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类社会微环境的“非商业”意义
——在小店逗留的女性青少年

2010-02-16池丽萍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小吃店小店书店

池丽萍

(中华女子学院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心理学系,北京 100101)

商业类社会微环境的“非商业”意义
——在小店逗留的女性青少年

池丽萍

(中华女子学院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心理学系,北京 100101)

采用质性分析方法研究女性青少年在小吃店、书店两种商业类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发现女性青少年对这些小店的光顾存在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的规律;这些商业类微环境吸引他们的是环境的主观意义及其中人的因素;在交往中,小店主人和女性青少年都表现出许多非典型商业行为;小店成了女性青少年放松心情、形成同伴群体价值观和良好生活态度的重要社会微环境之一。这些商业类微环境对女性青少年具有“非商业”的意义,满足了其成长中的心理需求。

社会微环境;女性青少年;质性分析

一、引言

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常被视为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三大环境,其中家庭和学校作为两种定义最为明确的环境已被广泛研究,然而“社会”环境却很少被作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因为“社会”一词通常被理解为诸如社会结构、社会文化这类宏观背景,难以实证研究。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重视“社会”作为一种微观环境的意义。类似于家庭和学校这类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微观环境,社会微环境也可能在个体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社会微环境”指个体能直接参与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1]这一概念的提出,针对的现实问题是,“孩子不在家也不在学校时,他们在哪里?”相应的学术问题是,这种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社会微环境对个体成长有何意义?一些调查研究表明,城市青少年通常喜欢在家庭和学校以外的街道、商场、空地、游戏厅、KTV、饭店、网吧、书店、公园、体育馆、图书馆等各种社会微环境中活动。[2]这其中不乏功能和结构较为明确、场所边界明晰的环境,如网吧、快餐店、书店等商业场所。青少年通常会利用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消费、娱乐功能进行活动,如,去KTV唱歌、上网吧玩游戏、去书店买书。[3]但是,对许多青少年来说,这些社会微环境已经不仅是一个提供特定服务的商业场所,青少年可能发现了环境的新功能和其他意义,而对它们情有独钟,产生依恋。①参见Todd,S.,Anderson,L.:Place Attachment and Benefits Generated by theFuture Tioughnioga River Trail.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17th Annual Northeastern Recreation Research Symposium,Bolton Landing,NY.2005,April.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成群的青少年每天流连在街道的某个特定角落、某个快餐店或网吧。[4]那么,青少年为什么会对这些商业场所产生依恋呢?这些地方作为“校园周边环境”的一部分,往往是被治理的对象,是被认为会严重危害青少年健康、安全、道德发展,甚至可能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环境。[5]难道在青少年眼中这些环境具有独特的价值?

在梳理国内外有关社会环境与青少年成长关系的文献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通常以男性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他们在街角、商场、游戏厅等社会微环境中逛街、听音乐、吸烟、酗酒、药物使用等同伴取向的活动,相对缺少对女性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研究。[6][7]难道女性青少年只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吗?从我们的经验和已有研究可以发现,活动于学校周边的青少年中并不乏女生。[2]但是,各类研究在报告或阐述其结果时,通常将独特的“她们”融入泛指研究对象的“他们”中,似乎活跃在各种商业类微环境中的青少年是性别模糊的,或者多数都是男生。本研究所关注的正是那些在各类研究文献中被隐匿的女性青少年,希望了解女性青少年喜爱、依恋的商业类社会微环境有怎样的特点,他们在这些环境中从事什么样的活动,环境及活动对他们有怎样的意义。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女性青少年依恋的小吃店、小书店这两种商业类社会微环境为例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鉴个体生活史研究中常用的回溯式记忆方法,提取被试高中时期最依恋的社会微环境作为主要分析内容。这种方法能够排除普通或日常琐碎记忆的干扰,直接找出对个体成长与发展有意义的生活事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对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事件的回溯式记忆大大好于其他时期,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研究方法的可靠性。[8]

研究选择北京市C大学二年级女生78人为被试,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安徽、浙江、四川、山东、黑龙江等省市的城市或其附属县镇。研究要求被试回忆其在高中时代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最依恋的一个地方,并写下包括如下信息的文字:(1)这个地方的环境特点;(2)通常什么时间或什么情况下会到这个地方;(3)在这个地方从事什么活动,和谁一起参加活动;(4)为什么会依恋这个地方或者这个地方对自己有何特殊意义。要求被试写的内容尽可能详细、具体。然后,从中选取以小吃店(包括各种中西式快餐店)和书店为讲述中心的文本作为研究分析资料,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在分析思路上,本研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分别从女性青少年在小吃店或书店中活动的“时间特征”、“环境特征”、“个体行为模式”以及“环境意义”等四个方面分析这些微环境让他们依恋的原因,以及这些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其中,在时间特征方面,我们根据女生进入这个微环境的时间大概可以推断环境的存在能满足他们此时某些生理或心理需求的元素;通过对环境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感知环境的线索及环境中对他们有意义的东西;通过对微环境中被试及其他个体行为的分析,可以对比这些行为与这类商业微环境中的标准行为模式之间的差异,挖掘这些环境吸引他们的深层原因;最后,通过女性青少年自己对环境作用和意义的评价来确定环境在其成长中所起的作用。

三、质性分析结果

(一)女性青少年依恋的商业类微环境之一:小吃店

本研究被试中一半以上会提到小吃店,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以往研究中关于男性青少年的调查结果。[3][9]而且,女性青少年依恋的小吃店种类繁多,包括“麻辣烫小吃店”、“茶蛋和豆腐汤小店”、“肯德基”、“特色小吃店”等。这些小吃店通常坐落在学校附近,店面不大,为学生们提供价廉物美的食物。下面将分别从女性青少年在小吃店活动的时间特征、环境特征、小店中个体的行为模式、环境的意义等四个方面来分析环境对个体的意义。

第一,时间特征。女性高中生去小吃店的时间表现出“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并存的特征。客观时间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时间概念,在句式表达上体现为一个确定的时间点,如在研究文本中被试提到他们会在“每个星期五”或者“没回家的周末”到小吃店。可见,这个客观时间是周期性的,如每周的某个固定时间点。主观时间则是指被试根据自己的心情、经历等确定去小吃店的时间,通常以表示时间的状语从句形式出现,如“当……的时候”。研究文本中被试多次用“大家心情很好或很不好时”、“每次想透透气的时候”、“心情不好需要找人倾诉时”来描述去小吃店的时间特征。这种主观时间点的选择,往往有很大的偶发性,依心态或心情而定。基于主观时间特征,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到小吃店一方面满足了女高中生对食物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条件,如充当了周末放松、同伴交往的场所,成了情绪调节的“中转站”。

第二,环境特征。本研究中被试对他们所依恋的小吃店作环境描述时,多数都带有感情色彩。例如,“店堂布置温馨,挂了许多暖色调的图片,让人看了心里暖洋洋的,感觉像在家一样。”“那个小小的、旧旧的麻辣烫小吃店,没有华丽的装饰和高雅的格调,却足以让人心灵某处品味温暖、安定的感觉。”可见,青少年不仅关心这些小店的物理特征,更在意其主观意义。此外,环境不仅是物质的环境,还涉及人。在描述环境时,多数被试会提到店里的人,如,“老板娘的笑容亲切,让人有在家的感觉”;“这个店里的服务员都认识,像家一样,很舒服。”从这些描述,我们大致可以判断这些小店的物理环境较普通,大部分狭小、简单甚至简陋。但是几乎所有被试都能在简陋、狭小的空间里感受到温暖,并不惜用“家”来比喻小店给人的感觉,同时使用“温馨”、“安定”、“温暖”、“归属感”等与家庭感受有关的词汇来描述它。小吃店真正吸引人的似乎不是它的物理环境,而是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东西,让他们不只用感官来感知客观环境,而更多地调动情感来体验环境氛围。

第三,个体的行为模式。在小吃店这类微环境中活动的人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环境“自带的”人,即店员或店主;另一类是进入环境的人,包括本研究分析的女性青少年以及和他们一起进入微环境中的其他人。下面将依次描述两类人的活动并分析其行为模式。首先,环境自带人的活动。从被试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店员不仅仅是提供服务的角色,他们不再是匿名的“甲乙丙丁”,而是被描述成生动的、个性特征鲜明的人。例如,“大姐姐(店主)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她告诉我们,这家店就是她的梦想,梦想实现了,很开心,所以想让来店里的每个人都开心。”“店主老夫妇感觉像自己的爷爷奶奶,很亲切,每次都嘘寒问暖。”这些店主除了提供点餐服务之外,还表现出一些超出标准商业行为的活动,如问问学生们的学习和身体情况,帮助劝解亲子冲突。可能正是这些超出商业功能、颇有人情味的行为让女高中生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其次,女性青少年在这个微环境中有怎样的活动和行为呢?当然,小吃店里的活动应该是吃东西。但在研究文本中,被试会花费更大的篇幅描述他们与同伴在小吃店的交往,主要是一起聊天。例如,“在这里,我和好朋友畅谈我们的事情,有对未来的期待、对学习压力的感慨、人际关系的困惑、对生活的热爱、班里搞笑的趣事、暗恋对象,奇闻八卦无所不聊”。由此,可以看到小吃店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为女性青少年提供了自由的、私密的同伴交流和交往环境。也许正是通过这种不受限制的交流,他们不断地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同伴群体的态度,并据此调整各自的认识,逐渐形成稳定的同伴群体文化。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借助同伴群体丰富自己的价值体系。除了和同伴交往之外,女高中生们还会和环境自带的人交流,如“经常吃完饭和老板聊很久才离开”,这种行为已超越了店主和顾客的交往范围。可能正是这些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精神环境吸引了女性青少年,使他们依恋这个环境。

第四,小吃店这种微环境对个体的意义。研究文本显示,这些小吃店对于被试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的,依恋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的。“高一、高二,到那里是为了吃饭;到了高三,去那里纯粹就是为了缓解压力,分享快乐和忧愁。”“高一、高二的印象是香喷喷的美食,高三则承载了我们的惆怅和彷徨。”可见,小吃店最初只被视为单纯的营业场所,满足人的饮食需求,而一旦在那里发生了这个基本功能之外的、与个体情感或心灵成长有关的活动或行为后,环境就变得不同寻常,有了“精神意义”,成为寄托了感情的依恋对象。从这种变化发生的时间进程来看,高三的“特殊生活”似乎是促成这种地方依恋的催化剂。那么,高三的生活为何能让小吃店变得富有精神意义呢?虽然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不同地区,但他们却用同样的字眼描述高三生活——“黑暗”、“紧张”。高三的学习压力不仅停留在学校和课堂,家庭氛围、父母期待的眼神、“父母专门腾出来供孩子学习的大房子”等处处弥漫着高考的压力。此时,家庭和学校之外,成人(父母、老师)监控达不到的地方——小饭店——就成了高中生“累的时候能喘口气的地方”,“可以不谈学习,不谈考试,只聊感觉很真实的话题的地方”,以弥补学校和家庭中缺失的、体现个人情感和欲望的生活内容。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这种微环境里有女性青少年对自己的想法、情感和秘密的真实表达,反映了个体这一时期在教育制度控制之外的心理状态,因此它成为青少年精神成长的见证者。被试对某个小吃店的依恋,更准确地说是对自己的高中生活、青春岁月的留恋。步入大学校门后,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在假期再次回到自己依恋的小吃店,回忆和重新品味高中生活。有些小店已被拆除,学生们会“很难过,心里一下子空空的,像是少了一个亲人,忽然发现那段日子永远都过去了。”“我的心突然莫名的空起来,不知道是想念那个大姐姐(店主),那碗鱼香肉丝饭,还是自己的影子。”可见,小吃店已经成为这些女学生高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这段生命历程的一种纪念。

(二)女性青少年依恋的商业类微环境之二:小书店

研究中,被试经常提到的另一类让他们依恋的社会微环境是小书店,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人提到图书城、图书大厦等大型图书卖场。我们仍然从上面的四个方面分析女性青少年为什么会依恋这些小书店。

第一,时间特征。女性青少年基本都是利用午饭后、放学后、周末休息日等空闲时间去书店的。其中一些人已经把去书店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去那里的时间和频率都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每个星期天下午都去那里坐几个小时,风雨无阻”。“每个星期日的早上都准时到那里报到。”

第二,环境特征。许多被试详细描述了他们所依恋的小书店的外部地理环境和内部布局状况。例如,“它在市中心最繁华的路段,夹在咖啡屋、服装大厦之间,很不协调,没有名字。如果不是门口竖着的小黑板上写着‘书店’两个字,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房子是干什么的。”客观来讲,这些小店除了离学校近之外,没有更多的地理优势,甚至有外部环境过分嘈杂的嫌疑,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学生对它们的认同和依恋。更有趣的是,有些文本对书店典型画面的描述包括了被试本身,被试俨然已经将自己当做书店的一部分了。如,“小店店面虽小但是朝阳,阳光可以透过窗户洒到旧沙发上,我喜欢中午放学后坐在上面看书。”在客观描述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文本中还出现了被试眼中特殊的书店意象和人格特质,如“独特风韵(布局)”、“遗世独立(地理位置)”、“老上海风情(装饰氛围)”、“清爽祥和(氛围)”等。这可能部分弥补了书店狭小、破旧的缺憾而吸引女高中生。这些店的经营状况差别较大,有的生意兴隆,另一些则门可罗雀,如,“小店顾客很少,通常只有我一个人坐了一下午。”可见,小书店让被试依恋的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地理位置、图书更新速度、营业面积等商业上能吸引一般顾客、提高客流量的普通元素。

第三,环境中个体的行为和活动。书店是出售图书的地方,店主的典型行为自然是推销和售卖图书;而在我们收集到的研究文本中,很多店主的行为是非典型的,或者说是超越其店主角色的。例如,“每次阿婆(店主)都会笑着接过我的书包,说‘来啦’。多数时候,我会坐在门口看书,有时和阿婆聊天。”“老板每次都笑眯眯地拿出一摞书,笑着说:看!特地留给你的。”“老板经常请我喝蜂蜜茶,吃他做的红烧肉。”“老板经常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拿一本书认真地看,还和我们说她喜欢哪个作家,哪种文风。”可见,这些书店的店主表现出的接书包、聊天、提供饮食、交流读书心得等行为都不是书店环境中标准的行为模式,倒更像是发生在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而非商家和顾客的典型行为。

同时,我们发现这些女学生在书店里的行为也不是标准的顾客或买主行为。虽然他们偶尔也会买书,但更常见的行为是看书、聊书及无主题地同老板闲聊。例如,“每次去都看书,或者和老板娘聊天。”“心情不好时和老板叔叔、阿姨聊聊天儿,感觉会好很多。”“我和好朋友去看书,讨论书中的情节、小说作者的文字风格。”可以看出,在学生的心目中,书店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它更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了一个看书、聊书和自由交流的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小书店为女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理想世界:这里,书、文字、成人、朋友、同学等元素以很轻松、平等的方式出现,完全不同于这些元素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组合,不会给人压力和不悦。

第四,书店对女性青少年成长的意义。从以上书店店主和女高中生“不同寻常”的行为模式,不难看出这些书店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小书店首先是一个放松心情的地方,例如,“在学校里呆着处处都会有压抑的感觉,所以就喜欢一个人躲在书店的一角,看看喜欢的书,听听轻松的音乐,很放松。”其次,书店里的气息、那里的人(主要是店主)对学生的心态有较大影响。研究文本显示,小书店祥和沉静的氛围、店主人的平和心态,也是吸引他们频繁光顾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这里能静下心来看书,不再浮躁。”“提醒我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永远保持一颗朴实平和的心。”

综合来说,女性青少年依恋的书店大都具有如下三个特征:首先,这些书店除了提供种类繁多、吸引青少年的课外图书之外,通常还有安静、舒适的内部环境,让他们在看书、买书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图书之外的惬意;其次,这些书店通常以宽松的管理为学生们提供了免费阅读的条件,成为无收入的高中学生逃避成人监控从事课外阅读的合法场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店主提供了超越营业场所或环境原有功能之外的服务,如那些豁达、博学的店主与学生聊天、疏导不良情绪、提供饮食等超越标准的“非典型的”服务行为,对女学生的情感、生活态度、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也让他们对小书店产生了依赖感。

四、审视商业类社会微环境的“非商业”意义

上文从时间特征、环境特征、环境中个体的行为模式和环境对个体的意义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女性青少年在小吃店、书店两种商业类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发现如下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第一,女性青少年对这些小店的光顾或者存在客观时间的规律,如每周某个固定时间点周期性光顾,或者表现出主观时间的规律,即在某种心情或心态条件下去小店逗留;第二,对女性青少年而言,真正吸引他们流连于这些商业类微环境的,并非是环境的物理特征或物理因素,而是环境的主观意义以及环境中人的因素;第三,小店的主人表现出许多非典型商业行为,而女性青少年在其中的活动也远不止购买行为,他们更多地将小店当做一个与同伴交往、与成人交流的环境;第四,小店成为女性青少年放松心情、形成同伴群体价值观和良好生活态度的重要社会微环境。可见,这些商业类微环境对女性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非商业”的意义,它满足了女性青少年的情感需要,成了他们依恋的地方与“呵护精神”的场所。下面,我们将从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和女性青少年成长需求两方面阐述其“非商业”的含义。

就环境特点而言,小店这类商业环境具有“非商业”的性质,或者说是“准商业”、“超商业”性质,表现出不同于现代社会中大型商业经营单位的特点:它们的经营和管理方式灵活,经常为顾客提供额外的服务,如小吃店为消费极低的青少年提供同伴交往的环境,书店允许青少年免费看书。同时,店主与顾客经常保持超越买卖关系的人际交往,如小吃店和书店主人与青少年之间类似祖孙、父女和书友的关系,至少不是“匿名的”,而是熟人关系。而这些特点恰恰符合对压力较敏感、情感疏解和表达需求较高的女高中生。研究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表达性更强,更强调交往中的情感成分而非功利或功能[10],这可能也是女性青少年屡屡强调小店“温馨”、“安定”、“有归属感”的原因。因此,在女性青少年眼中,小店虽做商业经营,但并非只具交易功能。

小店这种商业类社会微环境的“非商业”意义表现在,除了通常的商业功能之外,还具有一些不直接以盈利为目的的“附加”功能,能满足女性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需求,促进其社会化。

一方面,这些小店为女性青少年提供了适合其交往特点的场所。通常,男性青少年的同伴交往以吸烟、踢球等群体活动为主,其特点为价值观及个人感受表达较少,而肢体运动较多。[9]而女性青少年的交往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关系交往,他们在交往中注重彼此价值观的表达和情感联结的体验。这就需要一个不受干扰、能体现自己文化价值观的环境。而小吃店、小书店这样的社会微环境不仅提供了没有成人监控的环境,还以食物、话题、图书等作为价值观的载体,让女性青少年能够围绕这些主题展示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并在交流中形成亲密的同伴联系。

另一方面,这些小店延伸了女性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为他们发展各种社会能力、适应社会角色提供了机会。教育社会学将学校、家庭和同伴群体看做三重社会,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同时任何两个社会也有一些相通的文化。而研究表明,目前的青少年所处的学校和家庭文化的共同性大于差异性,即都认为学习至上,而同伴文化与前两者的共同性则非常少。[2]本文提到的这些商业类社会微环境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三种文化的交流。在小店中,青少年同伴群体的文化经常与店主所代表的成人世界发生碰撞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了人生不同阶段(尤其成人阶段)、不同社会阶层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了他们对父辈的理解。同时,女性青少年在与同伴、店主的沟通与交往过程中逐渐锻炼了自己的交往能力、决策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辛自强.心理发展的社会微环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2]张丽,辛自强,李洪儒.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社会微环境研究[J].青年研究,2007,(3).

[3]池丽萍,张丽,辛自强.社会微环境中青少年的活动特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9,(2).

[4]王云翠.当前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及解决办法[J].贵州教育,2006,(19).

[5]沈恒希.学校要警惕环境危机[J].中小学管理,2002,(6).

[6]Mahoney,J.L.,Stattin,H..Leisure Time Activities and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The Role of Structure and Social Context[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0,(23).

[7]Piko,B.F.,Vazsonyi,A.T..Leisure Activities and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Hungarian Youth[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4,(6).

[8]张镇,张建新.自我、文化与记忆:自传体记忆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8,(2).

[9]Osgood,D.W.,Wilson,J.K.,O’Malley,P.M.,etc.Routine Activities and Individual Deviant Behavior[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4).

[10]陈肖利.波伏娃《第二性》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启蒙[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6).

The Non-Commercial Implications of Business Environment——Female Adolescents Lingering in Shops

CHI Lip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China Women’s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

Many adolescents enjoy lingering in various business environments,e.g.shops around the school.The present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ed high school girls’activities in snack bars and bookshops by analyzing their narrative text.It was found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s had non-commercial implications for these girls by becoming agencies of socialization.Girls often went into shops not for shopping or consuming.They going into a snack bar were mostly not for eating,but just for sharing happiness and sadness with peers in such a warm place.They going to a familiar bookstore were often not for buying but for readingor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readers or shopkeepers.

social micro-environment;female adolescents;qualitative research

10.3969/j.issn.1007-3698.2010.06.011

C913.68

A

1007-3698(2010)06-0070-06

责任编辑:董力婕

2010-07-28

池丽萍,女,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与家庭心理、女性心理。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08JCX LX009。

猜你喜欢

小吃店小店书店
我与小店的黄金时代
凯特的小店
年味小店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开一间小店 为一场情怀
露天小吃店
左西右东
提前练习
提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