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袁占盈治痹经验
2010-02-16刘建平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450008
刘建平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450008)
名老中医袁占盈治痹经验
刘建平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450008)
名老中医袁占盈从医45年,对于痹证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确切。他认为痹证的病因为正虚邪侵,病机为经络阻滞,认为虚、湿、瘀为痹证病因病机的关键。并依此制定补虚祛湿,化瘀通络的治痹大法。在此基础上将痹证分为风湿型、寒湿型、湿热型、寒热错杂型四型,治疗时各有侧重。他的治疗特色是重视扶正,活血祛瘀贯穿始终。
袁占盈;痹证;名医经验;中医内科学
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袁占盈教授长期从事医疗、科研工作45余载,熟读经典,精于各家学说的的研究,并结合临床,在内科杂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于痹证的诊疗见解独到,疗效确切。笔者有幸师从学习,聆听其教诲,受益颇多,兹将其对痹证的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袁老师认为痹证的病因为正虚邪侵。正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邪侵责之于风寒湿三邪,三邪中以湿邪最为重要。病机为经络阻滞。认为虚、湿、瘀为痹证病因病机之关键。
痹证乃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骨、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乃痹证发生的内因。虚之关键责之于肝脾肾。因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失养,腠理空虚才易感受风寒湿邪,因此肝肾亏虚是形成痹证的首要条件。《素问•痹论》:“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骠急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而卫气出自中焦脾胃,脾胃健运则正强卫固,外邪不易入侵,脾失健运,则卫气虚弱,卫外功能失职,易感受风寒湿邪而发为痹证。因此肝脾肾亏虚是痹证发生的内因。
老师遵《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认为在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最为重要,因其性阴柔,重着黏滞,最易侵袭经络关节,痹阻气血,而致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之痹证的典型症状,因此对于杂至人体的三邪,不论偏风、偏寒,均必伴湿;同时因经络被阻,水道不利,湿也可自内生,或脾失健运,生湿聚痰。内外湿相合,随病人体质的不同或寒化或热化,出现寒湿、湿热或寒热错杂之证。湿邪流窜经络,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化生痰瘀,痰湿、瘀血胶结于经络关节,致使局部肿痛麻木,绵绵不休,久而久之并可因瘀致虚,因虚复感外邪,因邪再致瘀。如此循环,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因此虚、湿、瘀既是痹证发生的始动因素,又是痹证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贯穿痹证的始终。
2 分型辨治
袁老师依据痹证的病因病机特点,提出补虚,祛湿,化瘀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大法,并在此基础上,将痹证分为风湿型、寒湿型、湿热型、寒热错杂型四型论治。
2.1 风湿型 关节肿痛不甚,游走不定,或痛在上肢,或痛在下肢,或痛在肌肉,或痛在筋骨,同时伴肢体关节沉重,或麻木不仁,关节局部皮色不变,不红不热,无明显晨僵。乏力,恶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细。治以益气祛风,除湿通络为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杏薏甘汤化裁。常用药物有:黄芪、桂枝、白芍、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青风藤、海风藤、鸡血藤、葛根、威灵仙。病在上肢加姜黄、桑枝;病在下肢加牛膝、木瓜。2.2 寒湿型 关节冷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则重,关节肿胀,晨僵明显,局部发凉,皮色苍白,舌质淡胖,苔白,脉弦紧或沉紧或迟。治以温经化湿,散寒止痛为法。方用乌头汤、阳和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干姜、制川乌、制草乌、制附子、老鹳草、细辛、赤芍、白芍、黄芪等。痛甚加香附、乳香、没药;偏湿重者可加苍术、白术、防己。
2.3 湿热型 关节红肿热痛,遇冷痛减,屈伸不利,晨僵明显,身重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弦数。治以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为法。方用四妙散加味。常用药物有: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白叩仁、白僵蚕、络石藤、忍冬藤、车前子、豨莶草等。
2.4 寒热错杂型 关节疼痛,自觉发热,或红肿热痛,但全身畏寒,喜热饮;或关节肿痛,遇寒加重,但触之局部发热;或上肢热下肢凉。舌质淡红,苔白或黄或黄白相兼,脉弦细。治以散寒清热,宣通表里上下为法。方用《丹溪心法》之上中下通用痛风丸化裁。常用药物有:黄柏、苍术、南星、神曲、川芎、桃仁、红花、防己、白芷、羌活、威灵仙、桂枝等。偏于上肢加羌活、桑枝、忍冬藤;偏于下肢加独活、川牛膝、木瓜、土茯苓、萆薢等。
3 治疗特色
3.1 重视扶正 外邪之所以中人,良由卫气先虚,审因论治,祛邪应与扶正相结合,而补气药之最首推黄芪,因此袁老师常用大剂量黄芪以固护卫气,不论偏寒偏热,病程久暂,遣方用药均不离黄芪;因卫气之化生有赖脾胃健运,且脾胃健运亦有利于祛除湿邪,故薏苡仁、山药、茯苓、白术等健运脾胃之药为治疗各型痹证之常选;肝肾为先天之本,精血化生之源,肝血旺,肾精充,则筋骨强健,邪无所依,因此在痹证的治疗中,补益肝肾不可忽略,在痹证的缓解期,袁老师常用熟地、山萸肉、牛膝、桑寄生、枸杞子、续断、巴戟天、狗脊等以补肝肾之精,女性患者常合用四物汤以调养肝血。
3.2 活血祛瘀贯穿始终 痹证之初,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而致气血运行不畅,这是瘀血形成的开始,到了中晚期,则因经脉气血长期阻滞而产生了瘀血。因此瘀血阻痹经脉贯穿于痹证的始终。袁老师主张活血通络法应贯穿痹证治疗之全程,常选用牛膝、鸡血藤、川芎、赤芍、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且不伤正的药物;对痹证日久,瘀阻较重,且体质不甚虚弱的患者,可用全蝎、蜈蚣、三棱、莪术、虫等力量较为峻猛的破瘀攻坚药。
4 体会
痹证为慢性病、难治病,在治疗中除抓住补虚、祛湿、活血通络之大法外,还应详察阴阳表里,明辨虚实寒热,区分病程久暂,以确定具体的治法,或重在祛风,或重在散寒,或偏于祛邪,或偏于补虚,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而不可自始至终守一法一方,不知变通;同时还应掌握本病缠绵难愈病程漫长的特点,即使辨证准确,用药恰当,很多时候也不能迅速收效,此时应注意守方,只要认准证型,选方无误,也许初服三剂五剂无效,但继续进服十剂八剂甚至二十剂后,自会柳暗花明。因此加强病人对本病的认识,使病人做好长期服药的思想准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提高本病治疗的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
10.3969/j.issn.1672-2779.2010.09.005
1672-2779(2010)-09-0008-02
201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