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意蕴
2010-02-16陈彩棉
陈彩棉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试析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意蕴
陈彩棉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生态蕴含,它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哲学依据的,其首要之举在于创建并弘扬生态文化,其得以彻底践行有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就在于其超越于传统发展观的生态维度。
科学发展观;生态意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明确的阐述:“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此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现阶段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毋庸置疑,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系统理论。然而,鉴于当今生态环境状况,其最为敏锐和独到之处在于其生态维度 (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定义中可知,科学发展是指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即通过对一些发展关系和利益的统筹来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的全面协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这里所强调的是,科学发展主要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筹,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协调来实现的,这无疑是在发展的问题上增添了生态的维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哲学依据的。
科学发展观所涉及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何以可能?我认为,这里的科学发展所指的就是人之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发展,而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于人之生态环境内部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的统一关系的观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之生态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统一关系。一方面,人的生存有赖于自然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或者说人直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自然界只有与人类相联系才有了人本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社会视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认为它“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因为在它看来,“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1]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二者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统一关系中。正是基于对上述观点的解读,科学发展观才得以提出。
科学发展观所涉及的第二个哲学问题是:为何必须实现 (人之生态环境的)科学发展?我认为,这是“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之核心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其生态环境观点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生态环境。而就人之人文生态环境而言,社会是人之为人的人文基础。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命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2]从而,人不仅表现出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超脱于自然界的社会属性。而且,人只有结成社会,才能对自然界发生影响。这是因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能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3]换言之,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是通过生产而实现的,而生产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正是由于生态环境对人存在与发展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之生态环境的社会与自然就必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就自然生态而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的生存有赖于作为其自然生态环境的自然界。在这一世界观意义上,人类中心主义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人却是自然界之无可辩驳的评价中心,自然界只有通过人才能获得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此而论,在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又是必然而又可取的。非但如此,人之人文生态环境同样也离不开人的存在。一方面,社会固然是人之为人的基础,但社会无疑又是由单个的人构成的,没有单个的人的存在,就无所谓社会;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推动,而且个人的发展程度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之生态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依赖的统一关系,决定了它自身得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可能性;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其生态环境的依赖决定了科学发展的必要性;而人对生态环境的超越又决定了“以人为本”的必要性。由此可见,有关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哲学问题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寻得答案。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二、创建并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之举
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要义,意即将人的发展作为其首要的和最终的关注焦点。然而,人要想发展,首先就必须活着;而要想活着,就必须使人居于其间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宜居状态,这就要求避免生态危机的发生。
在原初的意义上,生态危机就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它是工业文明发达工业的副产品。事实上,正如上面所述及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并发展的基础。因此,就其本质而言,生态危机就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在这个意义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克服生态危机就是克服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同时,生态危机无疑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类在其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不仅改造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而且改变着自己委身于其间的社会,并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固然,社会文化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然而,它一经产生,就会反作用于人自身,对人进行熏陶和塑造,进而指导着人的实践活动。就此而言,生态危机还表现为一种文化危机。
在工业文明中,科技的进步及其对自然的胜利使人产生了对科技理性的盲目自信,忘记了人类生存对自然的依赖性,时时以“自然的主人”自居,以物质享受和高消费为价值取向,采取了高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种工业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和肆意侵夺,并最终导致了生态危机。因此,如果我们人类要想生存并繁衍下去,就必须扬弃工业文化,对工业文化价值观念进行变革,进行一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革命,即创建并弘扬生态文化。
这里的生态文化,就是指以实现人、社会、自然相互之间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这一生态价值观为核心,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其中,所谓的生态意识,就是指对自然对人的自在性以及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意识,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占有者与被占有者的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真正建设起平等的伙伴关系,那么,人与自然相处时不再具有一种占有者、征服者的感觉”[4]。这种生态意识的意义就在于,在其引导下能够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践行首先要求创建与弘扬生态文化。其原因在于,这里的生态意识无非就是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意识。因为为了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而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思想之一,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借由这种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人们所进行的生态思维无疑就是科学发展之科学思维。
一方面,生态思维表现在以生活的质量为准则,对生活价值进行判定。然而,生态意识告诫人们,自己要想生存,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况且,“并不是所有的价值都可以量化的,认识到金钱并不能购买到一切东西,认识到不能用金钱购买到的东西恰恰正是最重要的东西,或者甚至可以说是最必不可少的东西”[5]。循着种思维,人们就会自觉地摒弃现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改变过去对物质消费的过度盲从,调整自身行为,采取适度消费、崇尚节俭的绿色消费方式。在这一点上,生态思维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是与科学发展观对发展质量的推崇相一致的。科学发展所追求的是发展质量,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由 GDP所反映出来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所推崇的是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与和谐,而不是任何单方或双方的片面稳定与发展。
另一方面,生态思维还表现为需求满足源泉向生产领域的拓展。绿色消费所崇尚的节俭的生活及消费方式,并不意味着要遏制人的基本需要。它所要限制的是人们过度的物质需求,因而提倡一种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且在生态思维的引导下,人们还会意识到,消费并非人类需求满足的唯一源泉,甚至不是主要源泉。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倾向于认为,大量的消费宣泄可以补偿从其他生活领域、尤其是从劳动领域所应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不足,从而导致把消费同满足与幸福等同起来。换言之,只用消费的数量作为衡量自己幸福的尺度,将需求的满足视为主要是消费活动的功能[6]。这样,满足源泉向生产领域的扩展,也就意味着高碳生活方式向低碳生产方式的转变。
事实上,生态思维对生产领域的重视与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强调有异曲同工之妙。科学发展观将发展定为其第一要义,所强调的无非仍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然而这里所不同的是,经济已不再是传统的大工业经济,而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在这里,低碳经济就是生态思维所追求的一种生态经济,而发展低碳经济是生产方式低碳化的主要表现。至此,生态思维和科学思维完全重合。
作为一种生产,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志着经济生产的着眼点向自然的复归,以及经济由高碳消耗状态向低碳消耗状态的一种转变。低碳经济不仅为人的需求满足提供了广阔的源泉,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以及更加多样的生存方式,而且还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统筹了诸方面的关系。一方面,低碳经济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不仅能够使人与自然之间得以和谐共存,在改变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改变着同环境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界的活生生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够减轻来自国际间有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可能冲突,从而增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可替代能源的研发和运用领域的突破不仅可以减轻国际上的能源竞争,而且还为后代人留下足以生存并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从而为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就必须创建弘扬生态文化。
三、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这里,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文明发展道路”,涉及到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协调与互动,意即关涉到人、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这无疑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
胡锦涛同志在同一报告中,在论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时,明确地将“建设生态文明”指作其奋斗目标之一,并进而阐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通过仔细地分析可看以出,一方面,“生态”和“文明”的对接本身,就意味着“生态文明”这一术语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也不单单是一个人类学或社会学术语,而是一个人类生态学术语。在这里,这一术语将生态问题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由此为自然和经济融入了人文的因素;另一方面,从它主张“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一点看来,它也远非只注重生产和生态,同时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生产、生态、生活的良性协调与循环,所强调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指“建设生态文明”。
在一般意义上,文明观是指关于发展 (尤指人的发展)与其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说。因此,一定的文明观是和一定的发展观相适应的。到目前为止,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顺次出现的物质文明观、三个文明观和生态文明观,就分别相应于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在改革开放之初,鉴于我国生产能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匮乏的现实,对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决定了物质文明观在文明观上的主导地位。与此相适应,我国采取的是传统发展观。事实上,传统发展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全球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范式。它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唯一指标,将经济发展视为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万能良方。不可否认,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它的代价也是惨痛的。其一,它导致了自然生态的危机。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发展,忽视了自然规律对人的活动的制约作用,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致使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改善生活、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源,直接导致了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的发生。其二,导致了社会生态的不和谐。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经济效率的推崇将社会公平问题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资源地区差异、政策差异、发展基础差异等因素,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平,进而导致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深。其三,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不仅上述人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人自身的发展,而且重视经济增长思想还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忽视,从而致使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脱节,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并最终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传统发展观的践行,社会生态问题——社会显失公平、社会道德颓废、社会治安状况堪忧等日益严重,因此,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的要求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并举的文明观被推上前台。然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这三个文明所关切的都是人与社会方面,而对自然与生态方面却少有涉猎。这样,面对自然增长的极限和自然生态问题日显,人们就开始反省并总结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观强调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首要关注的是自然资源的公平分配 (尤指代际分配),这首先要求宜居自然的持存,这又进一步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于“伙伴”关系,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不可否认,可持续发展观的践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缓解了社会不公平,并开始意识到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以及人的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然而,这种发展观无疑是将重点放在了可持续上,而发展问题相应地被置于次要地位。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尽管提出了保护生态的要求,但缺乏保护生态所需要的经济发展做后盾,也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生态文明是超越于三个文明并举、将生态提升到文明高度的一种更加高级的文明形态,它提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举。当然,这里的“并举”并非是等量齐观,而是在质上追求协调与和谐。它重又将经济发展置于其首要关切,因为只有以强大的经济做后盾,才能为生态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彻底地解决生态问题。在这里,坚持发展的首要地位,就是坚持文明观上的唯物主义。显而易见,生态文明观对经济发展的首要关切与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相契合。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所凸显的就是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说生态文明观为了生态保护而强调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强调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其中占据首要和优先地位的无疑也是经济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辩证回归。显而易见,这种超越于传统发展观的生态维度,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之所在。科学发展观所确立的是一种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社会财富结构的合理优化、知识含量的不断增加,而在此过程中资源消耗不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断降低。可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所推崇的正是生态文明观所倡导的价值目标。由此可见,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3.
[2][3]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344.
[4]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J],复旦学报,2008,(4):13.
[5]Andre Gorz.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Verso Books,1989.116.
[6]Leiss,W..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Toronto,1976.105.
责任编辑:王文京
G02
A
1002-0519(2010)05-0084-04
2010-08-10
陈彩棉(1966-),女,福建泉州人,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福建省哲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生态文明、文化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