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孙中山的独特经历考察其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

2010-02-16郭原林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孙中山政治

郭原林

(民革山西省委员会,山西 太原 030001)

从孙中山的独特经历考察其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

郭原林

(民革山西省委员会,山西 太原 030001)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一生,为推翻帝制、救亡图存、赶上世界先进国家、走向富强和现代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孙中山的出生地到他学习、受教育的影响以及走向社会的各种境遇可以发现,他的理论和思想的形成,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不仅倡导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而且为实现这一理想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孙中山;独特经历;政治思想;三民主义;兴中会

一、孙中山的出生地——广东香山的地理、人文环境

孙中山 (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后革命党人便以此谓之。

孙中山的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 (今中山市)翠亨村位于珠江三角洲,紧邻香港、澳门、广州。珠江三角洲是最早沟通中国与欧洲沿海国家的桥梁。1517年葡萄牙人进入中国后,广州便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港口。此后约一百年间(从 18世纪中叶至鸦片战争),广州一直是中国沿海地区唯一合法的入境口岸。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区域的人们较早地感受到外来势力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中国最早的一批买办和办洋务的名人中,香山籍人士就不少。他们中有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者容闳 (1828-1912);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大买办唐廷枢 (1832-1892);大买办徐润 (1838-1911);中国驻美公使郑藻如;著名的维新派人物郑观应 (1842-1922)等。另外,1872年,在首批官派赴美留学的 30名学生中,就有 24名来自广东。其中,仅香山县的就达 13人之多。可见,当时西方文化对该地区的影响非同寻常。这就使孙中山能够较早地接触到西方文化,他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给予高度关注,同时,对西方近代政治学发展动态十分敏感。

广东省香山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该地区的人们更容易产生变革中国社会的愿望。中国近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群众运动——太平天国,就是于 19世纪中叶酝酿于该地区的。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仰慕太平天国的英雄,并把自己视为洪秀全反清事业的继承者,且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命。戊戌变法的主帅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都出生在这个地区,并在此开始了其早期活动。从孙中山政治思想成长的历程来看,其出生地的环境影响对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孙中山的教育背景、学习生涯及其学识禀赋

从孙中山的求学生涯来看,他早年投奔于生活在美国檀香山的哥哥孙眉,进入檀香山一所英国教会开设的意奥兰尼书院学习。这所学校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当时,孙中山学习十分用功,并因英文文法获得全校第二的好成绩,为此,夏威夷国王加拉鸠还亲自向他颁发了一本中国书籍作为嘉奖。在这里,孙中山受到西方自然科学和政治学说的熏陶,读了很多西方政治家如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

1883年 11月,孙中山到达香港,与陆皓东一起进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拔翠书室读书。他在这个学校继续学习英文,并广泛涉猎中外政治、历史等书籍。这期间,他还拜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区风墀为师学习古文。区风墀为孙中山送号曰:逸仙。

第二年春天,孙中山转学香港书院。这是英国当局所办的一所中学,办学宗旨是沟通中西方文化,1889年该校改名为维多利亚学院。孙中山在这里认真学习各类课程,刻苦攻读中外书籍,加深了对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政治制度的认识,特别是加深了对英国国会发展、欧洲近代革命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1886年,他转入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医校学习。这个学校是当时国内较早男女同班上课的学校。孙中山在这里除了学习医学课程外,还在课余时间又聘请了一位国文教师陈仲尧学习中国儒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哲学等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1887年 1月,孙中山转入香港雅丽氏医院附设医校上学。这所医院和学校是香港议政局议员、著名的改良思想家何启所办。学校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好,实验设备先进。英国人孟生博士、康德黎博士曾先后任该校教务长,何启曾兼授法医学和生理学等课程。孙中山对于各门课程和医学实习都非常认真。另外,课余时间他还广泛阅读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农学、地理等书籍,尤其爱读《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达尔文的进化论,特别是“适者生存”的观点对他影响很大。

1892年 7月,孙中山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在校五年对他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科学信仰者和出色的医生,并且因其优秀的学业深得康德黎博士的器重,后来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另一方面,何启改良中国政治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何启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提高国人素质,进而改良中国政治等思想,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可见,孙中山在求学生涯中,不但注意专门补习和研读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接触了西方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培养了他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他早年就读于医学院,对心理学的亲缘学科——自然科学也较为熟识,他感觉“于生理卫生之学,自谓颇有心得”。这一时期,他也以浓厚的兴趣接触了大量政治学说,并接触了一些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国民素质改造和政治变革的主张。

走出校门后,孙中山的学习生涯并未中断。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中国的实践中,他更是有针对性地研读了大量中外政治书籍。这不仅使他具备了政治知识的深厚素养,而且从中外政治、哲学的影响中,更加重视政治心理因素。例如,从他关于“心理—政体”的见解和叙述方式上看,显然是受到它所熟悉的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地理—心理—政体”思路的影响。他在文章中还多处引用中国政治思想中的古训,如“攻心为上”、“民之所与,天必从之”等。此外,为使中国由弱变强,他在百忙中仍不断学习近代西方的科学成就,对心理学的发展动向表现出特有的敏感和关切。他已注意到近代“心理之学—起首进步”。他曾接触到大量心理学书籍,如赖特的《自我意识》、迈尔斯的《人的人性及其不朽》、霍尔姆斯的《个性形成原理》等。而且还涉猎了一些心理学家写的政治书籍,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希斯洛普·詹姆士·赫维所著的政治书籍《民主—政府的研究》。总之,他独特的学习生涯和才情学识,也为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孙中山早年独特的人生经历

1892年 9月,孙中山从医学校毕业后到了澳门,先是在镜湖中医院挂牌行医。但是,澳门当局以孙中山所持非葡萄牙文凭为由,禁止孙中山在澳门行医。于是,孙中山不得不在 1893年春把药局迁往广州。

1894年春,孙中山放弃行医回到翠亨村。他写了《上李鸿章书》,然后和陆皓东同行,“北游京津,以窥清廷之虚实,深入武汉,以观长江之形势”,决心全力投入政治活动。孙中山上书失败后,由天津至上海转赴檀香山,在檀香山的华侨中宣传、组织反清革命活动。但是,由于当时侨民“民气未开,人心固塞”,响应者寥寥无几。经过孙中山耐心、细致的工作,一个多月后,得到数十人的同情和支持。同年 11月,兴中会终于成立。这是孙中山组建的第一个有纲领的革命组织。会议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兴中会章程》。1895年 1月,孙中山由檀香山转到香港,并于 2月成立了兴中会总部。

1895年 10月,孙中山筹划广州起义,但是,由于计划泄露而告失败。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开始了他长达 16年的流亡生涯。期间,除了在上海作过短暂的逗留以及 1907年 12月为了视察一次起义的准备工作而通过中越边境进入广西外,孙中山从未踏上过中国的土地。

1896年春,孙中山前往美国。由于在美国的华人对他宣传的革命思想响应者不多,同年 9月,他又前往英国。在伦敦期间,他被清政府驻英使馆官员绑架,后经康德黎等人营救才获释。伦敦脱险后,孙中山留居伦敦。这期间,他经常去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读书 ,对政治、经济、外交、法律、军事、矿业、农业、畜牧、工程等学科均悉心研究。另外,他还实地考察了英国、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情况。一方面,他对西方国家高度的物质文明、良好的社会风气颇为赞叹:“观其车马之盛,贸易之繁,而往来道途,绝不如东方之喧哗纷扰。且警察敏活,人民和易,在在均足使人怦怦向往也。”另一方面,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他发现在资本主义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不均。少数垄断资本家富能敌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们恣意妄为,操纵着国家政权;而广大的工人阶级及劳动人民则为生存而备受煎熬,难以保证基本的生活,更谈不上行使启蒙思想家们所许诺的天赋人权中的相关政治权利了。此次欧洲之行,使孙中山对以前顶礼膜拜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怀疑。后来,他在《心理建设》中说到,此次对欧洲社会的深入接触,使他“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因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的口号,想通过民生主义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此时,孙中山解决中国社会问题采取的民生主义基本思路,就是采用了此时在西欧中左翼党派和慈善团体中盛行的亨利·乔治的单税法理论。在伦敦期间,孙中山对美国人亨利·乔治的单税法理论非常关注。他认为,该书提出的以单税法解决土地垄断的理论,可以用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且能够防止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可能产生的贫富不均现象的出现。他盛赞“单税法,最为可采,视地价之贵贱,为抽税之多寡,办法亦最为简单”。由此可知,此时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架构已基本形成。

1897年 8月,为了便于联络国内的革命力量筹划起义,孙中山经英、美、加拿大等国赴日本横滨。从1897年 8月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段时间里,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在日本组织中国留日学生和当地华侨,为中国革命做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05年 8月,在孙中山的不懈努力下,他领导的兴中会,黄兴、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领导的华兴会,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等领导的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共同组建了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民主主义纲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也随即创办。从此,革命党人以此为阵地,广泛宣传三民主义,并向保皇派发起强大的攻势。随着同盟会的成立,革命力量大大加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的背景下,1911年 10月 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11年 12月 25日,孙中山在万众欢迎的呼声中回到离别多年的祖国。1912年 1月 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可见,孙中山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革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极度关注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推翻帝制,救亡图存,进而赶上先进国家,走向富强和现代化。并通过对为此而进行的革命斗争实践的总结和反思,促使他对心理因素的关注变得自觉而迫切。此外,孙中山早年的经历和他所接受的教育,也使他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家中对西方世界了解最多、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人。香港和西方国家先进有序的行政管理、兴盛繁荣的景象,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心生仰慕、十分向往,深感非改革政治无以求进步。而西方严格的教育、科学训练和他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爱国主义者的独特经历,为孙中山自觉关注政治和心理建设、认识政治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并努力以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的政治变革问题准备了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孙中山在中国进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实践屡遭挫折的经历,也促使他不断结合中国的国情反思其指导革命的理论,即开始了对“批判武器的批判”,最终完成了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实现了理论上的飞跃。

从孙中山独特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孙中山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是孙中山思想的特质。当然,任何伟大的人物都不可能不受到历史的局限,孙中山也是如此。但是,他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从不停止探索的步伐,因此,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亲手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从依靠旧军阀发展到创立黄埔军校,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中国光明前途的远见卓识到倡导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功实践,都使他成为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深入开展孙中山思想研究,探寻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更加坚定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孙中山的一生,是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的一生。爱国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孙中山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这充分体现了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的伟大情怀。孙中山一百多年前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且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中国的民主统一,并通过中国人民自己的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弱处境,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孙中山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同时,以广阔的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主张实行“开放主义”,“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孙中山亲手规划设计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蓝图,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深入开展孙中山思想研究,对于在社会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孙中山的一生,是追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生。爱国需要革命,革命为了建设,是孙中山思想的主要内涵。孙中山指出:“当今之世,中国非改革不足以图存。”“必须发动民主革命,推翻这个昏庸腐朽的政府,为改革创新创造条件。”又指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清政府被推翻后,他曾认为中国从事建设的主要障碍已经扫除,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了。所以,在民国成立后的最初一年里,他游走各地,演讲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设想。几年后,他在《实业计划》里更详细地勾画了一幅现代化中国的蓝图。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的近代中国,由于外国资本及其依附者官僚买办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任何现代化的方案都没有实现的可能。今天,深入开展孙中山学术研究,重温中国近代化建设历程,就会更加准确地认识世界现代化的趋势,明确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孙中山的一生,是为国家统一而奋斗的一生。维护和实现国家统一,是孙中山爱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12年和 1924年,孙中山为争取国家的和平统一两次应邀北上,并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这是他为争取国家的和平统一而进行的两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骨肉相连。争取和平统一,共谋复兴大业,有利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同胞包括各党派、各团体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开展孙中山学术研究,有利于两岸同胞以及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共同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出贡献。

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曾经指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是民革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革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民革广大干部党员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革成员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多党合作、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方面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把孙中山关于国共合作的思想和实践作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全面、深入地研究孙中山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充分认识他为振兴中华鞠躬尽瘁的一生,反映了一代中国人在最黑暗的时代的奋斗历程,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通过学习、宣传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充分认识他所体现的愈挫愈勇和与时俱进、紧跟历史潮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中发出的最强音,在今天仍然具有鼓舞、激励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将会有力地促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张秀红

D026

A

1002-0519(2010)05-0088-04

2010-03-29

郭原林,男,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民革山西省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猜你喜欢

孙中山政治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孙中山的绰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