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本清源,求同析异,探幽抉微——谈中学生创新作文指导

2010-02-16王雪梅江苏省新海实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作文材料

王雪梅(江苏省新海实验中学)

正本清源,求同析异,探幽抉微
——谈中学生创新作文指导

王雪梅(江苏省新海实验中学)

语文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从作文教学发展看,单纯的写作模式和技法传授存在诸多弊病,创新作文指导已成为中学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广开“材”源,引来作文教学“源头活水”

创新作文指导首先应从内容入手,根据中学生的生活实践,指导学生放开视野,寻找材料来源。

1.从书本中来。中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材料接触多,消化吸收这些材料,对创新作文大有裨益。如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要求学生仿照 《再别康桥》写一首诗歌。一名学生的作文:《别》(模仿《再别康桥》)是这样写的:“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不曾招手/却留给我最美的云彩//那窗外的蜻蜓/是晨光中的新郎/微风中的花香/在我的心头荡漾//轻灵的蒲公英/悠悠地在空中徜徉/在柔和的风中/你情愿去独自流浪//那肩上的背包/是一本年轻的护照/带着成长的骄傲/投入别一个天涯海角//寻梦?背起行囊/向红尘滚滚处跋涉/捕捉一片月光/在月光朦胧里放歌//但你不能放歌/为了那么的潇洒/留下最美的云彩。”诗歌仿《再别康桥》而写,虽然在语言、意境以及表现绘画美等方面还需要锤炼,但学生准确把握了《再别康桥》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并把作者蕴于诗中的惆怅、忧愁的思绪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娓娓道来,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审美意识。通过这类形式的写作训练,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原文内容,但又不拘泥于原文思想束缚,体现了从学习到创造的过程。

2.从课外阅读中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并从中获取材料,是指导创新作文的又一条有效途径。教师既要向学生推荐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经典文学作品,又要让学生多多阅读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报刊杂志,如《青年报》《文汇报》《参考消息》《读者》等,并通过提倡多渠道的“博览”,如影视、网络媒体等,让学生“把天下大事揽于一胸”,从而在选择材料时广征博引,游刃有余。这种形式的作文不宜规范主题和内容,创作日记和文学练笔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式。

3.从身边的生活中来。教师可以提取学生生活中既真实又有普遍性的事物(事件)命题,让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情,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中感受“写作是心灵的倾诉和宣泄,是人生的需要”。一位同学在命题作文《父亲》中这样写道:“……父亲,我的父亲,我要把我最炽热的爱,献给你,献给你的老车,献给你的汗珠,献给你苍苍的白发,献给你所有为我付出的爱,献给你我所拥有的为你收获的辉煌。……”显然,生活中父亲的形象在她脑海中是多么深刻与沉重,而这份深刻也在强烈而挚热的感情抒发中升华为一种生命中的承受之重。感动之余,不禁引发我们对创新作文指导深深的思考。

二、有机牵引,拓展作文构思的想象空间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训练,一般都能较通顺完整地记叙事情,但要文章生动丰富却并非易事。究其根源,学生虽然找到写作素材,却不会对其分析、加工、挖掘内涵。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材料,因势利导地进行分析挖掘,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材料,逐步懂得并学会如何提练文章主题,寻找材料立意的最佳突破口。

1.求异思维。一则材料的正面立意一般都很简单,从反面立意往往可以使文章鲜活起来。教师在指导学生立意训练时,应让学生注重把握材料中所蕴含的“异”的倾向,发掘“非”的本质。要善于教学生在对立中寻找新的解释、新的突破点,从而在仔细观察中取舍到位,解答有方。如一次作文是《也谈比尔·盖茨》,大部分同学都从比尔·盖茨奋斗和成功的经验中选择了人生需要不断奋斗这一主题,这种正面立意固然很好,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未免有些失之于肤浅。一位同学另辟蹊径,从盖茨成立基金公司一事引申出对西方国家遗产法的看法,从反面入手,提高了文章的立意,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2.多元思维。求同和求异的思维都不是唯一的,过分偏重于某一思维定势,无疑会使立意训练出现一种程式化、雷同化的现象,是作文教学之大忌。教师在指导学生立意训练时,不妨让学生眼光放开一些,仔细捕捉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多换几个角度看一看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和社会意义,发现更令人吃惊的道理或更令人震憾的情感,从而在多元思维训练中另辟蹊径,深化主题。如让学生以《诗经·伐檀》为素材写一篇议论文题纲。从学生的完成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立意,一是原始人自给自足的生活;二是剥削是当时社会制度下的必然产物;三是现代生产力已有了飞速发展,人们不用再整天忙于生活;四是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坎坎伐檀,可以休矣”。前两类立意无疑属于比较直观的立意,只看到了事物的现象;第三类虽然发掘出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这一主题,但对现实生活却没有太多指导意义;第四类立意不仅看到了“坎坎伐檀”这一现象,更从伐檀这一现象出发,向全社会发出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应充分认识环保的重要,原始人用以谋生的“坎坎伐檀”不应再出现在当今社会的呼声,思路新颖,视野开阔,主题深刻,令人拍案叫绝。

三、精心疏导,提高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

一篇材料生动、立意极佳的作品,往往因为全文布局及遣词造句、标点运用方面的问题而显得生涩。而要让文章“情文并茂”,文采也属一个重要因素。修辞学的训练及阅读的“内化”过程,对写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是作文训练中基础之基础。

1.引入修辞学。传统作文训练中,修辞常常作为一种修辞格来讲述,从来没有以文化意义和写作意义的面貌出现,属于纯粹语法规范下的修辞。但事实上,正如吕淑湘先生认为:把语法和修辞打通,有利于作文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在决定表现什么或反映什么的时候,就已显示了一定的美学倾向,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而已,而这恰恰就是教师在指导作文训练中应当把握的问题。这种指导不应仅反映在对语法的训练上,诸如字、词、句、点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诸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从更高一个层次看待修辞,从文章布局的角度进行审视,或者说立足文章结构的修辞。

2.阅读的内化。遣词造句的功底,一方面来源于对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训练,另一方面,大量的课外阅读无疑是吸收语言精华、提高文字能力的一条捷径。阅读的内化过程则是指学生掌握和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形成对以文章为主要形态的语言组合的领悟力和感受力,体现在作文中就是一种灵气。教师要指导学生雅俗共赏、兼收并蓄,特别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的积累引为己用,强调阅读的内化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与情感的碰撞中摄取丰厚的意蕴和辞章技巧,久而久之,积淀成一种领悟和感受的灵气,产生较为丰富和敏锐的感觉去驾驭文字,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瞻前顾后而思接千载,触类旁通而视通万里。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作文材料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材料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