面是速度要不断变化,运用快速手指跳动的技巧。通过速度变化的技巧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以快速手指跳动的技巧表现出节日的欢乐情绪;还要通过高超的“如歌的连奏”技巧,形成歌唱性色彩,达到抒情性的艺术高度,以此达到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统一。
再如演奏钢琴曲《野蜂飞舞》、《流浪》、《夕阳箫鼓》等,要通过气息的变化等演奏技巧,使琴声“音断气不断”,从而表达出每首乐曲丰富、复杂的情感。至于通过各种高难度技巧的演奏来表达情感的例证,就更俯拾即是了。
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说明问题,这里先举一个演奏实例略作解剖,我们用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告别》,论述一下演奏中情感与技巧是如何达到完美统一的。《告别》是作曲家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首,写于1809年—1810年之间,被誉为钢琴曲中的“新的全书”,和“圣经”一样。这是作曲家唯一一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钢琴曲。这首乐曲是献给作曲家的保护人鲁尔道夫大公的。这位大公不仅是晚年贝多芬孤苦寂寞境遇下的朋友,而且是贝多芬最困难时期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巨大支持者。为此,贝多芬不仅为整首奏鸣曲标上了总标题,而且为了乐章分别标上了小标题。整首奏鸣曲的情绪是积极乐观的,充满友情、真情、温情,堪为“钢琴诗”。第一乐章的小标题与总标题相同,都是《告别》,表现朋友深厚真挚的离别之情。为鲜明的奏鸣曲式,慢板,降E大调,3/4拍子;又转入快板,降 E大调,2/2拍子。情感上要注意整个乐章以乐观的情绪为基调,但其中也夹杂着淡淡的哀伤。要用钢琴的旋律表现出马车奔驰在旅途中的情景。“告别”的动机反复出现,节奏与断音奏出马蹄声的效果,营造出马车奔向远方的意境。最后结束在响亮的和弦上。第二乐章为《别后》,是一首孤独的歌唱性音乐,美妙而略带忧伤的行板,纯朴而简洁的旋律线条,表达了作曲家想留下朋友与思念朋友的真挚深厚的友谊之情,也表现了作曲家孤独寂寞之情。此乐章为C小调、2/4拍子,回旋曲式。主部主题音乐情感丰富,流露出担心、不安、凄凉的感情。副部主题在G大调上,明亮如歌,与悲伤的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现部的终止乐句,以旋律的浮动加深了不安的情绪,演奏时情感上要充分表现出作曲家渴望光明、憧憬美好、祈盼与朋友重逢的急切心情。第三乐章为《重逢》,曲调活泼欢快,充分体现出全曲的基调。为降E大调,6/8拍子。右手十六分音符的极速流动如同暴风骤雨,集中凸显了作曲家与朋友重逢的喜悦欢乐之情。曲调温柔典雅,并以低声部进行反复。演奏时要表现出灿烂的经过句、清晰的断奏、辉煌的小音型效果。右手用八度分解和弦形式与左手连贯进行,紧密结合。演奏中以变奏、反复、左手与右手互相呼应的弹奏技巧,表现出欢快明朗的情绪。当主部主题提高八度时,采用十六分音符织体的波浪形节奏,而副部主题则移调至降E大调上再现。八度旋律弹得丰富俊俏,注重左右手的连断弹奏配合默契,珠联璧合,全曲最终在高昂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外国钢琴曲演奏如此,中国钢琴曲演奏亦如此。例如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乐曲以西洋钢琴曲中的复调、和声、曲式等作曲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相结合,展现的是民族化的音乐美。全曲为G微调式,4/4拍子。全曲通过中国江南水乡两个牧童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作曲家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钢琴模仿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竹笛,一支笛子吹高音声部,另一支笛子吹低音声部,形成自由式的二部对位,以五声调式为主体的和声音程的替换,使乐曲的情感更加朴实、真挚、深厚,并富有民族化的乡土特点。全曲以竹笛的加花变奏为主要特点,乐曲的歌唱性、舞蹈性特点十分鲜明,演奏时更注重情感与技巧的同步一体。右手的演奏应该运用模仿中国竹笛常用的双倚音装饰旋律的演奏技巧,使音色更加纯美;左手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很大,要运用断奏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两个牧童在田间放牧的悠闲自得的情景。
当前,由于音乐教育的正规化和系统化,掌握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的青少年大有人在,但真正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却并不多,主要是因演奏者虽然掌握了高超的演奏技巧,但在情感表现方面还达不到应有的境界。而真正的钢琴演奏家是将演奏技巧完全融入到深刻的情感表现之中,真正做到两者统一。这样的表现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也能表现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情感。
由此可见,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统一,是钢琴演奏的永恒主题。而这种完美统一,既需要情感真挚浓厚,又需要演奏技巧过硬。钢琴演奏不只是用手弹,更重要的是用心弹,以心指挥手,要身心一体,情技合一。
[1] 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M]//西方文论选: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55-160.
[2] 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87-191.
[3] 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211-219.
[4] 李渔.李笠翁区话[M].北京:古籍出版社,1960:12-35.
Unity of Emotion and Skill in Piano Performance
WANG Peiji
(School of Music,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The unity of emotion and skill in piano performance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rt topic,which directly relates to successes or failures in piano performance.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topic in depth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pplication,design and arrangement of skills,and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skills,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piano performance.
piano performance;emotion;skills;unity
J624.1
A
1009-8445(2010)06-0047-04
(责任编辑:禤展图)
2010-07-01;修改日期:2010-10-22
王培伋(1959-),男,黑龙江人,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