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保障因素研究
2010-02-16李广义
李广义
(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北京市 101149)
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保障因素研究
李广义
(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北京市 101149)
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开发的内涵认识与理解出发,剖析了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开发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目前我国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四大基本因素:即学术自由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根本保障因素;多元思想融合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激励保障因素;求实理念的建立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质量保障因素;创新创业品质的培养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技能保障因素。
创新;创业;能力;开发;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追求的一种全新模式。国家核心竞争力也越来越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培育、配置和调控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与培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等教育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都需要一系列创新创业开发的具体措施来支撑。本文就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保障因素,提出一些认识和观点。
一、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的再认识
1.创新的内涵认识。创新是指创建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创新”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运用在实践中能产生新的价值。比尔·盖茨算是创新的代表人物,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都是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他只是进行了重新优化组合。可见,“创新”的含义比较宽泛,主要指创造发明的、首创的、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并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优化组合而产生新的价值。
现代创新理论大多只是经济学范畴,起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他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由于创新而得到发展,创新是内在因素,对经济起着决定作用。
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目的是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从而阐明经济发展的规律。在他之后,有不少经济学家也研究创新。较有影响的是从系统的角度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创新是多要素间相互作用,创新是一个系统的、非线性的过程。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则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创新,他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创新,即为自然界中的某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予新的经济价值;一种是社会创新,即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更大经济与社会价值。而国际知名管理专家戴布拉·艾米顿将“创新”界定为一个价值系统,并将“创新理论”从经济行为发展并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教育领域自然包括其中。
可见,对于创新概念的认识,不论是著名经济学家的观点,还是著名管理学家的观点,抑或一般人对创新的认识,都表现为不同角度与不同研究领域的不同理解,但从根本上说,创新的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创造新的价值存在”,即把原来没有出现的东西让它有价值地展现并持续创造新的价值存在。
2.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的再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引起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的大潮,其内容中明确指出,“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也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描述,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一种高等教育的全新理念。
关于创新教育的内涵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定义认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型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即是创新教育。另外一种定义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创新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即凡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地讲,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广义地讲,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
浙江理工大学郑修兴认为,创业教育的内涵具有3层紧密联系的含义:一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二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各种能力和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和开创型个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高度模糊性的概念。高晓杰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褚东升等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基本内容,注重实践,讲究创新,力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总的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进取心、意志力、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开发。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受教育者创业奠定基础。由此,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新创业能力开发应该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无论对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内涵如何认识,国内外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
二、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开发存在的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是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发源地。斯坦福大学积极鼓励师生创业,积极推动加强产学研结合。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教授,首先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商业合作伙伴的构想。但究竟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人们在实践认识上还存在很多误区与问题。
1.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效果衡量。传统教育形成的惯性思维,使人们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同样可以简单地用文凭来衡量。应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中途辍学,但却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有很多中小企业家,仅仅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但却能抓住机遇而创业成功。而大学生创业成功者却远没有我们期待的那样好,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个教育问题,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创业的成功,企业家的品质和精神,与我们教育教学的设计存在怎样的差距?事实上,大部分创新创业能力是在后天学习实践中获得的。如进取心、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冒险精神等。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下功夫寻找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抛弃文凭的效果衡量形式,多角度启动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2.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模式的问题。[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创业型的大学。但在传统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认识问题上,往往需要把好脉,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才能推行下去,而不至于盲人摸象。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取能力提升的知识包括:一类是书本获得的能够描述的知识,另一类是通过实践习得的只能意会的知识。而实践习得而只能意会的这些知识,也同样是一种知识,同样会转化一种能力,而且也是转换成一种重要财富创造能力的必备知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知识的理解,比传统的对知识理解的外延和内涵都有了极大的扩展。这就说明,创新创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培养,可以在传统的正规专业教育中获得,也可在正规教育之外的实践中获得,而且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一种重要途径。
3.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在教学体系上,目前国内有一种错误的共识,认为内容完整、成熟、系统、教材权威等,就可以在规范和标准化的教学体系中取得成功。[2]实际上,短期内这种标准化的形式会有见效快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往往其负面的效应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和研究,从理论上分析,规范和标准化的教学体系建立,应该适度把握,离开度的分寸,就会成为一种白痴的教条,它正是创造力泯灭的最好工具。教学千篇一律,限制探索精神,潜移默化地鼓励按部就班,反对冒险精神,这一点正好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大忌。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的关键品质缺失。
钱学森教授提到“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3]这说明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人云亦云的规范和标准化对人才培养失效的现实。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的本质问题是人才培养的体制和观念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保障因素问题,如果保障因素问题得不到解决,创新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三、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经验借鉴
1.美国大学教育体制的特点奠定了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良好机制。美国社会对于大学教育非常重视和支持,认为大学教育是美国人才战略的最重要的环节和立国之本,也是美国社会思想自由的根源地。因此,政府对于学校进行行政干预只有通过财务,其他方面无从干预。学校把自由民主思想放在第一位,给人们思想创新的基础保障。
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都把挑选招收外国优秀学生作为一条重要的发展道路,许多外国的学生念完书后,经过美国各个行业雇主们的挑选,就留在美国工作发展,成为高质量而贡献大的新移民。面向全世界,开放教育资源,吸收他国的精英到美国发展,这是美国之所以强大并称霸世界的公开秘密。美国一流大学里的外国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比例都很高。这种开放融合的思想,为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提供了闪耀的思想火花源泉。
美国大学的这种体制建设,为师生创新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土壤,开放的态度使教育竞争变得自然有序,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不同层次的多元化价值基础,使不同人力资源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得到强有力的释放。
2.美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对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贡献。一是大学教育的普遍性。入校容易,有高中文聘,就可以上大学。可以多次参加SIT(大学统考),取最高一次成绩,但为了节约社会资源,如考试3次以上的,取平均成绩录取。二是大学学习的灵活性。转学方便、学分累计、休学与复学简化。这一点为所有闪耀创新创业思想火花的冒险者提供了尝试风险的机会,培养了创新的风险品质与精神。三是大学学习的自主性。表现为选课自由、学习时间灵活、专业选择自主方便。四是研究生教育非常成功。研究生基本参与到导师的项目中去,开展积极研究工作。
美国大学教育的上述特点,给予所有社会成员最公平的参与机会,每个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家庭背景,选择接受自己受教育的权利,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层次化,减少了社会不公平感。同时,把本科教育作为普及化的策略,也造就了实用性、多元化教学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发基础。
3.大学管理的科学化,造就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朴素道德观。对教学管理、教师评价、科研管理的科学化,造就了“追求真理”的朴素道德观,这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试设想一下,如果教育教学缺乏科学化管理,造假泛滥,作假习以为常,创新创业教育还会有真理的结果可言?美国对大学管理的科学化,值得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管理去学习,美国的这种管理不仅要发挥实际管理的作用,而且成为推动社会道德的手段。而这种科学化管理正是创新创业能力品质开发道德价值观的基础。
4.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环境为创新创业教育公平提供了最大保证。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属于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为人们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奠定了基础。在教育保障方面,教育保障与其他社会保障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可以借助其他社会保障的信息资源,容易获得受教育者的相关家庭经济信息,对受教育者作出相应的保障决策。对于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美国大学教育有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给予保障。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这样就使得大学生了却了后顾之忧,对社会对国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受教育者生活在一个具有自豪感的国度,缓解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与完善的人格培养更加容易实现。教育公平对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素质培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使人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极大释放。
5.大学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影响。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归纳起来主要有:开创性、自主性、主导性。这一理念和我国教育指导思想所提倡的“系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这种理念差异,导致我们教育结果的差异。大学教育的这些理念具体表现为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社会价值导向,注重服务社区,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活动都可以获得比较高的评价和得分,这种导向会潜移默化,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而这种道德意识又会成为社会管理和创新能力运用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保障因素思考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开发的措施和模式都还不够成熟,创新人才开发与培养争鸣不断,如何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开发面临诸多挑战。本文认为,目前中国高校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措施与思路,主要应该放在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保障因素建设上。
1.学术自由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根本保障因素。H·B·菲利普斯(H.B.Phillips)指出 :“一个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任何对于自由的限制,都将减少人们所可尝试之事务的数量,从而亦会降低进步的速率。换言之,在这样一个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行动的自由之所以被赋予个人,并不是因为自由可以给予个人以更大的满足,而是因为如果他被允许按其自己的方式行事,那么一般来讲,他将比他按照我们所知的任何命令方式去行事,能更好地服务于他人。”[4]
“人类在历史上所获得的一些最伟大的成就都源出于下述事实,即人类始终无力控制社会生活。”[5]
F.A.哈耶克阐明了自由文明的创造力,说明保障学术自由氛围和空间的重要性,这也是大学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根本所在。因此,保障学术自由,一是对教师,二是对学生。学术不自由,意味着可能造假的泛滥,创新能力就失去了持续存在的根基。
2.多元思想融合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激励保障因素。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正确看待两面性的相互自然制约与促进作用,开放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碰撞中融合,融合中碰撞,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师生积极思考,不断地从不同思想融合中相互摒弃和吸纳,为不同思想融合和创新思想的活跃提供肥沃的土壤。
多元思想融合本质上是激励,保障这种激励因素是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相互启发和争鸣的根本。F.A.哈耶克指出:“对此我们所能做的,一是增加机遇:促使个人的天赋和环境形成某种特别的组合,从而造就出某种新的工具或改进某一旧工具;二是增进成功的可能:促使诸如此类的创新能够迅速地传播至那些能够利用它们的人士,并为他们所用。”
3.求实理念的建立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质量保障因素。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发质量的保证。实事求是是教学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也是师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科学化的根本就是求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有赖于科学化管理与实事求是道德观的建立。对整体社会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某人能够尝试做任何事情的重要性,当然要超过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同样事情的重要性。”[6]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教师,首先身体力行,不弄虚作假,教学管理部门不要有意无意的引导教师作假,给予教师一定教学方式的决策权,真正的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才会保证质量。
4.创新创业品质的培养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技能保障因素。创新创业品质指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包含些什么。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问题,国内外专家一直在探讨。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A.Toffler)在《未来的冲击》中指出,在超工业社会生活的人需要掌握学习、关系和选择三个重要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目标。这些都是讲面对生活,我们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也包含了创新所需要的品质。
关于创业能力,李开复提出了创业成功四要素:首先要有一种饥渴;二是有一种自信和一种人格魅力;三是需要一定的坚韧,能够面对失败;四是有客观的判断力。美国专家指出:自信;积极的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恒心是创业成功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具备了这些要素,想不成功都难。
从以上可知,创新创业能力开发是否成功,包含了对学生重要的品质技能开发。因此,个性品质特征作为创新创业技能开发的核心要素,就成为学校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设计的关键。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人品质上下功夫,是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的关键,但丰富的知识会使得个性释放出巨大的潜在能量,能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强化。根据这些品质要求,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措施和环境保障,给学生灵感,并给予灵感释放的机会,传授知识,但也不忘记创新创业品质潜移默化的培养。
[1]张洪儒,谢志英.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9-140.
[2]王丽芹,刘凤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其制度创新 [J].理论导刊,2009(2):94-95.
[3]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N],人民日报,2009-11-05.
[4]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7:2.
[5]、[6]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7:40、40.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Guarantee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Universities
LIGuang-yi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Starting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ation of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author analyzes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universities,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such four factors that will help guarantee China's development of the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universities a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of academic freedom,the incentive factor of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thought,the quality factor of the realistic approach and the technological factor of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capacity;develop;guarantee
F713.5
A
1007-8266(2010)09-0066-04
李广义(1962-),男,陕西省大荔县人,北京物资学院劳动人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
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