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把握的几个战略要点

2010-02-16陈庆修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5期
关键词:资源经济发展

陈庆修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北京市 1000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经济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着力点。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转变发展方式要实现的目标是:高效集约、要素组合优势充分发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技术含量高、服务业发达、整体竞争力强的产业结构布局,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统筹发展和区域经济特色优势明显、区域发展均衡、公共服务均等的态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同时又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由经济增长扩展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以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更广泛、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了经济效益提高、资源消耗降低的要求,也包括了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决于科技创新,取决于能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技术创新的突破。科学发展理念只有体现在技术过程中,才能化为现实。如果缺乏技术手段,任何先进的理念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科技上去了,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转变。科技进步既为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手段,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最根本、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无论是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降低资源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都要依靠科技创新找出路、找办法。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拓,都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能源的技术支撑体系,把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科技发展的优先位置,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因此,大力推进自主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科学发展。这关键在于发挥科技创新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离开了科技创新,既不可能获得真正先进和适用的技术,也难以运用既有技术来解决面临的发展问题。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表明,只有依靠科技不断进步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增长带动。1979~2006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6%、11.4%、10.7%,而2001~2006年仍然分别为4.1%、11.1%、10.3%,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的状况没有改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由2002年的44.8%攀升到2006年的48.9%,而同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则由41.5%下降到39.4%。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

从增长动力来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因素中,消费持续偏弱。投资增长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2.4%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41.3%,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65.1%下降到39.2%。[1]这种状况使得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矛盾更趋突出,非常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比较优势来看,我国虽然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但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这直接影响到劳动效率,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特别是作为劳动力主要来源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更低。2006年全国5.04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34.1%,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87%。

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取微薄的利润,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出口商品中有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2]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却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增加物质要素投入,导致了物质资源消耗大、综合利用率低和环境成本高、生态保护差等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具有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匮乏的特殊国情,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许多重要矿产资源相对贫乏,如果不及时改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将难以持续。

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虽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科技创新是其中必须紧紧扭住且见效最明显的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薄弱环节。应尽快扭转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名牌的局面。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目前不足30%向发达国家的70%以上迈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必须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依靠科技创新,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拓展发展空间,真正走上科技主导、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注意把握好的几个战略要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作为支撑,以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作为根本,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只有将这些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要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路子;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更多地依靠法律的、市场的手段节能降耗减排;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和财税体制,从体制、机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地说,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加强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面落实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关键技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面向企业的创新支撑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构筑共性技术平台,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企业集成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广泛应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或产品,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2.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高比较优势素质结合起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依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当然,这种比较优势是初级的,所形成的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与优化比较优势素质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能密集、高附加值转变。这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优化比较优势素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劳动力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附加值。这归根到底取决于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着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和优化培训资源,通过完善适应市场需求、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要重视吸引和使用海外智力资源,构筑人才安全体系。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素质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开始,我国就采用了苏联式的粗放增长方式进行国家工业化。这正是造成我国诸多经济问题的根源所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难点在于粗放增长方式源于命令经济体制。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就要改变这种政府和政府官员资源配置权力过大的体制,而改变这种体制又会触及在这种体制中享有既得利益的人们。由此可见,转变发展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和技术问题。政府职能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难有大的突破。

目前,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手段和方法,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贡献率不高。主要问题是,政府管理经济偏重微观审批,而对节能降耗减排、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涉及公共利益的行为规制不足。这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也不利于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功能逐步增强,政府的经济职能也应有相应的调整和明确的界定,应减少对经济资源及生产要素配置的直接干预,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政府应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全面推进金融、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财税体制改革不到位,难以消除行政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的利益动因,容易滋长市场保护和分割行为。以往偏重经济增长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也使得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目前效益和局部利益,忽视资源环境成本和长远利益,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之缺乏有效的行政问责制,致使低水平扩张冲动和无序竞争泛滥,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转变。要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为中心的考核方法,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发展的倾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等问题,既要将促进就业增长、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等列入考核内容,也要规范这些指标的统计监测方法与考核办法,提高考核质量。同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实现对政府权力部门和决策机关的有效监督,强化责任追究,防止短期行为,完善监督制度。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宏观调控指导下,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3]

4.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互动过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市场功能,体现市场经济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充分竞争,规范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益上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节能降耗减排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形成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长效机制,以改变地方职能部门为了局部利益变相鼓励落后产能、对超标排放企业视而不见的状况。应该通过价格体系的调整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把优胜劣汰的职能交给市场,要将主要靠政府、靠行政手段转变为靠市场、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作用推动节能降耗减排,使得市场能够及时地、不断地、自动地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自于竞争和在竞争中形成的竞争力,越开放的经济,效率越高,全要素生产力对增长的贡献越大。要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靠市场机制的压力,靠价格体系的调整,靠经济手段的制约,靠企业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靠以法律规定的市场规则的硬性约束,顺其自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完善现代资源环境制度结合起来

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刺激了对资源和要素的过度消耗。缺乏制度性约束和动力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在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体系改革、运用好财税等经济手段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代价的资源价格体系。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和现代环境产权制度,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制度支撑。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在国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领域,建立一整套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流转、产权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现代环境产权制度,通过产权界定制度,做好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估工作;通过产权流转制度,使优质环境的受益企业支付相应的转让费用;通过产权保护制度,维护环境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激励性、限制性和惩罚性制度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体系改革,健全资源和要素高效利用的激励机制。实行绿色财税政策,逐步把征税重点转向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加大激励约束力度。综合运用财税等经济手段,引导市场主体自觉转变发展方式。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只有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技创新、提高比较优势素质、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制约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1]汪同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N].人民日报,2008-01-04(7).

[2]马克·斯文奈伊.谷歌品牌价值蝉联全球第一[N].卫报,2008-04-21(17).

[3]陈庆修.于无形之手的失灵处伸出有形之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政策咨询),2007(5):25-28.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