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02-15李庆刚
李 庆 刚
“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 庆 刚
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75周年,2009年12月17日至20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中共遵义市委主办,中共遵义市委党校、中共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和遵义会议纪念馆承办的“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中共遵义市委党校举行。会议由遵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立亚主持,中共遵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市委党校校长周素平,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柳建辉教授分别致开幕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研究员、国防大学肖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曾景忠研究员等应邀与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及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新疆、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市、自治区)委党校,以及北京、陕西等地有关高校和遵义市有关机关、院校的专家学者共68人出席会议。
周素平在开幕词中介绍了红色遵义的定位及内涵,即——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指出在遵义会议75周年之际来求证遵义会议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柳建辉在开幕词中指出,对于长征及遵义会议所具有的伟大而深刻的影响、所蕴涵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纪念、研究。他指出,围绕会议主题,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与研讨:一是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长远的历史影响;二是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三是从历史史实的提炼中关照现实,反过来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以此强化中共会议史的研究。
随后,石仲泉作了题为《遵义会议评价的科学历史观》的主题报告。报告共分为5个部分: (1)开题的话;(2)遵义会议与民主革命的两个14年;(3)遵义会议与长征前期的系列会议;(4)遵义会议与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5)遵义会议与党的历史分期(此报告已由《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全文刊发)。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结合主题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对于遵义会议精神问题。遵义市社科联主席李学东介绍了“遵义会议精神”提法的由来,这一提法是2003年由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随之省市相关专家进行了研究归纳。他指出,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研究,不是纯历史学问题,也非政治学问题。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贯彻三条原则:尊重史实、古为今用、着眼未来。也就是要研究遵义会议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精神财富?他将遵义会议精神概括为五句话: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精神,坚定信念的精神,民主团结的精神,务求必胜的精神。遵义地方史志办原主任谢尊修指出,遵义会议精神原指陈云在汇报(或传达)提纲中的内容,现在我们重新提炼的精神是通过会议体现出来的精神,不能造成逻辑的混淆,这一精神可以归结为八个字:信念(精神层面)、担当(实践层面)、求实(哲学层面)、民主(操作层面)。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李东朗教授指出,对遵义会议精神的概括与总结必须有鲜明的特点。他认为突出的有三点:顾全大局、积极负责、勇于批评。有学者指出,丹青难写是精神。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思考和深化,要抓核心、抓特质,叫遵义会议精神还是遵义精神就值得认真考虑。如果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等都讲实事求是,遵义会议精神也重复讲,实际就没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学者也指出,独立自主不应包括在遵义会议精神之内,因为在我们犯错误(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是强调独立自主的。有的学者还提出以研究“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主题形象来代替遵义会议精神研究的思路。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毕远佞教授则论述了构建“遵义精神”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他认为“遵义会议精神”的提法就不够妥当,称为“遵义精神”更全面,可以涵盖中共中央、中国工农红军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遵义乃至贵州的革命实践;当然,遵义精神的核心可以是遵义会议精神。遵义市委党校尹瑞华教授还考察了遵义会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关于遵义会议本身尚需研究的几个问题。遵义纪念馆费侃如研究员、国防大学肖甡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刘晶芳教授等都谈到了遵义会议研究需要进一步“求证”的几个问题,如遵义会议概念界定、会议有无投票环节、会议记录为何看不到(其他一系列会议都有记录)、参加人员的身份、《遵义会议决议》、如何评价“新三人团”,遵义会议的组织变动等诸多问题,尚需要下工夫研究。
(三)关于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问题。肖甡教授指出,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当时毛泽东是正确路线的代表,但毛泽东成为核心经历了一个过程。当然,只讲“过程论”并不全面,“过程论”应与“标志论”结合起来。曾景忠研究员指出,遵义会议的最大转折是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核心,这个影响深远,包括影响到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如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亲自出面为未被选为中央委员的王稼祥做宣传。刘晶芳教授指出,1945年和1981年两个历史决议说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以毛泽东为首,有一定历史局限性。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被认识的较长的历史过程。与会学者大都认为,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以遵义会议为开始标志经历了一个过程。
(四)关于参加遵义会议的领导人的评价问题。有学者指出,评价领导人不能采取不同的标准,应该客观评价博古、张闻天包括李德在内的与会者。他们都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了贡献。此外,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秦生教授还谈到研究遵义会议精神与长征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文物是精神的一种载体,现在有的地方把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物以“保护”的名义改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应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对此,大家颇有同感。有学者指出,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对于毛泽东个人性格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此前的毛泽东性格太“刚硬”,而以遵义会议为标志,毛泽东的性格有很大变化,他主动团结、说服其他同志接受他的正确主张。还有的学者就“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说法进行了探究,认为第四次渡赤水可以这么说,有的渡赤水是被迫的。
经过热烈探讨后,会议由柳建辉教授作总结。他指出,这次研讨会为专家学者们讨论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大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风务实,达到了预期效果,是一次成功的交流。会议不对研讨内容作结论,但在主题、交流、论文、互动、筹备等五方面有值得总结的地方: (1)会议的成功召开,得益于主题选得好。会议主题是放在当年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长征条件下的遵义会议精神,其涵盖面大。地方同志的研究精深,外地学者的研究宏大,两者相互碰撞对接,做到了实证研究与宏观研究的良好结合。(2)大会发言热烈,准备充分,水平很高。有遵义市9位、外省市9位共18位专家发言,对长征史和遵义会议召开前后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作了深入探讨。(3)论文选题广,实证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研讨中往往就历史细节问题展开争鸣,弥补了不足。(4)会议互动好,交流充分。(5)会议承办单位搞得好,遵义本地学者积极参加会议。他指出,尽管大家对有些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大家也有共识,就是要全面地看待人物与正确地评价历史,要拓宽研究领域,加强微观研究。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北京 100091)
(责任编辑 朱昌裕)