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的挑战与对策
2010-02-16耿百峰
耿百峰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的挑战与对策
耿百峰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形成严重挑战。中国政党制度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应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对策措施包括: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组织整合功能和意识形态整合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阶层分化;中国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挑战;对策
所谓社会整合,就是对社会上各自独立、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各要素按照某种规则或规范进行调整或协调,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统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效地整合社会各阶层的意志,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发展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形成严重挑战,正确分析这些挑战并探讨中国政党制度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对策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的挑战
改革开放前,我国只存在着“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后,不仅社会阶级、阶层发生了分化,而且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的基本关系与利益结构,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使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政党制度利益整合功能的挑战
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各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发生分化的同时,社会利益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形成严重挑战。
第一,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利益差别扩大化,使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面临着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各个利益主体的自主权和利益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别日趋扩大,贫富差距问题凸显。突出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加快,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二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 14040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 6969元,电力、煤气、水等垄断行业是18752元,而金融业职工年工资高达 22457元,为农林牧渔业的 3倍[2]。并且这种行业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三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2001年至 2003年,西部 12个省 (区)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87%、86%、85%,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3]。中央虽然加大了西部开发的力度,但是,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4]这无疑会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形成严重挑战。
第二,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利益矛盾增多,使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面临着挑战。各个利益主体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力和倾向,由此就会激发各个利益主体从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想方设法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当某些利益受到损害或利益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时,就会使各种各样利益矛盾的发生不可避免。一是社会转型期,资本所有者行为不规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雇佣利益矛盾不断出现。二是农村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各阶层间利益矛盾、摩擦与冲突的不断加大。三是突发性群体矛盾呈上升势头。根据 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的数据,从 1993年至 2003年的十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 1万起增加到 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 73万增加到 307万。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迅速转型期,社会各阶层及其利益关系的分化和重组还会更加复杂,同时,各种矛盾冲突也将日趋明显,这一切都进一步加大了利益整合的难度,使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面临着巨大挑战。
第三,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利益诉求多样化,使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面临着挑战。随着社会各阶层主体意识的增强,不同阶层出于利益关系的考虑,参与政治过程、表达利益诉求的意识日益增强。同时,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介入政治活动以达到对政治安排和公共政策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的差异日益明显。
客观地讲,中国政党制度利益表达功能的发挥还滞后于汹涌而至的社会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于是,当体制内的利益表达不顺畅时,就有可能选择体制外的方式表达利益,从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构成挑战。
(二)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组织整合功能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各民主党派参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把组织建设问题尖锐地摆到了中国各政党的面前,使中国政党制度的组织整合功能面临着严重挑战。
第一,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冲击,使中国政党制度的组织整合功能面临着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产业领域的一部分工人下岗,这部分工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上的失落感,从而影响到对执政党的认同感。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人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建工作还比较薄弱,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人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当前,在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共产党员人数较少的现实,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政治渗透力。而许多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对党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着观望情绪的现状更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以增进新的社会阶层对党的认同和支持,以增强党在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第二,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影响,使中国政党制度的组织整合功能面临着挑战。改革开放前,农村社会阶层单一,农民群众对党的基层组织的依存度很高。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作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体,独立性和自主权增强,对基层党组织的高度服从度发生了变化。
目前,农村党组织的设置还滞后于农村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阶层分化提出的新要求。这些都降低了一些农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程度,从而使基层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向心力下降,削弱了党在农村的组织整合力。
第三,民主党派组织发展与社会阶层分化的不适应性矛盾,使中国政党制度的组织整合功能面临着挑战。随着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一些社会中介组织中的人士和自由职业者、海外归国的留学人员等选择加入民主党派,这对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对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4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共同协商研究形成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在新的社会阶层中,要“从严掌握”、“择优、少量发展其中政治素质好、层次高的代表性人士”。但是,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数量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求加入民主党派的愿望逐步增强,这与“少量发展”的规定形成了矛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中,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大社会贡献、较强参政议政能力、在所联系阶层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人士还相对不足,这与“择优发展”的规定又形成了矛盾。
在实践中,各个民主党派互相争夺发展对象,造成了八个民主党派的特色越来越不明显,这不仅影响到参政党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影响到中国政党制度组织整合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政党制度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挑战
第一,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社会意识分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使中国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面临着挑战。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意识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又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观念不断向我国渗透,使我国的社会文化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社会意识也发生了分化。
社会意识的分化,使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相互碰撞。一些人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作为中国政党制度合法性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侵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就成为整个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政党制度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第二,社会阶层分化导致意识形态的关注点相对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利益关系,使中国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面临着挑战。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利益关系也从统合走向分解,而传统意识形态内容的相对稳定,造成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与意识形态整合滞后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单一,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的利益而奋斗。而社会阶层分化导致了各阶层社会政治意识和价值评价标准功利化,人民已习惯于根据经常性的利益来评价政治。然而面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快速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与协调功能却相对滞后了。显然,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工作来实现不同利益的协调与整合,是中国政党制度意识形态整合功能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第三,社会阶层分化导致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强烈冲击,使中国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面临着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要求和社会角色的变换,不同社会阶级和阶层的思想观念也频繁地发生着变化,这一切导致了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呈现出不确定性,价值观冲突不断发生。
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价值选择,而在价值选择过程中,主体总是根据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大价值进行选择,所以,主流价值观念成了选择中的一种,而主流价值观念的选择又不能以政治强力的方式来限定。显然,如何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合理更新,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阶层分化的新形势,是摆在中国政党制度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的对策措施
在亨廷顿看来,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多元社会”,存在着各种原生的社会势力。“怎样把这些原生的社会势力揉合为单一的民族政治共同体,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此外,现代化已造就出或者在政治上唤醒了某些社会和经济集团,这些集团过去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被排除在传统社会的政治范围之外,现在它们也开始参与政治活动了。它们要么被现存政治体制所同化,要么成为对抗或推翻现代政治体制的祸根。因此,一个处于现代化的社会,其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当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融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6]。对于中国政党制度来说,应对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挑战、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对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客户而言,这个行业没有最好的月嫂,也没有最贵的月嫂,只有合适的月嫂。并且,标准不能取代服务,标准的机械化可能还会影响服务效果。母婴服务就是要形成人性化的服务,母婴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性化,要逐渐地让母婴服务变为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的服务。那在母婴服务中如何体现核心竞争力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母婴护理师具备以下四个要素:职业忠诚度、职业适应力、沟通能力和法律素养,要让母婴服务变成有感情的服务。
(一)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
一个成熟的政党制度,其首要功能就是能够整合分化的社会利益,把不断产生的新的利益群体加以同化。实践证明,中国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利益整合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目前还没有真正发挥尽致,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第一,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功能。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党制度中处于领导地位,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具有很强的引导力和决定力。因此,对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功能的突出强调,是和它的执政地位分不开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执政党而言,要高效地实现其利益整合功能,就需要团结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齐心协力地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而奋斗,又必须想方设法地表达和整合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千方百计地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实践证明,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利益表达的有效机制。因此,执政党要充分挖掘政协体制的资源,畅通人民群众通过政协组织表达利益、实现政治参与的渠道。
第二,增强参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江泽民同志在第 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他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7]因此,各民主党派能否更好地发挥利益整合功能,对中国政党制度整体利益整合功能的有效发挥意义重大。
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是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在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基础上才能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从而实现利益的有效整合。因此,民主党派必须建立与人民群众广泛联系的机制,建立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的工作机构,探索联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机制和方法。
第三,扩大中国政党制度进行利益整合的张力。政党制度利益整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吸收、同化、消解和融合各党派利益和要求的能力。中国政党制度是非竞争性政党生态,这种政党生态决定了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就必须进一步扩大中国政党制度进行利益整合的张力。
执政党政策制定的程序化,是整合政党制度资源并使其在利益整合中发挥最大功能的依托。就目前政策制定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使执政党的政策在总体上能融合不同政党的利益,必须在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和意见反馈、政党监督等功能的行使和保障等方面开展程序化问题研究。当前,尤其应该加强政治协商的程序化建设,确保中国政党制度利益整合功能的最大发挥。
(二)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组织整合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阶层的分化,中国政党制度采取了"不变形式变内涵"的方式,即"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格局没有变。但是,各政党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而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增强中国政党制度的包容力,提高其组织整合功能。
第一,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当前,不仅要依靠产业工人,而且要依靠知识分子;不仅要为在职工人谋利益,而且要关心下岗失业职工的切身利益。要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真正体现在工人阶级身上,只有这样,党才具有牢固的阶级基础。
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是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举措。新的社会阶层实际上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阶层中游离分化出来的一个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阶层,他们本来就是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并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质和根本的政治立场。
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的组织方式进行战略性调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党在计划经济年代建立的整合模式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向以发挥党的先进性为支撑的社会整合转变。即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干部的率先垂范行为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来引导社会认知、赢得人心,从而把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因此,必须构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当代中国政治运行中,强大的基层组织网络在任何时候都是中国共产党整合中国社会的重要组织机制。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8]
第三,适应社会阶层分化,做好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鉴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诉求逐步提高,从民主党派的性质出发,适应社会多样性发展的要求,民主党派可适当发展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加入组织。这样,有利于扩大民主党派的团结面和包容面。也就是说,民主党派组织规模的适当扩大,有利于扩大我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包容性。
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背景下,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应继续坚持“发展是为了工作”和“在工作中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坚持三个为主”(即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代表性人士为主),注重政治素质,发展与巩固相结合,有计划地稳步发展”的方针。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民主党派成员,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坚持党派特色,尽量减少界别交叉和重复现象。
(三)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面对社会意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挑战,作为社会政治权力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政党制度,决不能无所作为,更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充分发挥其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第一,强化中国各政党意识形态上的认同,是发挥中国政党制度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前提。在中国政党制度下,寻求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就是强化已形成共识的意识形态、并将这种共同的意识形态推向更深层次的过程。中国政党制度强调协商和合作,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其思想建设与中国共产党有着一定的共同性,所以,加强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就成为保持中国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
第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发挥中国政党制度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关键。在中国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逻辑上讲,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整合过程中都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拥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奋斗的精神支柱。
我国独特的政党制度决定了不同社会利益的表达都集中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内,这势必要求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必须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足以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包容性及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扩大和增强。虽然这还只是初始的探索,但是,它已经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力的进一步增强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挥中国政党制度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建构的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地位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当前社会意识多样化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积极回应,是对发挥中国政党制度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提出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9]。这就为中国政党制度进一步发挥意识形态整合功能指明了方向。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曾伟华,金晟.公平理念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J].时代潮,2005,(1):19.
[3]姚会元,操玲姣 .“贫富差距悬殊”不是和谐社会[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1):29.
[4]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6.
[5]阎志刚.社会转型与转型中的社会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1996,(4):88.
[6]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66.
[7]江泽民文选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5.
[8][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责任编辑:张秀红
D663
A
1002-0519(2010)05-0040-05
2010-08-23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08CKSZ04)
耿百峰,女,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