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0-02-16许志荣

职教通讯 2010年7期
关键词:工学工学结合校企

许志荣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许志荣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对它的探索和思考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结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践,对以行业为依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形式开展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高职;工学结合;区域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又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注热点。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反映出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清醒、敏锐和理性认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和要求。2008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社会经济服务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改革,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与尝试,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并试图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客观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以传授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就业为市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和目标。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缺少大批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国高职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发展思路,呼唤职业教育的模式转型。

(一)高职教育要满足“四个服务”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四个服务”要求,即“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教育部多次召开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等专题会议,职业教育模式出现悄然转型。[1]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转型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上,将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注重“知”与“行”的相辅相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学校教育直接与以获取生产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制度上,将从“学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学是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弹性学制,职前与职后相结合”。[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可以进一步促进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的设置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重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

(三)大学生面向就业的必然转型

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转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模式,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高职教育与校外实际就业的一致性,校内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探索教育与就业的一体化。从而引导高职教育在运行上强化市场导向,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己任,优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学院以行业为依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服务,同时,学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元化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如“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模式。温总理指出: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就要建立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机制,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由此可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德国“双元制”教育,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新加坡的“教学企业”,澳大利亚的“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终身教育模式等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模式转型中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为此,学院重视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在当地政府和政策的帮助下,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

(一)以行业为依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行业订单培养模式”是指依据行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和要求,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学院和企业按照订单协议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既满足了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传统的订单培养弊端比较突出,往往是让一个企业承担“订单”培养任务。制约这种培养方式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企业不一定需要那么多潜在的订单员工;另一方面,新兴企业或规模较小的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不一定能够适应行业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快速的适应现代社会工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坚持培养面向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学院针对这种困难与弊端,率先提出了“行业订单培养模式”,即与行业的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联合设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订单培养学生。通过与行业的合作,学校根据行业生产实践结合行业协会、技术人员制定出一些符合某个行业的标准,以此标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目前,学院软件专业已经实践了这一订单培养模式,联合江苏软件行业、著名软件企业制定出了一套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评价的标准,并且与常州天合光能公司成功开设了“光伏行业联合培养班”,学生通过培训,可以获得由校企双方共同颁发的证书。

行业订单是企业人才订单的一种延伸,是学校主动为一个行业或者行业的多家企业的相同岗位针对性培养一批人才的过程。订单培养是高职教育与市场结合的有效方式,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学校可根据行业动态,并随着市场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企业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进行特色教学和特色培养。新型订单培养模式,既能培养现阶段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又能解决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岗位的问题,学生通过知名企业的培训并拿到证书,将是进入行业工作的有力砝码。

(二)为区域经济服务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有效发展和与区域经济互动,必须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起有效发展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3]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校企双方参与,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以培养一线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是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实体,反过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只有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其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学有所用。随着全球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大规模转移,沪宁沿线江浙地带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沿江基础产业带。学院位于这两条产业带的中心位置,所设专业涵盖了机械、电气、信息等行业。学院自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来,注重办学理念的更新,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建立了日资、韩资、民资、台资等校企联盟,500余家企业成为盟员,仅台资企业125家,为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和就业之路。学院还与南通中天科技集团建立中天科技学院,为企业培训员工,共同培育应用人才。在学校与产业、企业的密切互动下,学生、学校与业界已经串起了一个共存共荣的循环体系。

校企合作不仅仅要满足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还要把握区域经济及整个经济发展趋势,教育不能也不应该只是亦步亦趋地跟在经济发展之后,它还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不仅应该培养企业现在需要的人才,也要培养企业未来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时具有开阔的眼光,能够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4]众所周知,3G网络是现代通讯行业发展的重点,随着新兴的3G通讯行业的兴起,需要一大批懂得最新的通讯理论、具备扎实的通信技术的人才。而且,目前江苏市场上适应这一需求的人才非常少。学院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常州分公司合作,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培育3G人才,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具有边学习、边工作的特点。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实践技术,形成劳动技能。所谓“工学交替”中的“学”,是指课堂教学;“工”,是指生产实践,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企业的生产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且通常能获取一定的报酬。实行工学交替,学生既能学习理论,又能在专业理论的指导和企业师傅的启发、指点下,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实际操作,更容易娴熟地学会技术、形成技能。

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多渠道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既有学校又有企业、既有老师又有企业师傅指导下的学习,既有文化知识、又有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学习效果更扎实、牢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企业按照需要有意识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使用人才,从而节省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学院强化与企业的合作,让“生产线进校园,专业入企业”成为创新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亮点,在校园的生产实训车间与企业共同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了“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至今,学院已经与苏州荣威模具有限公司、苏州华之杰电讯有限公司及AKSA(常州)发电机有限公司等近20余家企业在模具设计、医疗机械、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中开展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对弥补专业教学资源不足、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总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实践探索与创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探索和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应高职院校办学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有效的运行。

[1]马树超.开放:中国特色职教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5(8):5-7.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10-12.

[3]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8):93.

[4]刘佳环,陈利.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23-25.

[责任编辑 金莲顺]

G710

A

1674-7747(2010)07-0070-03

2010-05-12

许志荣(1976-),女,河南洛阳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

猜你喜欢

工学工学结合校企
盐工学人
——宋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